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銀島》是英國小說家史蒂文森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出版面世后經久不衰,深受人們的喜愛。本文將采用等效翻譯理論對比分析《金銀島》三個中譯本的第三部分第十三章的一個翻譯片段。等效翻譯理論主要涉及源語言接受者、原文信息、譯文接受者和譯文信息四個方面,譯文接受者對譯文的認知應該等同于源語言接受者對原文的認知。因此,在對比分析《金銀島》的不同中文譯本時,除了考慮準確性,還要考慮譯文的通順和流暢,也就是接受者因素。
【關鍵詞】等效翻譯理論;流暢;原文鑒賞
【作者簡介】李舉先(1989.08-),女,漢族,云南昭通人,云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一、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的介紹
1.作者簡介。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是英國著名小說家、旅游作家。曾在蘇格蘭愛丁堡求學,畢業(yè)后做過一引起工作,但由于受到疾病的困擾,最終還是選擇了文學創(chuàng)作。由于史蒂文森憑借豐富的想象力、明銳的洞察力以及四處游歷的經歷,創(chuàng)作了很多不同風格和類型的作品,有小說、兒童故事、詩歌、游記等。他的作品受到了海明威、納博科夫等作家的高度贊揚。其代表作品有《金銀島》《巴倫特雷的少爺》《兒童詩園》《黑箭》等。
2.作品簡介。《金銀島》是由史蒂文森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主要講述了吉姆·霍金斯在出海尋找寶藏的過程中怎樣與海盜進行搏斗,經歷重重的困難,最終戰(zhàn)勝海盜,從而得到寶藏的冒險故事。《金銀島》中的人物形象鮮明生動,不僅有細致入微的心理刻畫,還有準確的動作行為描寫。吉姆·霍金斯是一位勇于擔當、聰明開朗的少年。每一次,他所采取的冒險行動都讓人為他擔心,但他總是能成功地解決問題并且總能有所發(fā)現(xiàn)。他的好奇心極大地推動了自身發(fā)展。海盜頭目西爾弗表里不一的形象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表面上對人溫和,實際上作惡多端,人性的一切弱點在他身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所以,他的形象刻畫得非常立體真實,就仿佛是一個熟悉的影子一樣。對岡恩,作者著墨不多,說他是“似熊,似猴,黑糊糊,毛茸茸的怪物”,而且,最終因為金錢而被流放到一個孤島上,作者似乎是想借岡恩提醒人們不能被金錢蒙蔽雙眼。
二、對原文的鑒賞
1.節(jié)奏美。節(jié)奏原指音樂中交替出現(xiàn)的有規(guī)律的強弱、長短現(xiàn)象。藝術形式也有節(jié)奏,文學作為一種語言藝術,文學作品的美感主要以節(jié)奏體現(xiàn)。本論文為研究所節(jié)選的英文原文,多采用長句與短句相結合,使得整段句子錯落有致,富有變化,讀起來朗朗上口。比如《金銀島》的原文中就有很多簡單句和復雜句結合,使得句子富有變化,錯落有致。
2.語義美。作者在詞語的選取上,言簡意賅,用詞巧妙。
比如:grey-colored woods、 yellow sand break、naked rock、poisonous brightness等詞語,盡管用語比較簡練,但是讀起來給人一種視覺上的沖擊感和畫面感。
3.修辭美?!靶≌f是語言的藝術,小說家要提高語言技巧,創(chuàng)造神韻兼?zhèn)涞恼Z言藝術,自然離不開修辭,修辭是一種言語藝術,是一種美的藝術?!北具x段采用了以下修辭手法:
例1:擬人:Some singly, some in clumps, but the general coloring was uniform and sad.本句中,將樹木形容為“sad”, 而“sad”的主語一般是人,這種擬人的修辭手法,似乎讓樹木有了生命,擁有了人的感情。
例2:比喻:原文中將 “every side of spy glass”比喻為“a pedestal to put a statue on”,使得事物生動形象,激發(fā)讀者的想象。
4.感知美。本選段的第一自然段有大量關于自然景物的描寫,給人一種視覺上的享受,仿佛書中的場景就發(fā)生在自己的身邊。而第二自然段中有大量關于海上航行的描寫,給人一種精神上的壓迫,讓人對海上的顛簸和痛苦有了直觀的感受。
5.形象美。本選段中有大量關于人物的描寫,包括行為、心理及語言方面的描寫。比如:“The slightest order was received with a black look, and grudging and carelessly obeyed”這句話將水手敷衍塞責、愛抱怨的性格描寫了出來。而最后的三個自然段,船長用了多個反問句,逐步說服船上的人,刻畫出足智多謀的形象。
