牛皮明明
明末年間,有一幅畫傳到了著名的收藏家吳洪裕手中。他把這幅畫看得比命還重。去世前,他跟家里人說:“這幅畫我得帶走,你們把它燒了吧?!奔胰酥缓卯斨拿骈_始燒這幅叫《富春山居圖》的畫。恰巧吳洪裕的侄子吳靜庵趕到,一把將畫從火盆里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兩截,前半截為《剩山圖》,后半截為《無用師卷》。這幅畫究竟魅力何在,竟讓吳洪裕如此?這就不得不從這幅畫的作者說起。
《富春山居圖》的作者是元代的黃公望。公元1269年,黃公望出生于江蘇常熟。他是那個時代最大的loser。從小熟讀四書五經(jīng),但他考科舉一直考到四十五歲才當上了一名書吏。官沒做幾天,他的上司張閭因貪污舞弊、掠奪田產(chǎn)、逼死人命等罪名被朝廷問責,黃公望也被牽連其中。
等黃公望出獄時,已經(jīng)過了五十歲。一天,黃公望正在家里寫字,一個做官的朋友來看他,對他說:“去我府上做書吏吧!”黃公望把筆一放,說道:“做官就不去了,你趕緊回吧,我也要出門了?!闭f完他門也沒鎖,便拂身而去,從此浪跡天涯。自那天起,黃公望便徹底與過去的生活告別了。他不再討好誰,也不再將時間浪費在只有百分之一美好的事物上。
在古代,五十歲已是人生暮年,常人看來,也許等待黃公望的只剩下死亡了。但對于黃公望來說,他的人生盛宴才剛剛開啟。
黃公望突然想學畫畫,于是他立刻來到大畫家王蒙家。王蒙看到黃公望便擺手說:“你都五十了,還學什么呢?太晚了,回去吧!”黃公望并不在意,悶頭就要學。他每天坐在一塊大石頭上盯著對面的山看,一看就是幾個小時。王蒙不解,忍不住問他:“你每天都坐在大石頭上看什么呢?”黃公望說:“我在看山看水,觀察鶯飛草長,江流潺潺,漁人晚歸?!敝蟮亩拍昀?,黃公望走遍山川,游歷大江,走哪看哪,極度專注。
元朝至正七年,黃公望已是高齡七十九歲。那年秋天,黃公望和師弟無用從松江游歷到浙江富陽。他看到富春江面如練,漁歌唱晚。他說:“我不走了,我要留下來畫畫?!?/p>
于是,七十九歲的黃公望在富陽住下,每天獨自到富春江邊看山看水。
一天中午,黃公望坐在富春江邊的礁石上對著江岸正準備作畫。突然有人從背后將他推入江中。推他的人是黃公望以前的上司張閭的外甥汪其達。因為當年是黃公望提供了張閭的罪證,所以汪其達懷恨在心。即使事情已過去三十年,但是汪其達始終都沒放棄尋找黃公望為他叔父報仇。
黃公望掉進江里后,恰好有個樵夫路過,把他救了起來。于是黃公望跟著樵夫來到一個叫廟山塢的山溝里。黃公望舉目四望,此處山巒起伏,林木蔥籠,整個富春江景盡收眼底,景致奇美。黃公望就此住下了。每天天剛亮,他就戴著竹笠,穿著芒鞋出門,沿江走數(shù)十里,遇到好景就停下來作畫。周圍的人看著他說:“你這個老人,都快死的年紀了。每天還活得匆匆忙忙,何必呢?”對于黃公望來說,死是一件并不著急的事。因為他覺得自己每天都很忙,有畫不完的畫,寫不完的字,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景。
黃公望除了畫畫,還常常接濟村里人。有一次,他拿出一幅畫,落款“大癡道人”,然后讓樵夫帶到城里去賣,并囑咐沒有十兩銀子不要出手。樵夫覺得這老人準是想錢想瘋了。但是當他來到集市,鋪開那幅畫時,很快就有買家過來,掏出十兩銀子拿了畫就走。樵夫很吃驚,他就是砍一年的柴,也掙不到十兩銀子啊。從此以后,黃公望每過兩三個月就讓樵夫去賣一幅畫,賣畫得來的錢全部接濟村民。
黃公望八十歲那年,開始正式畫《富春山居圖》。他要在這幅畫中講述一條河流的一生,講述時代和人類的悲喜。
黃公望背著畫卷帶著干糧一路前行,踏遍了富春江兩岸。漁舟唱晚,樵夫晚歸,山林寂靜,流水無痕都變成了他人生的注腳。
四年之后,黃公望八十四歲,《富春山居圖》全部完成。黃公望在畫中把人藏于山水之中,畫里共有八個人,但是我們一般只能找到五個。因為在黃公望看來,人在山水之中不需要被別人看到,人的一生其實也無風雨也無晴。
1353年,一直四處尋找黃公望的無用師弟終于找到了他。當看到巧奪天工的《富春山居圖》時,無用熱淚盈眶。喜極而泣的黃公望則一言不發(fā),舉手將付出全部心血完成的《富春山居圖》贈予了無用師弟。四年的嘔心瀝血,黃公望毫不在意。他認為與其獲取浮名,不如一場君子之交。
一年后,黃公望長笑而逝。他毫無遺憾地走了!
故事講完了嗎?并沒有。
黃公望離世之后,這幅畫的經(jīng)歷更加離奇精彩。
明朝的某年某月,這幅畫到了江南才子沈周手里,沈周視若珍寶??稍谝粋€深夜,畫竟然不翼而飛了,而且從此下落不明。
又過了一百五十年,順治七年,《富春山居圖》突然出現(xiàn)在著名收藏家吳洪裕手上。在收藏的上萬件藏品中,他獨愛《富春山居圖》。他把這幅畫看得比命還重。于是,就出現(xiàn)了他臨終前的那一幕。
再后來,《剩山圖》和《無用師卷》輾轉(zhuǎn)多位藏家手中。1938年,《剩山圖》進入浙江博物館。1948年,《無用師卷》輾轉(zhuǎn)到達臺灣。從此《富春山居圖》前后兩截分隔兩地。
2011年6月1日, 《富春山居圖》的兩截在分別幾個世紀后,正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重新遇見。兩岸的文化人說這叫“山水合璧”!
六百多年過去了,當年八十歲高齡的黃公望在富春江畔駐足,用了整整四年時間只做了一件事。他在極其珍貴的《富春山居圖》里向世人展示了一個極簡的道理:如何才能找到自己。
如今,有幸站在《富春山居圖》前,我情難自禁,潸然淚下。透過名畫,我似乎看到了一位白須白發(fā)的老人駐足在富春江畔,眼神中透著看穿人世繁華的智慧,用殷切的語調(diào)告訴我們:要學會選擇、學會等待、學會灑脫、學會尋覓。選擇自己最想走的路,等待最美的東西,灑脫對待命運的坎坷,用最大的勇氣尋覓最真實的自己。然后,此生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