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娟
摘 ?要:信息化的快速發(fā)展倒逼教育教學改革,新時代亟需思政理論課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旌鲜浇虒W作為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與教育技術(shù)融合發(fā)展的產(chǎn)物,在高職思政理論課課堂教學的應用中面臨諸多挑戰(zhàn),亟需做好頂層設計,精準施策,防止混合式教學走虛走偏。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高職;思政理論課
中圖分類號:G712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29-0181-04
Abstract: Reform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has been taking plac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o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has become a necessity in the new era. Hybrid teaching, as a product of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and teaching technology, faces great challeng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especiall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It is urgent to do a good job of top-level design and implement precise policies to prevent hybrid teaching from deviating.
Keywords: hybrid teach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一、問題的緣起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新方位的判斷。這個新時代是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時代,是中華民族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強國夢想的時代。新時代有新挑戰(zhàn),必須做好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準備。在這個新時代里我們將經(jīng)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各國之間的政治經(jīng)濟博弈更加多變,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交鋒更加多元,科技競爭帶來的人才爭奪更加激烈,這一切都加劇了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的復雜性。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全國高校要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這不僅是高等教育要堅持的辦學方向,更是思政理論課教師要擔當?shù)臅r代使命。
這個新時代又是人類進入信息化的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解構(gòu)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生存環(huán)境,催生了教學新生態(tài)的形成。
首先是教學環(huán)境走向立體化和數(shù)字化。一方面,教學場所不再是傳統(tǒng)教學里單一的封閉性課堂,而是轉(zhuǎn)向更為智能化、立體化的綜合性教學場,特別是智慧教室和VR技術(shù)的出現(xiàn),更是為課堂教學提供了多樣化的教學空間;另一方面,教學內(nèi)容走向多元化。教學內(nèi)容不再局限于一本教材或紙質(zhì)書本,以電子書等在線智能教材和以多種教育平臺為渠道的數(shù)字教育資源蜂擁而來,知識的來源由單一供給走向了多渠道供給,學習平臺日益走向多元化。課堂教學新生態(tài)在解構(gòu)傳統(tǒng)教師課堂教學權(quán)威性的同時,亟需與信息化相適應的新教學模式的出現(xiàn),混合式教學便應運而生。
其次是教學對象的數(shù)字化。今天我們面對的教學對象是“00后”大學生,他們和信息技術(shù)一起成長,從思維方式到娛樂方式都屬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一代”。一方面,“00后”大學生善于使用新傳媒,他們借助釘釘、小紅書、今日頭條等軟件來進行碎片化學習,他們運用微博、貼吧、抖音、快手等APP來社交。他們的需求與信息化同頻共振,求新求變是他們內(nèi)心最大的渴望,傳統(tǒng)課堂教學千人一面、單調(diào)、枯燥的教學場景已經(jīng)很難提高他們的抬頭率,單純的知識灌輸已與他們的需求漸行漸遠。另一方面,“00后”大學生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喜愛快餐文化,在共享信息便捷的同時,也被淹沒在虛假信息和垃圾信息之中。他們接受的信息來源越廣泛,就越難避免身陷迷霧,如果沒有正確的認識論、方法論指導,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引導,必然會造成各種錯誤思潮的泛濫和精神信仰的迷茫。這就亟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網(wǎng)絡空間延伸,及時做好疏導。