三、對譯本的對比分析
1.翻譯的策略。18世紀末,泰特勒提出了著名的翻譯三原則,引起了西方學術界的極大關注。翻譯三原則是指譯文要能夠準確地表達出原文所蘊含的思想,而且譯文應該保留原文的風格,不能有更改。除此之外,譯文的流暢度應該和原文保持一致。在完全表達出原文的思想并保持與原文一致風格的基礎上,如果還要達到譯文的流暢,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也是等效翻譯理論中層次最高的對等。
2.三個譯本的分析和比較。
(1)詞語的翻譯。
例1:Half a mile
奚識之譯文:半哩路
欣若譯文:半哩
榮如德譯文:半英里
由例1可以看出,“mile”譯為英里更為恰當和流暢,更符合當前人們的用語習慣。而“哩”是過去表示英制長度單位用字,早已廢除。
例2:with an oath
奚識之譯文:像立誓一般
欣若譯文:發(fā)出一聲咒罵
榮如德譯文:夾著一聲詛咒
由例2可以看出,榮如德譯文更加貼近原文,因為立誓是立志要做某事,而咒罵是個人破口大罵的感覺,都不符合原文,而詛咒是期待不好的事情發(fā)生,符合原文。
例3:alarming
奚識之譯文:警惕
欣若譯文:告警
榮如德譯文:焦慮
該詞語所在句子表達的意思是:在快艇里的時候,水手們的行為已經讓他感到擔憂。所以,結合句子的意思,將“alarming”譯為焦慮更加合適,讀起來更加通順和易于理解。
(2)習慣用語的翻譯。
例1:stake my wig
奚識之譯文:賭咒
欣若譯文:用我的假發(fā)打賭
榮如德譯文:敢拿我的腦袋打賭
由例1可以看出,“賭咒”這個詞語并不常用,而欣若是按照表面意思翻譯的,沒有將原文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傳達出來,榮如德的譯文準確而又通俗地表達了原文的意思。
(3)句子的翻譯。
例1:This even tint was indeed broken up by streaks of yellow sand break in the lower lands, and by many tall trees of the one family, out-top-ping the others——some singly, some in clumps, but the general coloring was uniform and sad.
奚識之譯文:這種純粹的顏色,被低地的幾條黃色沙地,和高出其他一切的許多松柏的高樹所打破了——有些樹是孤立的,有些是密集的,不過一般的顏色是相同和陰沉的。
欣若譯文:這些大樹高出了其他樹木的頂端——有的是單株的,有的是一叢叢的;但總的色彩是單調和陰郁的。
榮如德譯文:這種素凈的色彩誠然也雜有一條條帶狀的黃沙地,并有不少松柏科的參天大樹或者昂然獨立,或者三五成群地凌駕于其他樹木之上,但整個色調還是單一的、暗淡的。
由例1可以看出,奚識之受所處時代的影響,其譯文有點難以理解,比如“顏色”可以和“打破”相搭配嗎?欣若的譯文通俗和流暢,但和榮如德的譯文相比較,缺少了文學性,榮如德的譯文兼具文學性和流暢性。
四、結語
通過對比分析《金銀島》的三個中譯本,筆者認為,譯文的優(yōu)良與譯者所處時代有關。奚識之的譯文由于年代較遠,所以有很多不能理解的地方,欣若的版本通俗、易懂、流暢,但榮如德的譯文兼具文學性和流暢性。在日常翻譯中,筆者覺得能達到“信”的標準已屬不易。在本次對比分析譯本的過程中,筆者明白了精通漢語知識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可知如何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同時,不懂的單詞以及常用表達方式,要善于查證。
參考文獻:
[1]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1.
[2]郭鳴鶴.淺議文學翻譯中的譯者風格——《金銀島》節(jié)選三個譯本的賞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3]胡顯耀,李力.高級文學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2:219.
[4]王蓓,戈玲玲.淺議《金銀島》三個中譯本[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5.
[5]徐小雁.蘇格蘭民族文學研究——以史蒂文森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4.
[6]趙海霞.兩面性:《金銀島》約翰·西爾弗的人物形象分析[J].戲劇之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