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鑫
摘 要:人際傳播是大眾傳播途徑中的重要手段,在新媒體的自由環(huán)境之下,多屏互動的平臺交流為新媒體節(jié)目提供了創(chuàng)新型保障,辯論演講、脫口秀等語言類節(jié)目已然成為各類節(jié)目形式中的王牌,《奇葩說》獨樹一幟的風格在當今社會開始讓受眾啟發(fā)思想、善于思考、盡力表達,娛樂之余在話語樣態(tài)中去找尋人際傳播的規(guī)律,本文以《奇葩說》為例,分析新網絡媒體下,如何運用人際傳播的話語技巧增強傳播效果和效率。
關鍵詞: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奇葩說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21-00-02
獨立思考、語言表達能力是當今社會每一個獨立個體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它依據(jù)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社會層級的差距有所不同。國人思想能力的轉變從有想法到開始表達想法,再到如何運用技巧增強表達效果。而在新媒體井噴式發(fā)展的今天,各類節(jié)目中都在潛移默化的訓練我們如何去做一個敢想敢說敢做的獨立個體。
一、口語傳播和人際傳播的異同
口語傳播,也可稱為有聲語言傳播、口頭傳播,指的是傳播者(說話者)通過口腔發(fā)聲并運用特定的語義詞和語法結構及各種輔助手段(副語言)向受傳者(聽話者)進行的一種信息交流的過程[1]。口語傳播是人類傳播活動的第一個發(fā)展階段,這一階段大致從人類擺脫“與狼共舞”的野蠻狀態(tài)、組成原始社會開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現(xiàn)。[1]人類經過了口頭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和現(xiàn)在網絡傳播階段的發(fā)展。但最原始的口頭傳播仍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傳播方式之一。在網絡傳播時代的今天,口語傳播仍是應用最廣泛的。
人際傳播信息進行溝通交流的方式種類途徑錯綜復雜,當一群人經由一定的傳播工具(報紙、電臺、電視、網絡等)向社會大眾傳送信息時,這種傳播過程我們稱之為“大眾傳播”[2]。大眾傳播是通過大眾媒介交流信息的過程,傳送者通常是龐大的組織體,溝通的工具大都是最先進的科技結晶體,而收受人則是不知名的及不定量的大眾。
在大眾傳播的背景下,存在個人與個人之間直接或間接進行信息交流。這種個人與個人之間信息交流的社會活動稱其為人際傳播。傳播的形式可以是兩個人面對面的直接傳播,也可以是以媒體為中介的間接傳播。前者主要以語言表達信息,或用表情、動作來強化、補充、修正語言的不足,它可以使傳者與受者直接溝通,及時反饋信息。后者可以使傳者與受者克服空間上的距離限制,從而提高了傳播的效率。人們相互之間傳遞和交換知識、意見、情感、愿望、觀念等信息,從而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認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會關系網絡。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大都囊括了大眾傳播方式下的人際傳播途徑。小團體傳播和組織傳播最主要區(qū)別在于傳播模型的差異,組織傳播有主動領導者、發(fā)布者和接收方,流程和模式相對規(guī)范固定,相比較小團體傳播人數(shù)不固定,接收雙方相互轉化,傳播時空目的不明確。
二、人際傳播在大眾傳播中的優(yōu)勢
人際傳播是一種信息交流活動,又可以說是媒介傳播是一種符號活動。[2]施拉姆認為,對于人際傳播還有一些從不同角度出發(fā)給出的定義,好像兩個人由于一些共同的感興趣的信息內容符號聚集在一起。羅斯格蘭特更加強調了人際傳播是參與者在一對一的基礎之上的直接溝通。哈特利認為,人際傳播是一個個體向另外一個個體進行傳播,傳播方式是面對面的,傳播方式和內容反映個體的特征性,而且也反映了相互之間的社會角色和關系。結合各方學者對于傳播學中人際傳播的觀點來看,節(jié)目的每一個論辯選手,只要畫面中傳播信息的人數(shù)量為一,那么他與其他的每一個受眾個體以及在觀看節(jié)目時屏幕背后的“我”即二級或多級隱藏受眾之間的關系都可被稱作為基礎性的人際傳播。人際傳播是大眾傳播的基本,也是其他類型傳播如小團體傳播、組織傳播等形式的前提條件。
