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壯壯 趙蓉 季濤云
【摘要】目的:探討高原地區(qū)嬰兒顱內出血的臨床特征,以更好地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法: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顱內出血在西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兒科住院治療的顱內出血嬰兒的臨床資料。結果:3年間共診治61例顱內出血患者,其中男39例,女22例,男女比例1.7:1;年齡范圍: 30分鐘-12個月,平均1.2個月;其中<1月32例(52%),1月-12月29例(48%);病因:晚發(fā)型維生素K依賴因子缺乏癥最為常見共24例(39%),新生缺血缺氧性腦病23例(38%),多器官功能受損2例(3%),血小板減少癥2例(3%),病因不明10例(16%);臨床表現(xiàn):在61例病人中34例均為非特異性表現(xiàn),僅有27例病人有神經系統(tǒng)的特異性表現(xiàn)。結論:高原地區(qū)嬰兒顱內出血缺乏特異性表現(xiàn),當患兒出現(xiàn)吃奶差、反應差、前囟飽滿以及面色進行性蒼白,應該警惕患兒顱內出血的可能。晚發(fā)性維生素K缺乏是主要病因,需要加強宣教,提高維生素K的注射率,從而減少因維生素K缺乏而致的顱內出血。
【關鍵詞】高原地區(qū);嬰兒;顱內出血;臨床特征
【中圖分類號】R72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3-131-02
目前顱內出血仍是導致嬰兒,尤其是新生兒早期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但由于其由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缺少特異性,漏診率較高【1】,治愈后的患兒往往還會出現(xiàn)癲癇、腦癱、智力低下和共濟失調等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給患兒和家屬帶來極大的痛苦。嬰兒顱內出血的原因較為復雜,包括圍產期腦損傷、凝血功能異常、血管發(fā)育畸形等。高原地區(qū)因海拔高,大氣氧分壓低,機體處于缺氧狀態(tài),缺氧使得乳酸增加、二氧化碳潴留、酸中毒等對顱腦血管的損害程度相對增加,而這些又增加了本就對缺氧敏感的顱腦血管的脆性,增加了顱內出血的風險【2】。
目前尚無關于高原地區(qū)嬰兒顱內出血病因、臨床特點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回顧分析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西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診治的61例顱內出血嬰兒患者的臨床資料。
1.臨床資料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兒科診斷顱內出血78例,根據(jù)排除標準,排除其中外傷所致17例,最終納入61例,該61例患兒,其中男39例,女22例,男女比例1.7:1,年齡范圍: 30分鐘-12個月,平均1.2個月,其中新生兒 32例(52%),嬰兒29例(48%)。
2.顱內出血診斷標準【3-4】
(1)生后30分鐘至12個月內突然發(fā)病,(2)急性或亞急性顱內出血;(3)發(fā)熱或體溫不升,呼吸不規(guī)則,嘔吐,煩躁不安或尖叫,抽搐乃至昏迷,面色進行性蒼白,前囟飽滿或顱縫裂開;(4)可有其他部位的出血,皮膚黏膜出血、鼻衄、便血穿刺部位出血不止;(5)凝血功能異常PT或APTT顯著延長;(6)頭顱影像學檢查確診。
納入標準
①影像學(CT或MRI或頭顱B超)證實確有顱內出血;②父母世居高原地區(qū)且患兒出生于高原地區(qū);③嬰兒患者。
排除標準
①外傷所致顱內出血;②母親凝血功能異常。
3.數(shù)據(jù)處理及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對顱內出血的原因、臨床表現(xiàn)、并發(fā)癥、影像學及治療方法統(tǒng)計中計數(shù)資料以率和構成比表示。
