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雷
【摘要】目的 分析單側額顳部開顱血腫清除、去骨瓣減壓術(簡稱DC)聯(lián)合治療重型對沖性腦損傷(簡稱CCBI)的預后情況。方法 本研究主體為2016年10月~2019年12月來院治療的59例CCBI患者。隨機分A組和B組,分別是31例與28例,行單側額顳部開顱術+DC治療與常規(guī)治療。對比預后情況。結果 A組的預后良好率為64.52%,B組為42.8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為CCBI患者行單側額顳部開顱術+DC治療可改善預后情況,療效佳。
【關鍵詞】單側額顳部開顱血腫清除;去骨瓣減壓術;重型對沖性腦損傷;預后
【中圖分類號】R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4..01
CCBI的發(fā)病機制為枕部著力,發(fā)生減速性損傷,多伴有顱骨骨折,致殘率與死亡率較高[1]。臨床多為患者行手術治療,根據挫傷、血腫、水腫部位確定手術位置,但術中容易繼發(fā)對側血腫,手術效果欠佳。本研究選取59例CCBI患者,旨在探究單側額顳部開顱術+DC的治療預后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選取2016年10月~2019年12月來院治療的59例CCBI患者。隨機分A組和B組,分別是31例與28例。其中,A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20~75歲,平均(50.34±0.64)歲。B組男16例,女12例;年齡22~78歲,平均(50.52±0.73)歲。比較并無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允許對比。
1.2 方法
B組療法為單側大骨瓣減壓術:清除對側部位的硬膜外血腫塊,行患側大骨瓣減壓術治療,骨窗面積設定為12 cm*12 cm。
A組療法為單側額顳部開顱術+DC:行全身麻醉,明確血腫部位。結合CT圖像確定最佳開顱位置,應避開功能區(qū),與血腫表面的距離最近。開顱后清除硬膜外血腫組織,探查腦表面,確定挫裂傷位置,隨時清除血腫組織。若無血腫情況,則對挫傷點行電凝處理。使用腦回針行穿刺治療,確定血腫位置,以CT圖像為基礎,行穿刺操作。而后電凝,做一長為2~3 cm切口,將腦皮質切開,穿刺深度達腦深部,吸除血腫,清除壞死組織。若出現(xiàn)活動性出血點,應給予電凝止血。術后給予頭顱CT診斷,確定是否需要二次開顱,血腫清除時機由血腫量和挫傷度決定。
1.3 療效評價標準
格拉斯哥結局評分(簡稱GOS):1分示死亡,2分示長期處在植物生存狀態(tài),睡眠周期與眼部活動正常;3分示重度殘疾,即生活難以自理;4分示中度殘疾,即家屬協(xié)助可獨立生活;5分示良好痊愈,即能夠正常生活,伴有輕微殘疾[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處理選用SPSS 21.0軟件,計數(shù)數(shù)據表達是[%],經x2值對比與檢驗,統(tǒng)計學意義的標準為P值不足0.05。
2 結 果
A組死亡1例(3.23%),重度殘疾3例(9.68%),中度殘疾7例(22.58%),預后良好20例(64.52%);B組死亡2例(7.14%),重度殘疾5例(17.86%),中度殘疾9例(32.14%),預后良好12例(42.86%),對比兩組的預后良好率有差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CCBI的病情復雜,患者合并硬膜外血腫與顱骨骨折,病情進展較快,多合并定向力障礙、記憶力減退和意識障礙等神經功能癥狀。臨床多通過開顱手術清除血腫,但可能導致對側血腫。為此,本研究選擇單側額顳部開顱術,可針對單側額顳葉的挫裂傷程度給予個體化手術,徹底清除血腫,有效降顱內壓。加之DC治療可改善中線位移情況,減少疾病復發(fā),降低殘疾率[3]。但術前需經CT圖像評估血腫部位與程度,合理選擇穿刺點,確定血腫清除時機,評價患者的手術耐受度,減少手術對患者機體的刺激性與損傷性,提高手術安全性。結果中,A組的預后良好率(64.52%)高于B組(42.8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聯(lián)合手術能夠降低死亡率與殘疾率,改善治療預后,可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1] 范文勝,侯曉鵬,張逸民.去骨瓣減壓術聯(lián)合單側額顳部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重型對沖性腦損傷的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9,46(18):87-89.
[2] 馬占海.觀察單側額顳部開顱血腫清除、去骨瓣減壓術聯(lián)合治療重型對沖性腦損傷的預后情況[J].健康必讀,2018,4(28):114-115.
[3] 周漢光,張建黨,張元峰,等.單側額顳部開顱血腫清除聯(lián)合去骨瓣減壓術治療重型對沖性腦損傷的預后分析[J].中國醫(yī)刊,2016,51(7):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