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世敏
有一天,班上第六組的學生產(chǎn)生了“內(nèi)部矛盾”:4人小組中有3名學生(ABC)同時表達了不喜歡D,提出一定要把D調(diào)走,不然他們以后就不能好好聽課了。
聽到這3名學生的要求,我感到了一種“威脅”,有點生氣甚至想要沖他們發(fā)火。這時我想到了《T.E.T教師效能訓練》一書,認識到我的“教”和這3名學生的“學”發(fā)生了沖突。
按照以前的做法,我可能會先強壓怒火,然后采用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但我沒有采取這種方法,我打算采用《T.E.T教師效能訓練》一書中提到的“應用方法三建立班規(guī)”的方法。我先召集ABC 3名學生開會,告訴他們:“班上任何一個學生遭到嫌棄都會讓我很難過,如果因此導致一個小組的解散,我會更加沮喪!作為你們的班主任,我希望能得到你們的支持!”接著,我問他們是否愿意和D一起開個小組會議,討論解決問題的更好辦法。在這個過程中,我用了“我—信息”的方式,真實地表達了我的感受、想法和尋找“方法三”的愿望。
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這個小組的“內(nèi)部矛盾”得到了有效解決:4名學生在小組會議上真誠地表達,就如何解決問題進行了商討。最后,他們找到了“方法三”:當D上課搞小動作時,由A負責制止;當D打瞌睡時,由B提醒;當D開小差、說話時,由C勸阻。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D在課堂上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得到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