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蓉,丁 嵐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心內科,南昌 330006)
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疲勞、氣促以及體液潴留[1]。常規(guī)臨床護理認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應嚴格臥床休息,但長期臥床易引發(fā)關節(jié)僵硬、肌肉萎縮等多種并發(fā)癥,加之長期服藥產生焦慮、煩躁情緒,導致其自我管理能力下降。腳踏車是一種康復訓練專用儀器,通過模擬腳踏車運動,提高患者有氧運動量。運動康復訓練通過康復訓練及健康指導的方式,提高患者運動耐力,促進其自我管理能力提高[2]。本研究探討腳踏車結合運動康復訓練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選擇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84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2例。觀察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50~75歲,平均(62.33±3.48)歲;病程2~9年,平均(5.51±1.13)年;心功能分級:Ⅱ級22例,Ⅲ級20例。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50~74歲,平均(62.29±3.51)歲;病程3~9年,平均(5.53±1.15)年;心功能分級:Ⅱ級23例,Ⅲ級19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①經(jīng)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為冠心病,并符合臨床對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3];②對本研究知情同意;③無語言障礙且依從性較好。
2)排除標準:①近期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肌梗死等疾?。虎诖嬖诰裣到y(tǒng)疾病且未能有效控制;③患有惡性腫瘤或周圍神經(jīng)病變。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疾病相關知識介紹、病情監(jiān)測以及相關注意事項告知等。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腳踏車結合運動康復訓練:1)腳踏車。正式訓練前進行4次6 min步行訓練,綜合4次訓練平均值作為基礎值并為其制定腳踏車運動計劃,采用電動康復訓練機腳踏車(東莞市康伊家電子科技有限公司,HM-002)進行訓練,將患者雙腳固定于固定踏板,調節(jié)轉速、活動強度以使患者心率提高至基礎心率+20 次·min-1為宜,每周3次,30~60 min·次-1。2)運動康復訓練。①健康指導。舉辦健康講座宣教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致病原因、影響因素、治療方法以及預后等,并對患者認知誤區(qū)進行逐一講解,消除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知,緩解負性情緒。結合患者病情及飲食偏好,為其制定針對性飲食計劃,選取低鹽低脂飲食以控制血壓水平與體重指數(shù)。②運動訓練。入院1~2 d,以臥床休息為主,當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于床上進行肢體活動及翻身等被動活動,2次·d-1,30 min·次-1;入院3~4 d,于床上協(xié)助患者行踝關節(jié)屈曲、髖關節(jié)內收外旋等關節(jié)被動運動,5次·d-1,20 min·次-1;入院5~7 d,指導患者行坐位、站立及行走等訓練,3 次·d-1,10 min·次-1,待患者病情好轉后可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入院7~8 d,指導患者學習醫(yī)療體操,并按規(guī)定活動肩、頸及雙上肢,30 min·次-1,2 次·d-1。③出院指導:向患者說明出院后持續(xù)進行運動康復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并指導其選擇適宜的運動方式,包括打太極、慢跑、上下樓梯等。出院后每3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以了解患者運動情況。
2組均隨訪干預6個月。
1)自我管理行為: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CSMS)從疾病醫(yī)學管理、情緒管理、日常生活管理3個維度進行評價,共27個條目,采用1~5分評分法,分數(shù)與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呈正相關。2)心功能:采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測患者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室舒張末徑(LVEDD)、左房內徑(LAD)。
觀察組干預后疾病醫(yī)學管理、情緒管理、日常生活管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01)。見表1。
表1 2組自我管理行為對比 分
觀察組干預后LVEF水平低于對照組,LVEDD和LAD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均P<0.001)。見表2。
表2 2組心功能對比
常規(guī)冠心病心力衰竭護理以限制患者活動,減輕循環(huán)負荷為主,但長期臥床休息易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影響疾病治療效果,不利于改善心功能[4]。同時,由于患者主觀能動性較差,其自我管理能力較低,從而影響預后效果。
運動康復訓練是結合患者機體情況,為其制定個性化運動康復計劃,針對性提高患者機體耐力與自我管理能力,從而利于改善預后。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疾病醫(yī)學管理、情緒管理、日常生活管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LVEF水平低于對照組,LVEDD和LAD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均P<0.001),提示腳踏車結合運動康復訓練可提高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行為,改善心功能。腳踏車是有氧運動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通過指導患者利用腳踏車進行有氧運動,可增加心肌力量,加大射血分數(shù)與心室壁厚度,從而利于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機體氧利用率與血液循環(huán)效率,充分改善心功能。提前對患者進行步行訓練,結合其訓練平均值為患者制定針對性腳踏車運動方案,能夠為患者提供適當?shù)挠醒踹\動強度,循序漸進增強肌肉血流量與攝氧能力,從而利于增加心肌收縮力,提高患者體力與運動耐力,進而利于改善心功能[5]。同時,循序漸進的運動訓練能夠降低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有利于改善患者呼吸困難等癥狀,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改善患者預后。此外,采用健康講座及出院教育,強化康復運動知識講解,使其充分意識到康復訓練的重要性,提高訓練依從性,促進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腳踏車結合運動康復訓練能夠提高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改善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