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英語翻譯過程中,不僅要做到準確地翻譯英語詞匯和句子,更要結合語境和文化背景,替發(fā)聲者傳播正確的信息。所謂“詞本無意,意由境生”,語言只有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才能表達一定的含義,而在不同的文化差異背景中表達的意義卻不盡相同。本文圍繞英語文化對英語翻譯效果的影響展開論述,希望能為英語翻譯的發(fā)展和進步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英語文化;翻譯效果;影響
【作者簡介】趙凌(1980.03-),女,漢族,河南鞏義人,鄭州商業(yè)技師學院,初級講師,本科,研究方向:英語相關方向。
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我國和世界各國的交流日趨頻繁。英語是世界通用語,也是敲開外交大門的通行證。由于各國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英語翻譯中經常會出現(xiàn)同詞不同義的情況。因此,在當前經濟背景下,結合文化差異進行準確的英語翻譯顯得至關重要。
一、 文化及其翻譯的概述
文化的重要載體是語言,語言也是文化構成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文化是在長時間的歷史沉淀中形成的,主要包括精神文化以及物質文化兩大部分。文化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及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而翻譯則以準確及流暢為基礎,對不同地區(qū)的語言信息進行同義轉化的一種特定的文化行為。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作為翻譯工作者必須要了解翻譯最基本的功能、作用以及了解不同地區(qū)的社會背景及其文化背景。在翻譯時,需要將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內涵考慮在內。只有如此,翻譯工作者才能妥善地處理好不同文化因素對英語翻譯效果的影響,出色地完成翻譯任務。
二、不同文化差異背景對英語翻譯效果的影響
1.對動物含義的理解不同對英語翻譯效果的影響。文化背景的差異在對動物的不同理解上有著明顯的體現(xiàn)。不同國家的人們對同一種動物的印象可能會有很大差異。最經典的就是“龍”,中國人有對龍的原始崇拜,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龍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圖騰,表達至高無上的尊貴之意。在古代,只有君主才可用龍作為裝飾。在現(xiàn)代,龍在我國文化中表示吉祥、活力,如龍馬奔騰、生龍活虎,由這些成語可以看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龍的偏好和喜愛。但在很多西方國家的文化概念中,“龍”并不是一種吉祥的動物,反而是一種邪惡、可怕的怪獸,代表著黑暗和嗜血。因此,在英語翻譯過程中,就要特別注意中西方對龍的理解差異,避免因為認識上的不同導致交流活動產生誤會。除了龍之外,例如“狗”和“狼”,中西方也存在較大差異,西方人普遍認為狗代表忠誠,而狼卻是勇敢的象征;但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雞鳴狗盜”“狼心狗肺”“狼子野心”這些詞語深刻反映出狗和狼并不為傳統(tǒng)文化所喜。因此,在英語翻譯中如果涉及動物的翻譯,一定要注意文化背景的差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2.對色彩和數(shù)字的理解不同對英語翻譯效果的影響。在人類文化中,數(shù)字和色彩背后往往蘊含著特定的含義。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以雙數(shù)為吉利,單數(shù)為不吉,因此,3、7、11這些數(shù)字一般不會出現(xiàn)在春節(jié)等喜慶的節(jié)日中。中國文化講究“好事成雙”,在年節(jié)的賀禮中,一般采取雙數(shù)作為禮品的數(shù)量,講究“成雙成對”。在色彩的理解上,紅色代表吉祥、溫暖,白色代表不吉和死亡、疾病,因此在春節(jié)等喜慶節(jié)日,中國人普遍會穿上紅色的衣服表示喜慶,以“紅包”來傳達年節(jié)的祝福。在祝賀對方生意興隆時,中國人會說“紅紅火火”“開門紅”來傳達祝福之意。但在西方文化觀念中,紅色代表死亡、鮮血、恐怖,白色卻代表純潔、美好。西方人普遍不喜歡數(shù)字3,對于單雙數(shù),大多數(shù)西方國家喜單不喜雙。