新時代的新變化,既給思政理論課教學創(chuàng)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給思政理論課課堂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為此,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寄語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二、應用中的挑戰(zhàn)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xiàn)代化”①。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xiàn)代化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旌鲜浇虒W作為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與教育技術(shù)融合發(fā)展的產(chǎn)物,它是借助多媒體技術(shù)手段,為教學活動提供各種資源,將線上的虛擬學習和傳統(tǒng)的線下實體學習相互結(jié)合,進而促進教學質(zhì)量提升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時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被廣泛應用,在倍受青睞的同時,也面臨挑戰(zhàn)。本文以高職院校為例,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以下簡稱“概論”課)為研究對象,探討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具體課程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職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混合式教學要求不匹配
高職大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自我控制力差,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由“教”變“學”的過程轉(zhuǎn)化艱難。一方面,混合式教學要求學生先“學”然后教師才去“教”,目的是將知識內(nèi)化的過程從課后轉(zhuǎn)移到課中,這就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實踐中高職生“提前學”的情況卻并不理想。高職生偏重于專業(yè)課的學習,對思政課的學習態(tài)度是學好學壞一個樣,學多學少一個樣,“60分萬歲、多一分受罪”。這樣的學習動機,再加上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自律,高職生對線上教學的課前預習基本上都是馬馬虎虎,有些甚至當耳旁風。學生課前不預習,課中討論沒回應,最終還是回到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里教師唱獨角戲的模式。另一方面,混合式教學的載體,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都離不開手機。然而,高職大學生對手機的掌控卻是令人堪憂。手機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學習與通訊的功能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則是用來休閑娛樂的,甚至有些學生晚上熬夜玩手機,白天課堂上睡大覺。為了杜絕學生上課玩手機,高職院校曾一度采取過收手機、斷網(wǎng)的過激手段。現(xiàn)在,手機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名正言順地進入課堂后,學生們在用手機在線學習的同時,用手機微信聊天、網(wǎng)上購物、打游戲,追劇的人比比皆是,大部分學生處于一心多用的狀態(tài),并不能集中心思認真學習,完全被手機綁架了。
(二)思政理論課教師對角色轉(zhuǎn)變不適應
《概論》課課程內(nèi)容豐富,涵蓋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國防外交,有小百科全書之稱。一方面課程本身的邏輯性和理論性很強,另一方面課程本身的意識形態(tài)性也很強,長期以來課程的講授方式都是以理論灌輸為主,授課方式比較嚴肅。引入混合式教學后對授課教師的角色扮演提出了新要求,課堂教學要由教師為主體轉(zhuǎn)變?yōu)閷W生為主體,教師要由教學主導者變成教學輔助者、由獨腳戲的扮演者變成合作者、由演員變成導演。面對突如其來的轉(zhuǎn)變和新要求,思政理論課教師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不適應。要么照舊按部就班,要么創(chuàng)新亂作一團。總之,一放就亂,一收就死!同時,混合式教學也對思政理論課教師的信息技術(shù)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有些教師對信息化的到來反應遲滯,習慣于既有教學模式,對新事物有排斥和懈怠心理。再加上一會兒學微課的制作,一會兒培訓藍墨云班課,一會兒是翻轉(zhuǎn)課堂,一會兒又是對分課堂,各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培訓層出不窮,一時之間讓思政理論課教師目不暇接,疲于應付!
(三)教學環(huán)境與技術(shù)支撐不同步
混合式教學的正常開展對技術(shù)支撐有著非常高的要求。一是對教學軟硬件的要求高。在教學硬件方面,需要電子黑板、交互式白板、光觸控投影機等各種智能設備一應俱全。在教學軟件方面,網(wǎng)絡速度和移動通訊是必須具備的前提。然而實踐中,硬件逐步在加強,軟件方面特別是網(wǎng)絡支持的力度并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教學過程中斷網(wǎng)就癱瘓的現(xiàn)象經(jīng)常發(fā)生!二是對教師的信息技術(shù)水平要求高。無論是慕課還是微課,都有信息剪輯的要求。無論是速課還是直播,都有錄課播客的要求。無論是學習通還是職教云,都需要教師熟練操作每一個APP的功能。這些都必須進行相關的技術(shù)培訓。但實踐中對教師的技術(shù)培訓和技術(shù)指導并不是很到位,導致教師對線上教學的操作并不能得心應手。最后的結(jié)果,所謂的線上教學不過是變成了個點名的工具,手機變成了U盤的替代品而已,混合式教學的技術(shù)優(yōu)勢并未顯現(xiàn)。
