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勇
香菇新品種‘浙香6號’引進試驗及高效栽培技術
劉勇勇
(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農業(yè)農村局,浙江 景寧 323500)
針對景寧生產中存在的傳統(tǒng)主栽品種種性退化、優(yōu)質高產品種缺乏的問題,從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引進香菇新品種‘浙香6號’,與現(xiàn)有生產性應用品種‘L808’進行栽培比較試驗。結果為:兩個試驗點‘浙香6號’菌棒平均接種成活率表現(xiàn)略低,但增產明顯,分別比‘L808’增產7.04%和12.12%;其菇蓋圓整、厚實,菇柄短,外觀顏色比L808淺,菇體結實致密,不易開傘,口感好,適宜推廣。并詳細述及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浙香6號;L808;比較試驗;栽培技術
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是浙南地區(qū)代料香菇主產區(qū),具有三十余年的栽培歷史,年生產規(guī)模維持在4 000萬棒以上,香菇亦是該縣傳統(tǒng)農業(yè)支柱產業(yè)[1]。針對生產中存在的傳統(tǒng)主栽品種L135退化,我們引進香菇新品種‘浙香6號’,與現(xiàn)有生產性應用品種‘L808’進行栽培比較,為本地代料香菇生產選擇優(yōu)良適栽品種。
試驗用香菇品種為浙香6號和L808(CK)。浙香6號由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園藝研究所與武義創(chuàng)新食用菌有限公司聯(lián)合選育,于2013年通過浙江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景寧東坑鎮(zhèn)深垟村,海拔600 m,栽培設施為鋼架大棚,層架式出菇。
景寧鶴溪街道包鳳村,海拔220 m,栽培設施為竹木大棚,層架式出菇。
栽培種配方:雜木屑79%,麩皮20%,石膏粉1%,含水量53%。
生產栽培配方(深垟):木屑80%,麩皮17%,石膏粉1.5%,糖1.5%,含水量55%。
生產栽培配方(包鳳):雜木屑79%,麩皮20%,石膏粉1%,含水量53%。
采用15×30(cm)聚丙烯菌種袋作為栽培種容器,加套環(huán)封蓋,菌種擴繁與制作按常規(guī)方法進行。栽培袋采用規(guī)格為15×55(cm)的低壓聚乙烯筒袋,每袋裝濕料1 900 g。
每個品種制作菌棒300袋,每小區(qū)選取無污染菌棒63棒(9層×7棒)、70棒(10層×7棒),在菇架中隨機排列,設3次重復。
在菌棒發(fā)菌期和出菇期分別記錄生長情況和鮮菇產量。
2016年6月10日,制作生產料棒,常壓蒸氣滅菌達到100 ℃后保持24 h。于6月18日接種,每棒接種3個孔,接種后套袋,統(tǒng)一進行發(fā)菌管理。至菌絲長滿菌棒后,于8月27日,用裝有長50 mm、粗2 mm鐵釘?shù)膶S冕敯宕炭?,每棒刺孔約80個[2]。在菌棒完成袋內轉色后,于11月15日脫袋。按常規(guī)方法進行出菇管理,每次采菇記錄鮮菇重量。
深垟試驗點:浙香6號菌棒接種成活率94.7%,L808為96.3%。污染菌棒均有綠霉輕度感染。兩個品種菌絲長滿菌棒時間均為50天,無差異。
包鳳試驗點:浙香6號菌棒接種成活率94.6%,污染菌棒有綠霉中度感染,菌絲長滿菌棒時間為50天。L808菌棒接種成活率94.5%,污染菌棒表現(xiàn)為黃曲霉輕度感染,菌絲長滿菌棒時間為52天,比浙香6號遲2天。
兩個香菇品種的產量表現(xiàn)如表1所示,在海拔600 m的東坑鎮(zhèn)深垟村試驗點,浙香6號的平均產量為759.34 g/棒,比L808增產7.04%;在海拔220 m的鶴溪街道包鳳村,浙香6號的平均產量為738.81 g/棒,比L808增產12.12%。兩個試點浙香6號產量均顯著高于L808,且海拔相對較低的鶴溪街道包鳳村比海拔相對較高的東坑鎮(zhèn)深垟村試驗點增產更明顯。