在人際傳播中提升傳者與受者之間的傳達與接收效率,能更好地體現(xiàn)人際傳播的規(guī)律特點。下面筆者將借以《奇葩說》第六季進行闡述。
(一)傳遞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靈活
除面對面?zhèn)鞑ブ?,運用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多或少的提升傳播效率的方式渠道是存在的,而在新媒體發(fā)展繁榮的今天,作為多終端跨屏傳播的受益者,我們可以選擇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來選擇接受信息內容。傳播渠道的拓寬為人際傳播帶來了更大優(yōu)勢。
在節(jié)目中,辯手在論述觀點時,每一個現(xiàn)場觀眾,只要接收到辯手在陳述自己的觀點時所表達的內容,無論是否有所回應,單方向的人際傳播就已經開始了。他們作為現(xiàn)場觀眾接收到了傳播信息的第一手資料,傳播者是在舞臺中央發(fā)言的辯手、傳播途徑渠道是現(xiàn)場、受眾是現(xiàn)場的觀眾。節(jié)目錄制之后,在電腦、手機、IPad等其他屏幕看到節(jié)目時,接收信息的效果并沒有現(xiàn)場觀眾親眼所見的效果真實,但同樣成為第二次人際傳播的接受者,只是傳播渠道是多屏終端,隨后在屏幕上顯示的彈幕內容,賽后的投票、微博、微信客戶端的話題討論形成了一個完整人際傳播回路。
(二)傳遞信息的意義更為豐富復雜
信息的傳遞不僅僅是簡單的話語溝通,在廣義內容定義上認定傳播者所發(fā)出的副語言包括肢體動作、表情、微表情等都屬于傳人際傳播的信息,不同的副語言配合說話者的講述內容在不同的受眾眼里產生的多種接收效果。
在《奇葩說》的節(jié)目中,經常會看到賽前討論和賽后總結的蒙太奇片段,為增強節(jié)目效果,運用很多強化節(jié)目形式的手段。比如在賽前討論中,組內導師及成員會根據(jù)辯手選擇輸出的內容給予一定的在表達形式上的建議,也就是根據(jù)所講述內容進行預期效果以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這些方式或情緒激昂、或催人淚下,存在一定的“演”的成分,而這些環(huán)節(jié),我們需要借助一定的副語言來幫助的所敘內容在受眾腦中形成畫面,以達到我們預期設定的效果。
(三)雙向性強,反饋及時,互動頻度高
人際傳播中,當傳播者開始傳播內容的一刻,就已經開始進行接收反饋的環(huán)節(jié),受眾的反饋不單存在于傳播者的表達內容完全結束之后,而是同步進行。我們在人際傳播過程中會根據(jù)受眾接收時的效率和狀態(tài)進行及時的調整,雙向的互動才能更好地傳遞信息達到最大效率。
在語言類節(jié)目中,這類以信息傳遞輸出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節(jié)目,傳播者都需要借助受眾的反饋進行傳播策略上的調整?!镀孑庹f》節(jié)目中實時的走票數(shù)就是最好的證明。有的人剛開始張嘴說話就贏得票數(shù),有的人陳述觀點直到結束,反方卻漲了票數(shù),而在此間,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辯手會根據(jù)票數(shù)的走動以及現(xiàn)場觀眾的笑聲、噓聲調整演講狀態(tài),觀眾面無表情、滿面疑惑或捧腹大笑都是及時性的回饋。對于演講者來說,把握住及時反饋才能促進人際傳播的生成效果。
(四)是一種非制度化的傳播
各抒己見也是在大眾傳播中人際傳播的體現(xiàn),非制度化意味著我們對傳播的內容、形式、渠道沒有特定的要求,即開即停。節(jié)目中的選手之間出謀劃策,觀眾的探討交流都是人際傳播,只是這種方式更加隨意,傳播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形式都不固定。
三、人際傳播在大眾傳播中的局限
(一)發(fā)出信息往往只在瞬間起作用
在日常生活語言交流中,總有一些轉瞬即逝的語言不能夠及時被我們捕捉,因為內容的缺失導致我們在語言傳播的途徑中喪失了一定的信息,對傳播者的內容的理解存在偏差和誤解。新入信息的覆蓋會使我們之前接收信息受損和遺忘。打亂了大腦中原有的思維排序,所以人際傳播在輸出過程中也會存在相應的局限性。
節(jié)目中,或許會有人因為走神兒、分心、注意力不集中等現(xiàn)象的存在而忽略的講話人的講述內容。而在節(jié)目中之所以團隊和辯手更加強調自身的出場順序,就是因為觀眾在接受過程中會有遺忘,對于新信息的接收會對舊信息進行覆蓋,也就是為什么后出場的人更容易被觀眾記住,在投票過程中對于選手的評價也會產生隨即而來的變化。
