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鄭志斌 許婷
【摘 要】目的 對肝臟結核的CT診斷及其鑒別診斷臨床意義進行探究,以指導臨床及時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方法 按照抽樣原則對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間接診的31例經手術病理確診的肝臟結核患者開展研究,均進行CT檢查,分析、明確其診斷效果及鑒別診斷意義。結果 CT檢查后,6例表現為肝臟包膜下單發(fā)結節(jié)、10例表現為肝實質內單發(fā)結節(jié)、15例表現為肝臟內多發(fā)結節(jié)。結論 對肝臟結核患者進行CT檢查,可結合其影像學特征表現,判斷疾病性質及嚴重程度,為醫(yī)生治療決策提供依據。
【關鍵詞】 CT 檢查;肝臟結核;鑒別診斷
【中圖分類號】R575.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21--01
肝臟結核,簡稱肝結核,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病的發(fā)生與結核菌感染有關,因癥狀體征(發(fā)熱、乏力、食欲不振等)無特異性,所以臨床診斷難度較高,從而增加誤診率[1-2]。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尤其是電子技術的引進,影像學檢查方法明顯增高,包括X線檢查、CT檢查、MRI檢查、超聲檢查、核醫(yī)學等。近些年,CT檢查在肝結核診斷中收到運用,尤其是64排螺旋CT,已成為目前世界上能達到的最薄層厚,從而提高圖像分辨率,滿足臨床診斷需求[2]。為了明確CT檢查在肝結核診斷中的可行性及探究其鑒別診斷意義,現選擇我院肝結核患者為對象,分析其應用CT檢查的臨床診斷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情況下開展研究,選擇經過手術病理檢查確診的31例肝臟結核患者為對象,基線資料如下表1所示。
1.2 方法
1.2.1 設備
GE LightSpeed VCT64排128層螺旋CT
1.2.2 檢查步驟
檢查前,調整操作室、掃描室的室溫及濕度,分別為18℃~25℃、40%~80%;核對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等基本信息;設置掃描參數,電壓100~120kv,電流150~200mA,層厚5mm,螺距1.375;CT對比劑:碘普羅胺注射液。檢查中,取仰臥位,常規(guī)掃描自肝頂到肝最低層面;經肘前靜脈用雙筒高壓注射器注射1.5mL/kg碘普羅胺注射液,注射流率2.5~3ml/s,總劑量75~120mL,再以相同的流率注0.9%氯化鈉注射液30mL,開始進行三期動態(tài)增強掃描,動脈期(20~25s)、門脈期(60s)、延遲期(90s),獲取圖像,送至處理站,由醫(yī)生閱片,給出結論。檢查后,指導患者穿好衣物,在候診室休息0.5h,避免出現意外事件,同時囑咐患者多喝水,使對比劑徹底排出體外。
1.3 觀察指標
評價分析CT診斷效果及其鑒別診斷意義。
2 結果
評價分析CT診斷效果及其鑒別診斷意義:CT檢查后,確定6例表現為肝臟包膜下單發(fā)結節(jié)、10例表現為肝實質內單發(fā)結節(jié)、15例表現為肝臟內多發(fā)結節(jié)。另外,
圖1可見平掃肝內低密度區(qū),其內多發(fā)鈣化灶,呈簇樣分布;增強后病灶在動脈期、門脈期呈結節(jié)樣強化;延遲期強化程度與周圍正常肝實質相仿;其強化特征為慢進慢出型。
圖2可見平掃肝內片狀低密度影,增強后可見門脈期、延遲期輕度強化,病灶周圍未見明顯異常灌注區(qū),小點片狀無強化區(qū),呈磨砂樣改變
圖3可見多發(fā)斑片狀/類圓形灶狀異常密度影,平掃呈不均低密度,局部點狀高密度鈣化影,邊界模糊。增強掃描動脈期可見病變周圍正常肝實質絮狀輕度一過性強化,強化小血管影,門脈期病變呈低密度影,內部無強化,延遲期見病變范圍縮小,周邊輕度強化。
3 討論
有學者將肝結核分為結核性膽管炎、粟粒性結核、原發(fā)性肝結核、肺結核伴肝臟受累、局灶性結核瘤/膿腫等類型[3]。在此基礎上,也有學者將其分為實質型、漿膜型,同時將實質型分為了結核瘤型、肉芽腫型、肝內結核性膽管炎型[4]。針對此種情況,再結合肝結核病理變化,認為肝結核有不同的影像學表現,同時也存在各種病理類型。所以,認為實質型、漿膜型、膽管炎型肝結核不僅同時存在,而且彼此之間有相互轉化關系,表示CT檢查可有效反映其病理改變狀況。
結核本文結果,分析CT檢查在肝結核中診斷效果,了解到圖1為混合型、圖2為干酪樣壞死型、圖3為肉芽腫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各型肝結核的影像學特點與其鑒別診斷意義,如下:(1)肉芽腫型,一般情況下,結核性肉芽腫存在較多的新生毛細血管,經CT增強掃描,可見動脈期、靜脈期的病灶輕度強化,為此,注意與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病灶血供少,但密度均勻,T2WI信號稍高,有假包膜,門靜脈分支穿過腫塊)、原發(fā)性肝細胞癌(動脈期血供、強化特征為快進快出型、AFP含量升高等)的鑒別區(qū)分;(2)干酪樣壞死型,凝固性壞死組織病灶,其周圍有環(huán)帶狀纖維組織包裹、慢性浸潤炎性細胞,經CT增強掃描可見環(huán)形/無強化,中央處為凝固性壞死區(qū)。重視其與轉移瘤的鑒別診斷;(3)混合型,因結核桿菌侵入肝臟的不同時期與人體免疫力差異,導致肝結核處于不同病理階段,并且表現出超過三種以上的病理類型影像學征象[5]。
綜上所述,對肝結核進行CT診斷,可有效指導醫(yī)生根據影像學特征表現評估疾病性質,病情程度及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肝結核影像學表現無特異性,不易鑒別區(qū)分肝結核與其它類型病變。所以,經皮穿刺活檢仍是確診原發(fā)性肝結核的實用方法。
參考文獻
[1] 徐建平,王大力,李軍,等.肝結核超聲造影表現及其病理對照研究[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7,27(9):799-800.
[2] 王宣妃,曲柏強.CT與MRI用于診斷肝臟局灶性結節(jié)狀增生的臨床價值[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19,24(4):839-840.
[3] 邊莉莉,白寶艷,薛亞妮.肝結核結節(jié)與肝腫瘤超聲影像特征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8,25(9):1088-1091.
[4] 劉賽朵,陳偉,寧洪葉,等.肝結核的CT與MRI影像診斷價值[J].全科醫(yī)學臨床與教育,2019,17(11):988-990+994+956.
[5] 吳文巖,張新芝.多層螺旋CT對于肝結核的診斷價值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9,19(73):2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