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審美視域下的金山農民畫緣起歷史淵源出發(fā),分別從意象色彩、構圖形式和造型特征等三方面探討了金山農民畫的審美特征。然后建立在此基礎上,以推動審美視域下的金山農民畫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目的,結合現代設計思路與產業(yè)發(fā)展背景,分別為金山農民畫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兩點有效對策,以期為金山農民畫未來的發(fā)展,提供科學性的理論依據,以供參考。
關鍵詞:審美;金山;農民畫
金山農民畫作為上海金山區(qū)民間藝術的典型代表,其自身所獨有的藝術風格與審美特征,以及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是其他藝術作品無法復制的。但是在現代審美視域下,金山農民畫若是仍舊以傳統(tǒng)的形式發(fā)展,那么不僅不利于金山農民畫的傳承與弘揚,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長遠發(fā)展。所以,在現代審美視域下對金山農民畫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審美視域下的金山農民畫緣起
金山農民畫屬于一種肇始于大躍進時期的繪畫模式,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上海金山區(qū)楓涇古鎮(zhèn)的中洪村,與當時的政治背景具有內在一致性。金山農民畫是配合當時政治運動與政治宣傳應運而生的,在那個時期的金山農民話,不僅是隸屬于民間藝術形態(tài)的一種繪畫藝術,更是金山農民描繪自己所經歷的現實生活、書法自身情感的重要傳統(tǒng)媒介。正是因金山農民畫具有抒發(fā)情感與提高審美能力的特性和功能,促使金山農民即便是發(fā)展到至今,也仍舊是慣用于將這種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運用到繪畫當中,成為金山農民濫觴。發(fā)展至20世紀70年代初期時,上海市金山縣內的個別文化館,開始逐漸重視起農民畫,并有意識的組織農民繪畫愛好者,積極到楓涇舉辦美術培訓班,重點培養(yǎng)其審美能力、繪畫能力。尤其是經由程十發(fā)、劉旦宅等著名畫家的繪畫技巧指導,更是不斷提高金山農民畫的藝術水準與審美價值。伴隨著金山農民畫的不斷發(fā)展與藝術價值提高,金山農民畫更是多次出現在歐洲等多個國家、多個地區(qū)的藝術交流會中,逐步實現金山農民畫走向國際化發(fā)展,在諸多藝術領域中,也形成一定的國際影響力。
二、審美視域下的金山農民畫審美特征解析
審美視域下的金山農民畫審美特征解析,可從意象色彩、構圖形式、造型特征這三個方面來了解。其中,意象色彩是金山農民畫最顯著的審美特征之一,可充分體現出金山農民畫藝術作者的繪畫意象色彩審美。因為金山農民畫大多是源自于當地具有繪畫天賦的農民,他們并未接受過任何較正規(guī)的繪畫技巧、審美標準等專業(yè)性訓練,所以他們在繪畫金山農民畫時,對于金山農民畫色彩上的選擇,更多的是建立在主觀情感的體驗之上。雖然這種色彩繪畫方法缺乏一定的專業(yè)性,但卻更好地使得農民畫作具有更強的表現意識與視覺沖擊力,為金山農民畫賦予良好的意象色彩。其次,金山農民畫的構圖形式,也是其呈現出的審美特征之一。金山農民畫的構圖形式,大多是以飽滿充盈的構圖形式為主,并不像其他繪畫藝術作品那樣講究近大遠小的透視法規(guī),而是注重體現出一種近似于兒童畫的稚拙之氣。所以金山農民畫的構圖形式,更具主觀性、自由性審美特點,是金山農民畫的魅力所在。另外,造型方面的審美特征,則可通過觀察金山農民畫的繪畫造型,清晰地了解到金山農民畫的繪畫造型,一部分是源于傳統(tǒng)民間藝術,另一部分則是源自于農民通過對自己生活的當地景物,進行細微觀察,以直觀性、抽象性的觀察方式,完成對金山農民畫造型的繪制。所以這種造型繪畫方式,會使的金山農民畫中的視覺造型語言,變的更加夸張、抽象與概括,更具審美特色。
三、審美視域下的金山農民畫設計開發(fā)探索
在審美視域下實現對金山農民畫設計的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首先可從金山農民畫自身的功能性作用人手。比如,可通過結合現代消費者需求,采取有效措施,深入挖掘金山農民畫的藝術元素。然后將這種極具民間特色的藝術元素,應用到日常生活的小產品設計當中,如絲巾、雨傘、手機外殼等,促使金山農民畫通過在現代人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呈現,來提高金山農民畫社會知名度。這種設計與開發(fā)方式,不僅有助于實現金山農民畫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還可通過賦予生活用品別具一格的藝術美感,來體現出金山農民畫的功能性作用。其次,還可從金山農民畫自身的裝飾性作用方面人手。比如金山農民畫自身獨有的色彩、構圖與表現語言,具有極為濃郁的裝飾風格,與其他裝飾風格別具一格。從一些現代裝飾設計師所設計的裝飾品風格可以看出,已有很多裝飾設計師通過提取金山農民畫中的人物、動物形象、色彩元素、構圖形式等,經過一定的抽象加工后,將其應用到日常裝飾品的設計中,用于對家具、空間裝飾等領域的點綴。所以,通過對此方面的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不僅有助于使的傳統(tǒng)裝飾品設計產生新的創(chuàng)意,賦予其新的寓意,還可實現金山農民畫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高金山農民畫的應用價值,實現金山農民畫的現代化傳承。
四、結語
綜上所述,審美視域下的金山農民畫創(chuàng)新發(fā)展,可通過深入了解金山農民畫的緣起與發(fā)展歷史,把握金山農民畫的藝術審美特征,并采取有效措施,將其融人現代產品設計的各個領域等有效途徑來實現。
參考文獻
[1]許思悅,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tài)”保護途徑的探索——一以中國動畫電影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J].東岳論叢,2019,40(02):115 -124.
[2]何彥云,金山農民畫融合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思考——以中國傳統(tǒng)建筑繪畫課程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8(04):106-107.
[3]賽瑞琪,農民畫的“地方性消費難題”與產業(yè)化發(fā)展探討一以金山農民畫為個案[J].民間文化論壇,2014(01):95-100.
作者簡介
鄭舒文(1990. 04-),女,漢族,浙江舟山,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綜合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