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浩然 張衛(wèi)容
摘要 隨著我國法治進程的提速,人們權利意識的增強,與知識產(chǎn)權的保護日益受重視相比,文學作品中人物角色的著作權保護卻沒有提上議事日程?,F(xiàn)實生活中,文學作品中借用已有的人物角色進行再創(chuàng)作的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這種做法究竟有沒有侵犯原作者的合法權益?如果有的話我們能用什么辦法來保護?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一些探析。
關鍵詞 文學作品 文學角色 著作權保護
作者簡介:胡浩然,武漢文理學院2016級法學專業(yè)本科生,研究方向:民法;張衛(wèi)容,本文通訊作者,武漢文理學院,E-mail:zwr0276@126.com。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9.102
(一)文學角色釋義
古往今來有許多偉大的文學作品,為我們刻畫出了不計其數(shù)的經(jīng)典角色形象,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角色的影響力并非單純局限于作品本身,可能會出現(xiàn)很多衍生品,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角色保護問題做更進一步的探究。
1.角色的概念和分類
角色是指作者通過其創(chuàng)作,具象出的一種具體的形象。這個形象可以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在卡通作品中可以通過線條、顏色、輪廓等方式來體現(xiàn),在電影、電視等作品中也可以通過實際的演員來進行表演,而在文學作品中則是通過文字的敘述來體現(xiàn)。因此角色可以被分為:文學角色、卡通角色、視聽角色等,不同的角色形象,其保護方式大相徑庭。
不論是卡通角色還是視聽角色,其形象都是可以被讀者感知到的,而文學角色不同,文學角色往往存在于讀者的想象當中,沒有一個清晰固定的外觀形象。
2.文學角色的含義
文學角色是指,作者通過文字來進行描寫與刻畫,再結合整篇作品來表現(xiàn)的虛構的人物形象。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角色與其他類型的虛擬角色不同,缺乏固定可視化的外觀,特定的外形,線條和色彩等元素,不存在一個可以與之相對應的清晰的形象。
(二)文學角色著作權保護的難點
目前我國著作權法并未將文學角色納入到保護范圍,文學角色的保護缺乏法律依據(jù),這就意味著即使文學角色具備應當保護的價值,也面臨無法可依的窘境。雖然可以通過對作品的保護來間接保護文學角色的著作權,但有些抄襲作品并不抄襲原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而只是將人物角色提取出來進行再創(chuàng)作,在這種情況下,因為沒有人物角色的著作權,要判定新的文學角色侵權十分困難。
前文也提到過,人物角色與原作品是交織在一起的,讀者需要通過閱讀,產(chǎn)生聯(lián)想,進而在心中勾勒出人物角色的形象,而每個人的理解不同,勾勒出的形象也大相徑庭,因此難以客觀確定人物角色的具體形象。
關于人物角色的保護還有一個難點,就是什么樣的角色應當予以保護,怎樣的角色屬于思想范疇而又不應當予以保護。如果界定不當,也會引發(fā)很多問題。
根據(jù)我國著作權法,要判斷某一對象是否能夠獲得著作權的保護,主要是看其是否具有獨創(chuàng)性,而這個標準在人物角色認定上難以把握,因此除了獨創(chuàng)性標準,筆者認為還應該運用思想表達二分法來確定人物角色是否應該受著作權保護。
(一)思想與表達二分法理論的內(nèi)容
思想與表達二分法理論,是指作者在其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中呈現(xiàn)的思想范疇的內(nèi)容,從作者將該作品完成之時就不再屬于原作者所有,不受著作權保護。但是其為了呈現(xiàn)這一思想而在作品當中有所體現(xiàn)的具體的描述、表達方式,則是著作權所需要保護的目標。
(二)思想與表達二分法與著作權法的沖突
思想表達二分法確立了一個基礎,就是思想是不受著作權保護的,因為如果將思想也納入著作權的保護范疇,那么后面的創(chuàng)作會變得很困難,會打擊后續(xù)創(chuàng)作者的積極性。但是完全不保護思想也有問題,例如在影視劇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編劇往往要在劇本完成以前與制作方進行溝通,如果完全按照思想與表達二分法的原則來實施,那么劇本創(chuàng)作者腦海當中的構思是屬于思想范疇的,是不應該保護的,如果制作方盜取了編劇的創(chuàng)意,那對于編劇來說就非常不公平。
我國司法實踐對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給予了保護的,比如關于演繹行為的相關規(guī)定。演繹行為與原作品的表達方式有很大的差別,只是借用了原作品的思想,不會在具體的表達上與原作品構成實質性相似,那么如果根據(jù)思想與表達二分法理論,那么演繹行為應當是不被禁止的。然而我國的著作權法中有明確的規(guī)定,如果想要對他人的作品進行演繹,除非是法律規(guī)定中的合理使用情形,否則必須獲得原作者的準許或者授權。
(一)《著作權法》中某些條款可使文學角色受到法律保護
