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萍 古佩鈺 周菲 雷愛琳
摘要:本文通過對古現代中英文詩歌發(fā)展概況、構成要素及意境審美等的研究,探究現代中英文詩歌的異同,通過對古現代詩歌的聯系對比分析現代中英文翻譯框架,使翻譯變得更加流暢和準確,并起到良好的文化溝通作用。
關鍵詞:古現代;中英文詩歌;比較;異同
中國古代的詩歌又稱為“舊詩”[1];古英語詩歌是指從四百五十年到一千一百五十年間的英文詩歌;現代英文詩歌則指以后的詩歌。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我國的古英語研究較少,國內相關的期刊網站提供的檢索數據結果顯示:從一九四九年到二零一一年僅有九十五條相關文章,約是國內英國文學研究的零頭,中國讀者大多從譯本了解古英語。
國內迄今為止,沒有成立專門對古英語文學或中世紀英國文學研究的學術團體,召開專門的學術會議次數少,與日、韓兩國形成了鮮明對比(日本于1954年就成立了“早期英文學會研究會”)[2]。
但是,將中國古代詩歌和現代中西方的詩歌聯系對比卻能探索出更廣闊的詩歌翻譯道路。所以,探尋英語世界和中國古代漢語詩歌產生距離感的原因,闡明糾正中國文化對異域文化的頻頻誤讀更利于建立地道互譯的基礎,溝通中西方文化。
二、發(fā)展概況
1.古代中國詩歌發(fā)展歷程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最早的詩出現在西周早期。楚國華夏族和百越族語言逐漸在戰(zhàn)國時期融合:總集《楚辭》突破《詩經》的形式和內容限制。
最早的樂府詩用于歌唱的目的,相當于現代的歌詞,它還可以稱為“曲”、“辭”、“歌”、“行”等等。三國以建安文學吸收了樂府詩的營養(yǎng),為更嚴謹的格律及韻律的近體詩奠定了文化格式基礎。
唐代初期,出現了絕句和律詩,它們分別以四句和八句區(qū)分。律詩押平聲韻,平仄和對仗都有規(guī)定。宋朝,詞到達了其巔峰,成為詩歌的一種重要形式,其格式要按照固定的詞牌名,便于樂曲的演唱。
從元代起,中國詩歌的巔峰時期漸漸淡去,戲曲和小說等文學創(chuàng)作形式逐漸出現[3]。
總的來說,中國詩歌發(fā)展的形式:詩經一楚辭一樂府一賦一辭一唐詩一宋詞一元曲一近代詩歌。
2.古英文詩歌發(fā)展歷程
古英語是日耳曼語分支里古老的語種之一。盎格魯一弗羅西亞語和低地德語在戰(zhàn)爭的流離中到達不列顛,逐步發(fā)展成古英語。
中古英語時期之前,英語沒有固定的語法理論,古英語詩歌的研究以“最小單位”:“詞”入手,并以詞和詞義單位為出發(fā)點對語言進行語法分析。
口頭傳承是多神教時期盎格魯一撒克遜文學唯一的生存形態(tài)。創(chuàng)作者主要是一些憑實力賣唱為生的吟游詩人,《貝奧武夫》是他們留給后人最豐厚的一筆文化遺產。古英語文學以詩歌為主,而散文的成就不大。
3.中西近現代詩歌發(fā)展歷程
現代詩在30年代中期發(fā)展成熟,中國現代派詩歌的基礎與核心是象征主義。后現代詩派從異域的詩學體系中汲取營養(yǎng),面對西方詩歌強大的藝術影響力,中國現代派詩人以適應中國現代新詩發(fā)展的條件為選擇依據,辯證地吸收西方話語資源。同時,現代詩派在新詩創(chuàng)作中充分調動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經驗儲備,浸染中國古典情愫。在雙重經驗交錯的新起點上,現代派運用象征、意象等審美傳達策略,將中國古典詩學與西方詩學聯結,建構出了合乎理想的詩歌藝術,促成了新詩審美觀念的現代化轉型。
三、中國古代詩歌的構成
其構成大致可以分為韻腳、四聲、平仄、對仗。
韻就是韻腳,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與現代漢語拼音中的“韻母”類似。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作押韻。“押韻”在部分詩尾運用同韻母的字,也叫作“韻腳”。“四聲”是中古漢語中對聲調的分類,表示音節(jié)高低變化,包括:平、上、去、入聲,辨別四聲是分辨平仄的基礎?!捌截啤敝械摹柏啤笔遣黄降囊馑?。四聲被詩人大體分成了平仄兩個類別:平是平聲,仄是上去仄三聲。