3.日常用語的習慣差異對英語翻譯效果的影響。中西方在禮貌用語和交流方式上也存在很大差別。中國人之間相互稱呼,往往會采取姓名+職務或輩分的形式,比如“張科長”,“王爺爺”,這些稱呼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于身份和輩分的重視,與傳統(tǒng)文化息息相關。而在西方國家的稱呼中,不論職務輩分,以性別作為稱呼的標志,如用“Miss Zhao”“Mr. Wang”來表示“趙小姐”和“王先生”。并且,在日常交談中,對方的年齡和收入屬于個人隱私的范圍,不應該被貿然問起,否則容易招致對方的反感。以上文化差異,在英語翻譯中都應該加以注意。
三、注重文化差異,提高翻譯的準確性
1.加強對語境和詞匯的理解。針對中外文化差異,作為英語翻譯者,首先應當注意加強對語言環(huán)境和具體詞匯的理解與把握,應當明確,英語翻譯的本質是將處在不同語境中的語言符號準確地轉述出來,使雙方能夠通過翻譯正確了解對方的意圖。因此,翻譯人員必須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可能,使翻譯活動盡可能保持準確高效。在對詞匯的理解上,翻譯者不僅需要理解詞匯表面的意義,更應當深層挖掘詞語背后所蘊含的文化背景差異,結合語境和作者的本意,挑選最適合的語言表達方式。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樣的詞語表達的意義不同,甚至在中國文化中,同樣的詞匯可能表達完全不同的意義。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意思”和“討厭”,若按照詞語淺層的意思進行翻譯,那么對方接收到的信息就是“含義”和“不喜愛”的意思。但在句子“我覺得真有意思”“送點禮物意思意思”中,翻譯人員應當進行的翻譯是“我覺得很有趣”“我想贈送禮物以表達我的心意”,才能跨過語言文化的差異,尋求最確切的表達。此外,在英語翻譯中應當注意保全所有的語言價值,不能使語言含義有所遺漏,翻譯者應當找到連接中外語言差異的橋梁,尋找不同語言的價值共同點,引起對話雙方的共鳴。倘若在翻譯中無法找到合適的切入角度,則應當在尊重文化價值差異的基礎之上,判斷當事人想表達的真實含義,對語言環(huán)境進行正確的理解,從而正確地進行文字之間的轉換。此外,由于人類記憶的限制,翻譯人員遇到未接觸過的詞語時,應當隨時翻查字典,做出正確的標記和記錄,掌握準確的文化背景,使英語翻譯更加順利。
2.注重語言文化常識的積累。所謂文化差異,不僅僅是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其背后體現(xiàn)的是歷史背景、政治制度、文化傳統(tǒng)和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fā)展歷史中,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各國的語言文化形成了各自的特點,站在人類文明的角度,應當予以平等尊重。語言文字是意識活動的物質載體,是符號信息的物質承擔者。按照哲學的觀點,語言一旦形成就成為一種物質,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鑒于語言文化形成的復雜性,翻譯人員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注意文化知識的積累,加強對各國歷史背景的學習,從而在腦海中形成對各國文化習俗和語言習慣的大致印象。特別需要留意的是,在翻譯過程中應當注重對禁忌詞匯的掌握,避免引起對方的反感和誤解。只有加強自身對文化背景的知識儲備,才能克服文化差異帶來的交流障礙,為對話雙方提供最準確的語言表達,化解文化差異帶來的不便,從而促進對外貿易活動的順利開展。對于文化差異的學習和掌握應當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一名合格的翻譯人員應當積極參加對外交流活動,在語言交流實踐中觀察不同國家語言的交流特點,或者利用翻譯軟件隨時進行知識補充,不僅要尋找中外文化的差異,還應當尋找文化之間的共同點和切入點,將語言知識的積累變成一種延續(xù)性過程,增加自身知識儲備,為順利進行翻譯工作夯實基礎。
綜上所述,在英語翻譯工作中,應當重視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站在文化本源和使用習慣的角度上,促使中英文之間進行準確的轉換,提高英語翻譯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李靜.英語文化對英語翻譯效果的影響分析[J].英語廣場,2017, 10(12):39-40.
[2]曹菲.淺析英語文化對英語翻譯效果的影響分析[J].白城師范學校學報,2019(0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