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月初上
路過民政局突然心血來潮,拿上戶口本就免費領兩個小紅本兒這種沖動式浪漫,在英國壓根就不可能發(fā)生。
“離婚冷靜期”在前段時間刷了屏。
有些網友表示疑惑:既然有離婚冷靜期,那么是否也需要結婚冷靜期呢?
其實所謂“結婚冷靜期”這個東西,在某些國家很早就已經存在了。其中有一個國家,它的結婚冷靜期時長近年來不斷增加,目前已經達到了29天。
這個國家就是——英國。
在英國結一場婚,哪怕只是簡單領個證,都不是一拍腦袋就能決定的事情。我的結婚過程漫長而繁瑣,中間還有一次險些告吹。路過民政局突然心血來潮,拿上戶口本就免費領兩個小紅本兒這種沖動式浪漫,在英國壓根就不可能發(fā)生。
沖動結婚這件事到了英國,甚至會陣亡在萬事需要預約的第一步。
第一步:預約
向你所在地區(qū)的政府指定的登記部門提出預約申請。并且在這之前,你需要先確定結婚儀式舉行的地點,這樣才有資格提出預約。
而預約成功之后,距離領到結婚證那一步,還隔著十萬八千里。
第二步:提交結婚申請并接受“審查”
預約是為了到市政廳提交結婚申請。
提交結婚申請需要申請雙方分別填寫一張詳細的申請表,并提供諸如護照、出生證明、地址證明等文件。
填寫表格和準備材料的過程,足夠讓人冷靜下來:這不是一個隨心所欲的玩笑,而是實打實的法律合約。
我們預約的時間是早晨,當時市政廳登記處的排隊者不多——算上我和未婚夫一共兩個人。
一位慈眉善目的阿姨把我們迎進了辦公室,檢查了表格和文件,客套幾句,提出需要對我們單獨問話。這是正常程序,但卻令人莫名緊張。
我坐在堆滿了文件的辦公室里,隔著一張胡桃木的大桌子獨自面對阿姨的提問的時候,當初兩個人嘻嘻哈哈說著的“結婚”這件事,瞬間變得非常嚴肅,甚至還有點兒神圣。
問的全都是標準化問題:兩個人的姓名、生日、職業(yè)。通過這一步,可以很有效地篩選出連男/女朋友的生日都記不住,卻還口口聲聲說想要跟人家共度余生的騙子。
接下來是詢問我父親的姓名和職業(yè)。這是為了通過父系血緣追溯兩名申請人的親屬關系。最后是詢問婚史。在這些方面,說謊掩飾也無濟于事,因為接下來的一個月就是用來查明這些問題的時間。
第三步:一個月的結婚“反悔期”
在我們結婚的那年,遞交結婚申請后的公示期還是28天而非現(xiàn)在的29天。
這28天里,我和未婚夫兩人的全名,以及我們將要結婚的消息,會被刊登在公示欄上。
在公示期中,任何有足夠證據證明申請雙方不具備合法結婚資格(如重婚、年齡不夠等)的人,都能對這樁即將發(fā)生的婚姻提出反對。比較傳統(tǒng)的人,還會自行登報。比如卷福和妻子當年就在《泰晤士報》的“出生、婚姻及死亡”一欄低調刊登了一個宣布兩人即將完婚的豆腐塊。
第四步:結婚申請有效期一年
結婚申請有效期只有一年,也就是說當事雙方在一年之內必須完婚。
我們在28天內通過了審查,獲得了結婚資格?,F(xiàn)在的我們,還有11個月的時間可以結婚。超過了這11個月,則取消結婚資格,不許結婚。如果還想結婚,就要重新遞交結婚申請,并再次進行一個月的公示。
對于動了結婚的念頭卻又馬上想反悔的人來說,通過了結婚申請卻在一年后決定不結婚,總好過輕松領了結婚證,一年后又去領離婚證。至少在法律上不存在任何的牽扯。
第五步:花式領證
在英國,結婚是一件高度儀式化的事情。哪怕只是想簡單領個證,結婚儀式都是必不可少的法律程序,或繁或簡。
英國的結婚現(xiàn)場,必須有至少五個人在,他們分別是:一對新人、兩名證婚人、以及一個擁有結婚注冊資質的主婚人。如果主婚人沒有為他人注冊結婚的法定資質,則同時需要一名有資質的注冊人在場。
我們出于速戰(zhàn)速決的考慮,選擇了直接在市政廳里完成注冊儀式。官方給出了三個版本的結婚誓詞以供選擇,我倆都有“情話恐懼癥”,于是選擇了最樸素的版本。
正式結婚那天,市政廳派發(fā)的主婚人出現(xiàn),滿臉笑容,輕聲細語,讓人如沐春風,上來就是一頓職業(yè)寒暄,堪比司儀。
我以為這就要進入正題了。但是這位市政廳主婚人,跟我們頭一回見面的證婚人對于我們的結合顯然有更多話想說。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是他對于我倆愛情的一連串彩虹屁,描述都很抽象,但是貴在動人。
把大家的情緒撩起來之后,就是跟讀誓言的環(huán)節(jié)。我們在證婚人的引導下,面對面、手拉手讀完了誓言,不知道這樣的宣誓形式是不是也是法律規(guī)定的。接下來,交換戒指,親吻新娘,大家鼓掌。
最后進入到簽字環(huán)節(jié),一對新人簽字完畢后,兩位證人也需要在結婚證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
英國的結婚證書是名副其實的“一紙證書”,因為它就是一張紙,比普通的A4打印紙長一些,上面填寫著簽發(fā)機構、簽發(fā)地點、夫妻二人的身份信息,以及雙方父親的身份信息。以上信息全部是鋼筆手寫的,比起國內的小紅本,顯得更加傳統(tǒng)。
這一版本的結婚證書在英國已經沿用了至少上百年。
第六步:荷包出血
在英國注冊結婚最少要花費幾十英鎊的注冊費用。如果前來助陣的親朋好友有點多,需要在市政廳租一個小場地,十幾分鐘的注冊儀式要花費數(shù)百英鎊。就沖這個價錢,沖動領證之前都要先掂量掂量。
事實上,英國設置結婚“冷靜期”,主要目的之一是篩出為了移民而假結婚的一小撮人,并非真的想讓結婚雙方先冷靜冷靜。但是不論初衷如何,英國人年復一年越發(fā)不想結婚的心是有目共睹的。
根據英國國家統(tǒng)計局所公布的數(shù)據,截至2017年末,全英異性伴侶的結婚年齡分別達到了男38歲,女35.7歲。
縱向比較,選擇結婚這種生活方式的英國人,在近幾十年中一直呈下降趨勢。在上世紀30年代出生的英國人中,有81%的男性及89%的女性在30歲前結婚。這個數(shù)據到了80后這一代人,30歲前的結婚率,低至男性23%,女性32%。
不知道逐年加碼的結婚“冷靜期”實際上對英國結婚率的逐年下跌造成的影響有多少,我只能說一句:這么麻煩還要結婚的,都是真愛啊。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環(huán)行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