(二)覆蓋面小,復制信息的能力不強
人際傳播中,當說話人乙對聽話人丙轉述剛才說話人甲的話語內容時,極少數(shù)經過訓練的人才能完整的復述所接收到的內容(不包括短對話原句重復的形式),大多數(shù)人會存在信息丟失的情況,不能全部將涉及的內容“原封不動”的轉述形成符合自身說話邏輯和表達習慣的語言樣態(tài)完整表達。
在節(jié)目中,“奇葩”二字的內涵就在于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新奇、創(chuàng)新性的觀點,這些觀點在未被理解的情況之下,只限存在于自己的頭腦中。當組內進行討論頭腦風暴和頂層設計出謀劃策時,辯手盡量以自己的觀點進行論述,隨后對他人發(fā)言內容進行總結歸納記憶時,講述那些便于理解的觀點,否則大量信息的堆疊將會產生面目皆非的結果。
四、如何運用技巧強化傳播內容輸出
(一)面對面?zhèn)鞑r改變形式或使用符號
口語、副語言、身體語言、人際距離、穿著、實物符號等方式符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信息傳播效果,《奇葩說》至今已經進行到第六季,當“奇葩”說成為大眾聲音的時候也就意味著,這檔語言競技節(jié)目已然成為觀眾的焦點,在符合“真、善、美”的大眾審美標準的同時來彰顯辯手各自的性格特征。很多內心所想不能在自身達到即刻滿足時,在不同性格類型的辯手中可以得到。我們經常幻想,某一句話換做我說我應該如何表達,表達之余什么樣的動作能夠更好地展現(xiàn)我的能力和品位。表達時的語氣、收尾時的動作、互動時的眼神、交流過程的手勢、服裝修飾、發(fā)型配飾、表達時的相對站位、手中的道具等等各個形式,而這些看似花哨的形式都在真切的強化辯手的表達效果,或許夸張怪異,或者風格別樣,都為在人際傳播中的傳播效果增光添彩。
(二)生活經驗的不同
對于接受差異觀點進行探討時,總希望聽到專家學者的官方或客觀的高度總結概括評價,在生活經驗和文化內涵產生差距時,更希望得到站在一定高度層面的建議和說服。因此,節(jié)目組在每一季都選擇了極具代表性的“專家學者”,例如情感專家蔡康永,經濟學家薛兆豐,作家李誕、國內知名主持人何炅、張泉靈、馬東等人。這些人物無不是生活閱歷豐富,處世多年并具有文化高度的人。當我們想要提高傳播效率,讓自身成為一個“可信度”高的人,生活經歷的差異會讓我們提升自身的眼界,使人信服從而提高傳播效率。
(三)傳播途徑的制約
在人際傳播過程中,表達的信息同樣會根據(jù)傳播途徑相應折損。交代事情時,通常會說“一時半會兒,電話里說不清楚”,溝通情感時會說“等會兒我們見面聊!”不同傳播途徑會帶來信息傳遞上的增益效果。面對面交流是最直接、效果最明顯的傳播方式。
《奇葩說》節(jié)目之所以選擇公眾演講的交流形式,一定層面上基于人際傳播的面對面?zhèn)鞑バЧ?。賽后的話題討論看似讓隱藏受眾加入和平臺一起討論的情景,實則是在提升節(jié)目的熱度。[3]場外受眾沒有辦法參與到現(xiàn)場的思維討論之中,只能用后期交流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論點論據(jù)不能及時地被其他人所知曉,在傳播途徑上,場下觀眾的傳播效果已然受到影響。因此,我們在選擇人際傳播的方式時,面對面的交流狀態(tài)是信息傳遞最直接最迅速的方式。
五、結語
在《奇葩說》的節(jié)目中,筆者盡力在以傳播學人際傳播的角度分析如何用相應的話語技巧增強我們的信息傳遞效果,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等其他傳播形式共同構建了社會信息的交互網絡。大眾傳播是人際傳播的規(guī)范化延伸,人際傳播是大眾傳播的重要基礎,并不能單一判斷誰的功能效力更大,只能說兩者各具特色,各有所長。大眾傳播主要傳遞基本信息,而人際傳播的說服能力更強,同時人際傳播是大眾傳播獲取信息和反饋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大眾媒體上呈現(xiàn)人際傳播和人際關系,也豐富了大眾傳播的制作手段和節(jié)目樣態(tài)。
參考文獻:
[1]秦琍琍,李佩雯,蔡鴻濱.口語傳播[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10):15-30.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71-74,98-106.
[3]邱世杰.新媒體節(jié)目口語傳播特點探析——以《奇葩說》為例[J].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