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講述了名妓杜十娘的悲劇,杜十娘的悲劇不是個人偶然性事件,而具有社會必然性,是封建社會對女性的壓制導致的悲劇,體現(xiàn)了中國古人對悲劇的反思,而悲劇的亮色結局反映了中華民族對悲劇之美的特有感悟。
關鍵詞:杜十娘;社會悲劇;中和悲劇
中圖分類號:G634. 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018-01
一、前言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明代馮夢龍筆下著名的愛情悲劇,講述了名妓杜十娘從良卻再遭捐棄,最終沉箱投江的故事,蘊含著濃郁的悲劇色彩。
二、社會悲劇
人們常常依據(jù)悲劇主人公沉淪或悲劇發(fā)生的主要根由,將悲劇區(qū)分為命運悲劇、性格悲劇和社會悲劇等類型。《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屬于典型的社會悲劇,其悲劇根源則在于封建社會對女性的壓制。
首先,杜十娘的娼妓身份是阻礙她追求幸?;橐?,導致十娘悲劇的一大主要原因。娼妓本身就處于社會底層,得不到社會的尊重。一方面士大夫文人以狎妓為樂,標榜自己風流才子,另一方面,妓女又無法躲開世俗眼光的挑剔和責難,飽受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折磨。這反映了男權文化傳統(tǒng)對女性的壓制以及自身的悖論性。男權社會下,男性縱情玩樂的需要,催生了娼妓階級,但又視娼妓為傾家蕩產(chǎn)、耽誤前程的罪惡淵藪。在以男性的價值標準制定社會秩序的前提下,女性只能以男性的附屬存在,而男性會強加許多束縛給女性,以強調自己的絕對話語權。比如“貞潔”,一貫是對女性道德衡量的重要標準。娼妓一方面游離于社會秩序之外,不需要守節(jié),看似比一般女性擁有更多自由,但另一方面,她們是連“守節(jié)”的資格都沒有的特殊群體。她們因為不守秩序,出賣身體而受到整個社會的譴責,得不到社會的肯定,她們遭受到的壓迫比一般的女性更為深重。杜十娘娼妓的身份,即便是從良之后,也是一輩子無法洗刷的污點,無法獲得認可和尊重的。娶妓為妾,實際是為明朝法律所不允的?!睹鲿洹份d:“明代官員及子孫娶妓女為妻妾者,需被杖六十”。而李甲的父親正好是朝廷的布政使。除了法律,文中多次有提到娶妓為妾,害怕李父震怒。從李甲對于父親的畏懼可以看出,杜十娘的身份并不為當時封建大家族所容,這也是導致后來李甲在孫富三兩句唆使下就把十娘賣給孫富的深層原因。
其次,遇人不淑也是慘淡收場的重要原因。李甲拋棄杜十娘當然有他自身的軟弱自私的性格原因,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封建社會主流觀念的影響。從傳統(tǒng)道德標準而言,李甲拋棄一個妓女以求得父母歡心,回歸正途,沒有什么過錯,他的階級地位和階級意識使他無法脫離他的官僚階級而生存??梢哉f,杜十娘將從良希望完全寄托在一個本身也深受封建禮法制約的李甲上是不現(xiàn)實的。
封建制度的雙重標準導致了以十娘為代表的娼妓階級的尷尬局面,也是封建主義的“禮”在李甲身上產(chǎn)生了效應,才導致了李甲拋棄十娘的悲劇。
三、中和悲劇
不同于西方傳統(tǒng)悲劇“一悲到底”的情節(jié)設定,中國傳統(tǒng)古典悲劇大多是亮色結局,以沖淡和中和悲憤的情緒。《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亦如是,在杜十娘抱箱投江,葬身魚腹的不幸后面,還要特意交代兩個反面角色的結局——“李甲……終日愧悔,郁成狂疾,終身不痊。孫富自那日受驚,得病臥床月余,終日見杜十娘在旁詬罵,奄奄而逝。人以為江中之報也?!睈喝耸艿搅藨械膽徒?,因為他們的“惡,-一買賣娼妓是封建禮法允許的,無法通過社會秩序來懲戒他們,所以作者安排了“江中之報”,寄希望于怪力亂神來聊添安慰,充滿了人性關懷。但也正是這樣的情節(jié)設定,使得這出悲劇并不徹底,帶來的悲壯感不那么強烈。
這種“中和悲劇”的背后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氣質。中國文人自小受到儒家文化的浸染,信奉中庸之道,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講究"哀而不傷”,所以在悲劇里,雖主人公的悲劇命運依舊無法改變,杜十娘理想的愛情在封建禮教的迫害下幻滅了,但是負心人憂郁成疾,惡人暴斃的結局沖淡了十娘沉江的悲壯憂郁,這種結局,也是讀者樂見的結局。
中華民族是一個樂觀豁達的民族,受到佛家思想影響,相信因果輪回,善惡有報,正是這種民族性格使得不論是創(chuàng)作者還是受眾,都偏愛“大團圓”式的結局,有情人一定終成眷侶,好人蒙冤一定平反昭雪,惡人一定要受到報應。
中國人的思維和表達方式都比較含蓄,團圓式結局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共同作用下產(chǎn)生的民族審美心理。杜十娘投江是因為對自由人格和平等婚姻的理想追求幻滅,李甲和孫富的報應真的能消解她理想幻滅的絕望與悲憤嗎?李甲和孫富的下場實際并沒有正面回答,沒有指出以十娘為代表的社會下層婦女的出路,只是以惡人得報規(guī)避了這個問題。雖然看似亮色結局沖淡了悲劇色彩,但是惡人得報只能依靠神怪,無法用現(xiàn)實的手段懲治,也另有一種悲劇意蘊。
四、結語
杜十娘的悲劇是封建社會注定的悲劇,而惡人得報的結局中和了故事的悲劇,雖不同于西方對悲劇的定義,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特有的哀而不傷,偏好團圓的審美心理。
參考文獻:
[1]劉世強,葉云佳.跨越時空的同命運悲劇——《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和《茶花女》之比較[J].四川文化產(chǎn)業(yè)職業(yè)學院學報,2007 (01).
[2]盧翹楚.淺談戲曲中的傳統(tǒng)悲劇美學[J].傳播力研究,2019 (34).
[3]李磊,論《琵琶記》的悲劇意蘊與審美價值[J].戲劇文學,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