表1 浙香6號和L808兩個試點產量(單位:g/棒)
浙香6號菇蓋圓整、厚實,蓋厚0.8~1.7 cm,蓋徑3.6~6.4 cm,菌肉白色,結實致密,不易開傘;菇蓋顏色比L808淺,濕度大時蓋面褐色至深褐色,偏干時黃褐色至紅褐色,蓋緣鱗毛明顯;菌柄白色,長3.5~4.9 cm,直徑1.3~2.2 cm,菌柄比L808短小;口感好、風味佳,商品性優(yōu)。
在景寧縣海拔600 m以下的地區(qū),適宜接種期為5月中旬至6月上旬,海拔600 m以上的地區(qū)接種期可以選擇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越夏后出菇。相比秋季接種栽培,越夏出菇的菌柄短,菇形更好。
培養(yǎng)料配方宜采用木屑80%,麩皮17%,石膏粉1.5%,糖1.5%,根據(jù)不同配方實驗結果,加糖對最終出菇表現(xiàn)無明顯影響。制作料棒時,拌料要求原料與輔料混合均勻,干濕攪拌均勻。拌料后必須盡快裝袋滅菌,不能過夜。每袋裝濕料1 900 g,含水量55%[3]。常壓滅菌時,猛火使料溫快速升至100 ℃,保溫12~24 h。
一般采用接種箱接種,接種前對接種箱進行徹底清洗,然后用6~8 g/m3氣霧消毒劑燃燒消毒。打穴棒應用酒精棉擦拭后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后使用。每棒接種3~4孔,接種后套袋或貼膜封口。避開高溫期接種,可以提高接種成活率。
接種后的菌棒宜置于溫度20~25 ℃、濕度68%~70%、避光通風條件下發(fā)菌培養(yǎng)。管理重點是刺孔通氣和防止高溫燒菌。根據(jù)發(fā)菌情況對菌棒進行3次通氣,兩個相鄰的接種孔的菌絲生長將要相連時,進行第1次通氣,方法:脫去外套袋,或采用5 cm長的鐵釘在每個接種孔的發(fā)菌圈內緣刺4個孔,孔深度在1.0 cm以內。第2次通氣,是在菌絲布滿全袋后5~10天,當菌棒表面出現(xiàn)部分白色瘤狀突起時,采用2.5 cm長的鐵釘在每個菌棒上刺孔20個左右。第3次通氣,是在菌棒排場脫袋前7~10天,沿縱向刺孔4排,每排孔數(shù)為10~12個,孔深1.5 cm。
刺孔時及刺孔后,須注意氣溫和堆溫變化,室溫超過30 ℃要停止刺孔,刺孔后注意通風散熱,嚴防高溫燒菌。菌棒堆放密度較高的發(fā)菌場地,在氣溫較高時要分批刺孔,防止燒堆。在潔凈度不足的培養(yǎng)場地刺孔時,需事先采用50%多菌靈800倍液進行噴霧消毒,以防刺孔后雜菌感染。
當菌棒大部分轉色,并有少量菇蕾出現(xiàn)時,表明菌棒菌絲達到生理成熟,可將菌棒移至出菇場地上架。脫袋時氣溫須低于20 ℃,如超過22 ℃,應立即停止脫袋。
冬季氣溫降低,出菇量偏少時,可掀去大棚外遮陽網,以增加棚內溫度,促進出菇。春季是盛長期,要做好菌棒補水、轉潮、防高溫高濕管理工作,及時補水,促使菇蕾生長。隨著晚春氣溫不斷升高,可適當縮短菇潮間隔養(yǎng)菌時間,及時注水促進出菇。隨著氣溫升高,大棚后的遮陽網要及時恢復原位,并加強通風,預防高溫悶棒、爛棒。
浙香6號品種菇形圓整,蓋厚,鮮品受到市場青睞,適宜鮮銷,鮮銷香菇應在子實體七八分成熟時采收。
[1] 廖陳富, 夏建平, 吳邦仁. 香菇L808引進與高產高效安全栽培技術研究[J]. 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 2011, 20: 116-117.
[2] 姚占芳. 香菇代料簡易法栽培技術[J]. 河南農業(yè)科學, 1986(9): 23-24.
[3] 蔣俊, 吳春玲, 劉昆, 等. 香菇L808培養(yǎng)料配方優(yōu)化[J].食用菌, 2016(6): 39-40.
S646
B
2095-0934(2020)05-3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