詩詞中的對仗,又叫對偶,是把同類或者對立的概念并列,一般指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同類詞相對指“工對”。而在律詩當中,對仗創(chuàng)作嚴格:第一,出句與對句的平仄相對;第二,出句與對句的字不能重復[4]。
四、古英語詩歌構成要素和創(chuàng)作規(guī)則
古英語詩歌不押尾韻,主要靠頭韻把詩行組織起來,因而對頭韻的要求相對比較嚴格,體現出頭韻的重要性。
史詩中的重音應用突出,大部分采用音強體節(jié)奏式,具體如:以一個重讀音節(jié)為核心,前后附有幾個非重讀音節(jié),構成節(jié)奏單元,每行節(jié)奏單元數目大致相同,部分作為節(jié)奏單元核心的重讀音節(jié)押頭韻。
頓(caesura),即詩行中間的停頓,是古英語詩歌的重要特征之一。每一詩行在詩人筆下被分成兩個半行。在盎格魯一撒克遜詩歌中不難發(fā)現,每一半行有時是一個詞組,或是一個分句或全句的結束。古英語詩歌由此經常出現詩行中間的頓成變成句子分野的情況。
古英語詩歌講究重音(accent),重音的數量有非常嚴格的限制。注意,這里有關的重音的規(guī)則需要與頭韻里的重音相區(qū)別。
復合詞運用隱喻表現法(kenning或metaphor)[5],表現某種事物或現象達到比喻的效果。古英語詩歌常用手法還包括:比喻、夸張、重復。
五、現代詩歌的規(guī)則及意境
1.中國詩歌
由于現代詩歌的靈動性比較大,在此便不多敘述它的創(chuàng)作規(guī)則,主要介紹現代詩歌的意境。
中英詩歌都可以有很美的詩歌意境,通過暗喻,夸張,借物抒情等手法來表達作者的所思所感所想。我國文論到今天為止,少不了一個對“文心”的把握,時空循環(huán),感悟式的推陳出新。意境是我國傳統(tǒng)美學的靈魂,也是文學翻譯的重要組成部分。
2.英文詩歌
一個重讀音節(jié)和一個或兩個輕讀音節(jié)按照一定的模式進行搭配,并且有規(guī)律地反復出現,這就是英文詩歌的節(jié)奏。
常見的押韻有頭韻和尾韻。頭韻指的是詞首的重復;尾韻指的是詞尾音素的重復。英語詩歌在行與行之間的押韻格式稱為韻法。比較常見的有兩行轉韻、隔行押韻、隔行交互押韻和交錯押韻,英語詩歌中五行一節(jié)更為普遍,AABBA更流行。
而詩的意象特征是以形象而抽象化手段來表達的,如我國歷來詩論中闡述的賦比興,西方文化中剖析的意象、象征、比喻等,加上排偶、對比、轉折與襯托手法,構成美妙的意境。意象第二個特征是:通過各種手法體現出來。一般來說詩歌的意象就是把一個人們所熟知的事件和另一種具有哲理性和抽象性的概念聯系起來,使得人們通過“意象”感悟到詩歌表達的含義。
六、詩歌翻譯的異同之處
1.古英漢詩歌
(1)相同之處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早的中英文詩歌的產生都是從人民群眾開始的。它們都經過能夠吟唱的歌的形式,貼近人們的生活,在漫長歲月中積淀下來,最終成為了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古詩和古英語詩歌都講究“韻”。古詩講究押韻,律詩有“偶句押韻,只押平聲,一韻到底,中不能換,忌重韻,避免同義字相押,避免出韻”;古體詩押韻較寬,可押平聲,或者可押仄聲等等,古英語詩歌講究頭韻。
詩歌的演變與國家民族的榮辱興衰有關。古英語的擅變: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入侵,形成了初期古英語;北歐人入侵英國,促進古英語的現代化發(fā)展;阿弗萊德國王鼓勵教育,發(fā)展古英語文學[5]。
(2)不同之處
內容上,古詩具有更多的景物描寫,古英語詩歌則更看重對人物的刻畫及其經歷的描述;而且普遍來說,中文詩歌更加的含蓄,而英文詩歌,從韻律詩體上來說,壓頭韻,五步抑揚格,所表達的感情方式都更加的直接。此外,古詩和古英語詩歌認定的時間段不同,古詩在已有的記載中,在相對來說發(fā)展更長的時間里,建立的框架更為詳細,發(fā)展的種類相對多一些。
