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宏
關鍵詞: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育策略
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僅應具備與專業(yè)相關的知識與能力,還應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思想意識上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文化自信,成為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每一位高校教師都要明確教育責任,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成為有知識、有才華的人,還要成為有理想、有境界、有品格的人。語文學科一直以來就是以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對學生進行熏陶、感化、啟迪,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語文教師要強化自己的育人意識,找準大學語文課的思政育人角度,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找到有效方法確保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教育部近日頒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倡導高校要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思政建設是指在課程中融入對學生高尚思想道德意識的培養(yǎng)、正確政治理念的引導,從而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總體目標[1]。從實踐來看,要做好課程思政建設,大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如下幾方面的教學策略:
《大學語文》課程教師在教學中要主動開展課程思政的建設與改革,充分關注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yǎng),自覺把課程思政貫徹落實到語文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以語文教學內容為主要載體,結合線上、線下相關教學資源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如選擇或編寫那些既有利于知識的傳授、又能夠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品質教化的較科學的語文教材,還要針對教材內容做進一步的鉆研,以求能夠結合最新時代發(fā)展與學生所學專業(yè)、未來社會生活需要等情況,挖掘教材中蘊含的課程思政點。此外,還應結合各專業(yè)學生未來的職業(yè)特點與發(fā)展需求,以優(yōu)秀文化作品教育、感染學生,靈活融入愛國家、愛社會、愛人民、愛職業(yè)的教育,堅定現(xiàn)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培養(yǎng)其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切實提升立德樹人的成效,將課程思政建設落到實處??傊處熑绻軌虺浞终J識到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與學生所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內在關聯(lián),將政治高度、人文情懷和學生未來的責任擔當等要素融為一體,從而結合教學內容用心設計,相信一定能夠將專業(yè)育人與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最終目標更好地結合起來。[2]大學語文課程不僅承擔著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任務,而且擔負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的使命,所以教師要在開展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尋找恰當、科學的角度體現(xiàn)大學語文課程與育人的融合,要將課程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與黨和國家需要等方面結合起來,尋找最佳設計方案。
語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把課程思政貫徹落實到教育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中,尤其是課堂活動中,讓學生在廣泛、多樣的課堂活動中一邊學習一邊自然而然地完善思想品德、提升政治理念。例如教師可結合每項教學內容將愛黨愛國的人物先進事跡設計到課堂活動中,以設問、討論等形式讓學生思考分析,從而獲得思想上的認同。也可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線上主題討論、問卷調查、連麥視頻互動等活動,促進學生參與到問題討論中,開展同學之間思想意識方面的自由交流,拓展思維空間,有效促進學生獨立、個性化思維模式的建立與發(fā)展,同時教師還要針對學生一些消極的思想進行科學引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正面的思想道德理念與政治觀點,因為這將會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帶給學生積極、正面的力量,對學生未來職業(yè)發(fā)展、人生發(fā)展也會產生深遠影響。
課下活動是大學語文課程不可缺少的內容,是鞏固學生課上所學知識和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可從聽、說、讀、寫、思、議等多角度設計相應的體現(xiàn)思政點的課下活動,如可以是“寫”的作業(yè),由學生獨立思考并完成寫作,或者由學生與他人組成團隊通過討論分析后合作完成。這一團隊不僅可由學生與本班同學組成,還可由學生與家長、朋友、兄弟姐妹組成。例如在詩歌鑒賞學習時,可設計一項長輩讀詩的活動,既是朗誦的練習,也是親情的真摯表達,體現(xiàn)“孝道、感恩”的思想教育。因為這種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會比直接的說教更震撼心靈。還比如,可為學生設計一些體現(xiàn)思政元素的演講活動,在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或一些特殊紀念日等組織學生進行演講比賽,學生可課下通過小組討論、演講展示、錄制視頻等形式相互學習與交流,既能暢所欲言,又能夠接收到他人對事物的不同看法,促進學生思政意識的提升。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教師要在各級各類教學中強化勞動價值和意義的深度講解,引導學生把勞動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7月7日教育部緊接下發(fā)《關于印發(fā)<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再一次強調了加快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的重要性。高校作為為社會、為國家培養(yǎng)輸送高素質人才的最后一站,更是理應承擔起對大學生正確勞動意識培養(yǎng)的責任。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認識到勞動意識的培養(yǎng)的重要性,并與思政教育方式結合起來,讓青年在思想意識中尊重勞動,形成正確的勞動意識,熱愛勞動并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此外,教師還應不斷深挖大學語文線上線下教學方式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時刻關注黨和國家出臺的方針、政策,關注國內外經濟發(fā)展形勢與政治格局,把大學語文課程的專業(yè)知識放在民族發(fā)展的全局之中,使每位學生都能夠成為具有人文情懷和高度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青年。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
[2]唐芳云.切實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N]廣西日報,20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