三、實踐中的思考
信息化浪潮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衰。作為思政理論課教師必須把握機遇,迎難而上。找準問題的切入點,做好頂層設計,精準施策,防止混合式教學走虛走偏。
(一)加強課堂教學的科學管理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高職大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弱、自律性不強,這是客觀事實,但不等于不能改變,也不意味著可以放任自流。對于學生上課不學習,尤其是對思政課不重視現(xiàn)象,不但要管而且要嚴管。因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可靠接班人,首先要把好思想的總開關,思政理論課是為大學生政治思想把脈的靈魂工程,絕不能讓思政理論課在高職大學生心中的位置被邊緣化了。高職院校基于師資配備的不足,思政理論課的課堂教學大多以合班教學為主,多達百人的課堂教學對學生學習的管理基本處于放養(yǎng)狀態(tài),要想提高混合式教學的實效,必須加大課堂教學管理的力度。
一方面,將學生的學習管理和課程建設有效結(jié)合起來,做好課前課后線上學習的教學管理。思政理論課教師可以在建設網(wǎng)絡課程的時候提前做好設計,給學生布置好相關的學習任務點,每一個任務點規(guī)定好學習時長,設置不得切換、不得快進等相關約束性條件,同時和學業(yè)成績相掛鉤,形成動態(tài)管理,并設置提醒功能,及時督促不作為的學生。這樣,老師可以通過班級管理隨時看到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并可隨時以短信或電話方式矯正學生的不良學習行為,最終讓學生不得不學。另一方面,配備專門的助教老師,做好課堂教學中的線上學習管理。助教老師可以通過后臺管理,對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tài)進行實時監(jiān)控,隨時提醒并制止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學習以外的活動,幫助學生分清學習與休閑的時間界限,進而避免因玩手機給線上教學帶來的困擾。當然,助教老師的工作除了通過后臺來掌控學生手機的使用狀況,還包括向輔導員反饋學生的出勤情況、必要的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以及對那些缺乏良好學習習慣、自律性不強的學生學習狀況實施追蹤式管理,幫助學生更專心的學習。
(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混合式教學要實現(xiàn)由“教”變“學”的理想狀態(tài),光憑外在的約束機制是不夠的,更需要學生有內(nèi)在的學習愿望和學習動力。因此,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愿望。
首先,線上學習任務的設計要在學生的學習能力范圍之內(nèi),讓學生能夠夠得著。學習任務必須具有可操作性,難易程度以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度,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增加難度,保證學生能夠在一定時間內(nèi)完成任務;其次,線上教學活動的設計要能夠彰顯學生的個性,使全體學生都愿意積極參與?!?0后”大學生喜歡新奇、變化,善于展示自我,因此教學活動的設計應該有讓學生彰顯自我價值的空間,不可復制、不可抄襲、有存在感,這樣的活動學生肯定愿意、喜歡去參與。例如,學習“概論”課第八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需要學習新思想的主要創(chuàng)作者習近平同志的成長歷程,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新思想的科學內(nèi)涵。在設置課程時,可以設計兩個學習任務,一個是閱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個是曬自己16歲的照片。這個活動肯定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在曬照片的同時,自然會有一個人生對比,從而激發(fā)學生的人生斗志和家國情懷;再次,借助線上平臺,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jié)果及時肯定,激發(fā)學生的榮譽感和好勝心。信息技術(shù)可以讓學習隨時留痕,學生的搶答、討論、作品分享等都是可視的。教師可以每隔一段時間,通過網(wǎng)上公示或網(wǎng)上巡展的方式,對學習積極的同學及時表揚,并通過獎勵積分或積攢的方式,形成比著學、追著學的氛圍。同時對不作為的學生也予以網(wǎng)上通報,有獎有懲,讓學了的學生不白學,讓不學的學生不自在,進而營造一個人人愛學習的良好氛圍。
(三)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混合式教學改革究竟能否適應教育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要求,關鍵還在于教師。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提出,“隨著信息化不斷發(fā)展,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等發(fā)生了革命性變化,這也對教師隊伍發(fā)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②。這個新的更高要求,一個是硬件,即對新技術(shù)的掌握程度。一個是軟件,即提升課堂教學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