通過仔細地考察中國古代詩歌理論的發(fā)展和其體系的構成,我們得到了一個結論:它不同于西方藝術理論的發(fā)展過程。西方藝術理論發(fā)展經歷了從“模仿”到“再現”再到“表現”。中國古代詩歌理論體系使得整個理論體系內部保持著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同時又相輔相成、并且不斷向前發(fā)展而臻至完善。
2.近現代英漢詩歌之異同
(1)語法
有數據顯示,英文詩歌中所使用的銜接詞匯遠高于中文詩歌。指稱關系,中文詩歌在追求表現內在內容和意境時講究整齊、精煉的句式。但是英文詩歌更講究句法形式,講求形合追求流暢度,這樣更利于詩歌的傳頌。
(2)格律
中國格律詩講究句式的整齊與押韻,古代詩歌格律更為嚴格。英文詩歌對于句式的完全整齊沒有這么嚴格。英文詞語的長度相差比較大,在完整一首詩中的格式看不會完全對稱。
(3)節(jié)奏和韻律
古代中文格律詩對押韻的要求特別的嚴格。中文詩歌一般對于首韻不作嚴格的要求,但會要求韻腳和一韻到底不可換韻。此外詩歌中一般押平聲韻。在英文詩歌中對于韻律也是極為看重的。
(4)意境
在中西的詩歌互譯交流時,對于意境的把握是西方能否充分了解中國文明的關鍵。西方接受意境只能依據意境本身的美學特點來創(chuàng)造新的術語,卻沒有真正地理解中國意境的魅力。這對于中西方的文化文明交流溝通來說,算得上一筆很大的損失了。
七、結論
通過上述我們對古現代中英文詩歌的比較研究,我們可以獲得許多新知,同時也可以指導我們更加準確而靈動的翻譯今后的古現代中英文詩歌。
文章首先從研究的背景與意義出發(fā),探尋古代中國、古英文以及近現代中西方詩歌的發(fā)展歷程,讓我們清除地知曉了詩歌的世界性發(fā)展概況;后又對中國古代詩歌構成及審美進行分析,從構成方面,分韻、四聲、平仄和對仗進行分析,又從意境審美方面對古詩歌進行深刻剖析;后又對古英文詩歌構成要素及其創(chuàng)作規(guī)則進行相應的了解與研究,知曉詩歌創(chuàng)作規(guī)則有詩行分頓、重讀音節(jié)、字首押韻的特點;后又分析中國詩歌近現代的創(chuàng)作規(guī)則的變化以及意境,和英文詩歌的規(guī)則及意象,讓我們知曉了中國近現代詩歌與古詩歌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靈活多變并不受諸多條條框框的限制,而近現代英文詩歌依舊有著節(jié)奏、押韻、意象上的要求,所以在翻譯的時候應尤其注重對漢譯英的翻譯;最后集中地對古英漢、近現代英漢詩歌進行異同分析,了解了他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才能便于我們對文章英漢互譯的把握。
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許多關于古英文、古代中國詩歌及近現代詩歌的知識,包括其構成要素、創(chuàng)作規(guī)則、意境意象等,除了能夠指導我們進行古現代中外詩歌的分析和欣賞之外,還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文學詩歌創(chuàng)作和古現代中英文詩歌的互譯,希望我們的研究能夠運用于實際的學習與更深層次的研究中。
參考文獻:
[1]張小燕、陳佳,詩詞格律全集[M],中國華僑出版社,北京,2013(03):12-15
[2]石衛(wèi)寧.盎格魯一撒克遜時期詩歌的語言特點[J].咸寧學院學報,2005,(4):88
[3]王澤龍.中國現代詩歌與古代詩歌意象藝術略論[J].現代中國文學論叢,2007(00):96-112
[4]張小燕、陳佳,詩詞格律全集[M],中國華僑出版社,北京,2013(03):15-18
[5]陳才宇.古英語與中古英語文學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12-13
[6]史敬軒.消失的呼吸:盎格魯-撒克遜英雄史詩行間音頓的缺失與再現[J].外國文學評論,2015,(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