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娥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在學習有一定故事性的教學內(nèi)容,尤其是有較多對話的教學范本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文本編排課本劇,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要想讓小組合作學習取得更好的綜合實施成效,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及不同的教學任務,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小組劃分。教師在劃分小組時要采取差異化的策略,要體現(xiàn)出針對性。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時,教師應以適合的方式參與其中,以增強師生間的課堂互動,這是很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實效性
一、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的座位安排不合理
1.“秧田式”座位模式
我國是人口大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在讀學生人數(shù)有3000萬左右。通常情況下,學校每個班的學生人數(shù)都在40人以上。因此,絕大多數(shù)班級的座位模式都是秧田式。
秧田式的座位模式,雖然有助于充分發(fā)揮教師的課堂調(diào)控作用,最大程度上使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師的身上,但限制了同學之間親密關系的構成,也不利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2.組座位模式
組座位模式是指將課桌椅分成若干組,每一個組由4—6個座位構成,每個組的學生圍桌而坐。這種座位模式雖然可以拉近同學間的距離,但也存在著局限性。首先,唯有當學生人數(shù)限定在如25—40人時,才有充足的教室空間來排列這種座位模式。其次,部分學生在課堂上需要經(jīng)常轉(zhuǎn)動身體,才能確保不同階段的學習任務得以完成。這樣,學生的注意力無法集中。
(二)合作學習流于形式,不重實效
由于教師的教學觀念較為陳舊,自身的教學方式?jīng)]能適應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使得合作學習成了一種“擺設”。例如,在教學環(huán)境方面建立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仍按傳統(tǒng)的講授方式在“滿堂灌”,而學生仍舊是被動地接受。又如,教師的教學策略簡單,給學生布置的合作學習的內(nèi)容或過于簡單,或沒有價值,使得課堂看似熱鬧,但實際上學習過程空有形式而缺乏內(nèi)涵,最終使合作學習失去了在教學中的作用。
(三)影響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
在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比較多的是以“小組交流、討論”的形式出現(xiàn)的。教師在提出問題后,學生馬上開展小組討論,喧鬧的課堂立刻出現(xiàn)。而教師的放任自流——沒有及時進行監(jiān)控和給予有效的指導,致使大部分學生還沒有進行獨立的思考,答案就已經(jīng)被“好學生”說出來了。接著,就是小組合作學習的草草收場。這樣,看似有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但實際上學生的個性思維并沒有得到發(fā)展。
二、解決策略
(一)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培養(yǎng)習慣
學生座位的設置,對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是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的。因此,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是合理地安排座位。其實,“秧田式”座位有它的好處,“組座位”也有它的優(yōu)勢。所以,在安排座位時,需要根據(jù)班級的人數(shù)和場地,合理地選擇座位模式,并盡可能地兼顧學生的身高、視力等因素。
如果采用“秧田式”座位模式,小組人數(shù)最好是4個,形成“田字形”結構,這樣便于小組討論時小組成員圍成一圈。如果采用“組座位”模式,則最好分成若干個“T”形六人小組。因為這樣既便于開展小組討論的開展,又便于同桌合作,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需要轉(zhuǎn)動身體的學生數(shù)量。
(二)建立完善的“小組合作機制”
1.搭配分組,合理安排
要建立完善的“小組合作機制”,第一步就是劃分小組。
在分小組的時候,首先要注意組內(nèi)成員的強弱搭配。例如,同一小組內(nèi)最好是優(yōu)生與學困生的數(shù)量均等,再搭配部分中等水平的學生;能說會道的學生搭配一些不善言辭的學生。其中,還要關注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例如組內(nèi)不應該有“敵對”或過于要好的搭配。
2.增強歸屬感,培養(yǎng)凝聚力
首先,在班級內(nèi)設置小組評價制度,無論課內(nèi)、課外,一切的評比、獎勵活動都要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同時,時刻注意向?qū)W生傳達這樣一個概念:“我們在同一個小組里,是一家人。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共同進退。”其次,在對學生的評價過程中,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都應該把個人和小組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例如小組中有成員做了好事,在表揚的時候,既要獎勵該名成員,也要給所屬的小組加分。反之亦然。
(三)合理安排時機,提高教學效果
要想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時機的選擇尤為重要。課堂教學由預設和生成兩部分組成。在預設中,小組合作學習一般可以用來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例如在識字教學中,教師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來檢查每一個學生對所有字詞的認讀情況。這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由學習小組長組織成員進行認讀,然后互相檢查、糾正。這樣既落實了教學目標,又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最大量度地感受了課文優(yōu)美的語言。
(四)利用合作學習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教師在組織與構建合作學習模式時,不僅要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與策略,還要注重基于合作學習培養(yǎng)與鍛煉學生的多元學科能力。在進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各種想法和觀點得到交流,思維會變得更加活躍,進而會受到很多引導和啟發(fā)。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與鍛煉,有助于學生學科能力的不斷強化。教師應多從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角度出發(fā),開展多樣化的合作探究學習活動。教師在課堂上分析解讀文章時應更多地發(fā)揮問題的教學導向作用,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并鼓勵學生在合作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讓自身思維品質(zhì)得到鍛煉。這些都會帶給學生很多有益的學習收獲,既能夠加深學生對原文的理解,又能夠幫助學生掌握一些有效的解讀文章的方法,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維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鍛煉與提升。
結語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要以合適的方式參與其中,既可以通過積極的教學評價給予學生鼓勵,又可以在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或者思維障礙時給予學生思維上的引導和啟發(fā)。這樣才能避免學生進入問題分析的認知誤區(qū),保障學生合作學習的效率,使學生以正確的方式解讀文章。在這樣的背景下,整體的教學目標才能有效達成,學生也可以基于這樣的學習過程有更多有益的學習收獲。
參考文獻
[1]槐克成.淺談小學語文教學方法[J].文學教育(下),2019(09):189.
[2]白麗紅.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基礎教育論壇,2019(26):19-20.
[3]何劍孚.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之探索[J].才智,2019(25):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