在法條當中有一部分的條款屬于概括性條款,在適用這些條款時法官都會擁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權,可以針對具體的案件進行適當?shù)臄U大解釋或者縮小解釋,我國著作權法中有許多概括性規(guī)定都能涵蓋到人物角色的著作權保護。
例如其中第3條對“作品”一詞的種類作出了規(guī)定,第9項的概述規(guī)定使得文學角色獲得保護有了可能。即如若文學角色達到了有關作品的獨創(chuàng)性標準的要求,能夠將其認定為獨立的作品時就可以賦予其與作品相同的地位,也就是特殊種類的作品,即“其他作品”。
在第10條和第47條中就各自舉例講述了著作權的權能、被指控的侵權行為的類別等內(nèi)容。第10條第17項和第47條第11項的概括性條款也給文學角色獲得著作權保護提供了依據(jù)。即我們可以將他人對于原作品中人物角色的侵權行為看作是侵犯了原作品作者的其他與著作權相關的權益,可以把對文學做中人物角色著作權的保護解釋為保護原作品作者的與著作權相關的其他權益。
還有第24條與第25條,規(guī)定了著作權的許可與轉讓合同中應當含有的內(nèi)容。其中這兩條的第6項均規(guī)定了“合同雙方認為需要另行約定的其他內(nèi)容”,即允許合同雙方對于合同部分內(nèi)容自行約定。所以原權利人與受讓人之間可以在合同簽訂之時就對文學角色能否進行利用以及該如何進行利用等內(nèi)容進行約定,如若在未來發(fā)生爭執(zhí),即可以合同法的相關規(guī)定來主張權利。
在第12條里,規(guī)定了演繹作品的著作權和對于演繹作品的作者應給予何種限制等內(nèi)容這一條款也可以為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角色的保護來進行服務。在對原有的人物角色進行再次創(chuàng)作時,總是會多多少少的與原作品產(chǎn)生一些關聯(lián),需要托生于原作品上,在這個基礎上即可能構成演繹作品,這時新作者在行使其著作權時,對于原作品的著作人身權和財產(chǎn)權不能有所侵犯。
(二)相關司法解釋為文學角色著作權保護提供了直接依據(jù)
在2017年3月1號開始實施的法釋〔2017〕2號中的第22條第1款和第19條第1款中,規(guī)定了產(chǎn)生糾紛的商標如果有侵害原權利人作品中角色形象的著作權的情形,可以前往法院尋求救濟,這可以看作是許可了角色可以享有著作權的權利,也就是為文學作品中的角色的著作權保護提供了更為直接的法律依據(jù)。
(三)對文學角色著作權保護與作品復制權的保護的關聯(lián)
復制權是著作財產(chǎn)權的重要內(nèi)容,而文學角色也是文學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是文學作品能夠順利完成的關鍵,那么在保護作品本身的復制權的同時,人物角色的復制權也可以基于此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四)對文學角色著作權保護與作品完整權的保護的關聯(lián)
著作權法中對于保護作品完整權有許多的規(guī)定,保護作品完整權屬于著作人身權,這個權利與修改權息息相關,對于這兩種權利的保護主要在于保護作者想通過作品表達出來的觀點的完整和連貫,文學作品中人物角色處于關鍵地位,自然也應當受到與之相同的保護,故可以在對整部作品的保護作品完整權與修改權進行保護的同時對于人物角色也行使保護。
(五)對文學角色著作權保護與作品改編權的保護的關聯(lián)
改編權與修改權不同,改編權屬于著作財產(chǎn)權的內(nèi)容,改編權一般指的是對作品類型或者體裁進行改換,將一種類型的作品轉換成另一類型的作品。如果在沒有得到原權利人的授權或者超出了原權利人授權的限度進行改編,則有可能對原權利人的改編權構成侵犯。與前文提到的幾種權利相似,在對作品的改編權進行保護的時候往往處于關鍵地位的人物角色也會同時得到保護。
(一)完善文學角色著作權保護的建議
1.將文學角色納入作品的范圍
目前我們國家對于納入著作權的保護對象的作品類型有“文字作品”“口述作品”等等不同類型的作品,文學角色身處于文學作品之中,文學角色想要獲得著作權保護只能借助文學作品來獲得間接保護。但是文學角色雖然屬于文學作品,卻不只是文學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將文學作品中的角色也納入著作權保護的對象當中,將文學角色作為一個獨立的客體,而不僅僅只是文學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為其提供直接的法律保護,有助于提高創(chuàng)作者的積極性。但在這之前需要對角色進行分類。
2.賦予文學角色名稱權
在文學作品中人物角色侵權糾紛日益增加的今天,我們有必要設立角色名稱權這樣的權利,才能更好的對作者的智力勞動與創(chuàng)造進行妥當?shù)谋Wo。同時,對于能受到保護的角色也應當予以界定,只有達到標準的人物角色才可以得到保護。這樣才能使文學創(chuàng)作得到良性的發(fā)展。
(二)確定文學角色著作權保護的時限
應該科學設定文學角色的保護時限,關于文學角色保護期限的起算點,學者們對此有不同的觀點:一部分學者認為應當從人物角色滿足獨創(chuàng)性原則之時起開始計算;另一部分則認為應從作品首次發(fā)表之日起計算。筆者比較偏向于后一種,因為獨創(chuàng)性原則本身并非是那么的界限分明,而保護期限的起算點卻是一個相對需要精確的日期,從作品首次發(fā)表之日起計算相對較為容易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