4.結果
4.1臨床表現(xiàn)
嬰兒顱內出血的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我們將其臨床表現(xiàn)分為兩大類,非特異性表現(xiàn)和特異性表現(xiàn)(有相應的神經系統(tǒng)癥狀)。在61例患兒中34例均為非特異性表現(xiàn):以奶納差、反應差、面色蒼白為主;其次為嘔吐(非噴射性嘔吐)、呼吸表淺,最后為黑便、鼻衄、血尿1例。僅有27例病人有神經系統(tǒng)的特異性表現(xiàn):均表現(xiàn)為抽搐發(fā)作。
4.2治療及并發(fā)癥處置后
本組患兒非手術治療56例,包括止血、止驚、降顱壓、營養(yǎng)神經等對癥支持治療,失血性貧血和凝血功能障礙的患兒予以成份輸血和血液制品(冰凍血漿、凝血因子產品等)輸注糾正。手術治療 4例,其中3例行腦室穿刺引流術,1 例行ommaya囊植入術。
4.3顱內出血原因
61 例患兒,出血病因:凝血功能障礙 26例(42%),凝血功能障礙包括晚發(fā)型維生素 K 依賴因子缺乏癥和血小板減少癥,其中晚發(fā)型維生素K依賴因子缺乏癥為主要病因共24例(92%),血小板減少癥為次要病因,共2例(8%)。其他包括新生缺血缺氧性腦病23例(38%)、多器官功能受損2例(4%)、病因不明10例(16%)。見表1。
4.4影像學檢查
本組共61例,其中行頭顱CT檢查30例,行頭顱MRI檢查25例行,行頭顱B超6例。顱內出血類型包括:腦內血腫25例(40%),蛛網膜下腔出血6例(10%),硬膜下血腫12例(20%),腦室內出血16例(26%),腦內血腫合并腦室內出血2例(4%)。詳見圖1;腦內血腫出現(xiàn)部位包括額、顳、頂、枕等各腦葉,血腫單獨出現(xiàn)或同時侵犯數(shù)個腦葉,部位以顳葉、額葉和頂葉較多見。
5.結論
嬰兒顱內出血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當患兒出現(xiàn)吃奶差、反應差、前囟飽滿以及面色進行性蒼白,應該警惕患兒顱內出血的可能。影像學檢查作為常規(guī)檢查,對嬰兒顱內出血的部位及性質可予確診,頭顱B超可在一些病情較重,不宜行頭顱CT或頭顱MRI的患兒進行,待患兒病情穩(wěn)定后再予行頭顱CT或頭顱MRI,往往頭顱B超、頭顱CT、頭顱MRI三者互補診斷,來進一步提高顱內出血的正確診斷率。嬰兒顱內出血在治療上通常采取保守治療也可獲得較好療效。在導致嬰兒顱內出血的病因,≤1月的患兒中主要是缺血缺氧性腦病,故應該不斷提高與完善圍產的醫(yī)療水平,從而減少新生兒顱內出血;在>1月患兒中主要是晚發(fā)型維生素 K 依賴因子缺乏癥,而西藏地區(qū),除拉薩市外個別縣級地區(qū)醫(yī)院,在新生兒出生時注射維生素K并未形成常規(guī),這也增加了維生素K缺乏導致的顱內出血的風險。故需要加強宣教,提高維生素K的注射率,從而減少因維生素K缺乏而致的顱內出血。
當然本研究病例僅為西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單中心、小樣本結果,有待于進一步多中心、大樣本臨床研究,進一步明確高原地區(qū)嬰兒顱內出血的發(fā)病率、臨床特點和預后。
參考文獻
[1]王芳.42例新生兒顱內出血臨床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4,8(22)125-126.
[2]徐春玲.高原地區(qū)新生兒顱內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9例分析[J].青海醫(yī)藥雜志 2003,13(4) 38-39.
[3]王先鳳,屈來英.遲發(fā)型維生素K缺乏致顱內出血26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32)149-150
[4]金路.晚發(fā)性維生素K缺乏癥26例臨床分析[J]. 中國中西結合兒科學2010,2(2)170-171.
基金項目:西藏大學醫(yī)學院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計劃”(2019YXYYJS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