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對加強高校科研誠信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提出強制約束競爭性科研經費的教育投入、引入民間組織和三方機構的共同助力完善科研誠信建設。
【關鍵詞】高校? 科研誠信教育
科研誠信不僅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基石,更是樹立良好學風、作風,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科研工作中的科研實力顯著提升,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但隨之而來的諸如“韓春雨論文撤稿”事件、“廈門大學傅瑾學歷造假”事件、“湖南大學劉夢潔碩士論文抄襲國自然基金申報書”事件等屢見不鮮。究其原因,外部原因是科研目標的異化所致, 內部原因則是自身違背了基本的道德準則。因此,以高校為主戰(zhàn)場,加強科研誠信教育,引導高校學生及教師恪守基本科研道德準則,腳踏實地做人、實事求是做學問,堅持自律他律相結合,自覺抵制學術失信行為勢在必行。
科研誠信具體包括四個不同方面的問題:第一,防止科研不端行為(偽造、篡改、剽竊);第二,制定和落實一般科研活動的行為規(guī)范準則、規(guī)章制度和行為指南;第三,規(guī)避和控制科研中由于政治、經濟以及商業(yè)化引發(fā)的利益沖突;第四,兼顧個人自律、機構自律、制度建設和科技體制。因此,加強科研誠信的建設,不僅要建立健全科研評價機制和監(jiān)督懲戒機制,更需要加強以科學精神、科學倫理和科研行為為核心的科研誠信教育體系的建設。
2018年,中辦、國辦印發(fā)了《關于加強我國科研誠信建設的意見》。意見指出,嚴肅查處嚴重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堅持零容忍,保持對嚴重違背科研誠信要求行為嚴厲打擊的高壓態(tài)勢,嚴肅責任追究。建立終身追究制度,依法依規(guī)對嚴重違背科研誠信要求行為實行終身追究,一經發(fā)現(xiàn),隨時調查處理。目前,有效的對策為:
一、強制約束競爭性科研經費的教育投入
我國高校的科研經費絕大多數來自于國家、各部委的項目和基金,都屬于競爭性經費,都是以科研工作者或者科研團隊為主體進行申請,必須強調專款專用。但是同時給與科研機構和高校教師自主權,根據高校自身的發(fā)展、所處學科的規(guī)律和趨勢,有的放矢的合理布局。以上活動的受益者不僅限于教師自身,更多的是讓研究在參與科學研究的同時,切身體會到科研誠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的師生開闊了視野、增長了守底線、講規(guī)矩意識。
二、引入民間組織和三方機構的共同助力
《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確立了全覆蓋、制度化、零容忍的問責體系,基于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差異的基礎上,明確了從事科研活動的各類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的第一主體責任,學會、協(xié)會、研究會等社會團體要發(fā)揮自律自凈功能。根據不同情況,加大了工商、公安等外部力量的介入力度。當前,科研機構主體責任的缺失和主導地位的弱化已經成為科研誠信行為規(guī)范管理的主要障礙,專業(yè)化管理更是極其薄弱。在強調科研活動全流程、全覆蓋、制度化監(jiān)管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充實專業(yè)化的社會力量,專職專人專業(yè)從事科研誠信建設。以科研項目的管理為例,依托第三方專業(yè)機構完成項目選題征集、項目指南發(fā)布、申報書形式審查、立項評審過程、項目過程管理、項目結題驗收等全過程覆蓋,同時也要建立以科技創(chuàng)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制度。針對重大失信行為和失信案件,建立跨部門、跨區(qū)域、跨學科的聯(lián)合調查機制,組織開展重大科研誠信案件的聯(lián)合調查,保持對嚴重違背科研誠信要求行為嚴厲打擊的持續(xù)高壓態(tài)勢,嚴肅責任相關主體及具體責任人的問責。此外,還要推進科研誠信的信息化建設,建立科研誠信電子檔案和信息共享平臺,實現(xiàn)跨部門跨區(qū)域的聯(lián)動與監(jiān)管,營造愛科學、信科學、懂科學的文化氛圍和政策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Abrams, Jessica, Joan O'Connor, and Howard Giles.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Communication[M]. In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nd edn, ed. by William B. Gudykunst and Bella Mody.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2002: 228-230.
[2]Gudykunst William B, and Young-Yun Kim. 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 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4th? ed.?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3]Kim, Young Yun. Becoming Intercultural: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 Cultural Adaptation[M]. Thou- 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2001.
作者簡介:全麗陽(1979-),女,遼寧丹東人,遼東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