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詩慧
摘 要:本文闡述了德國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主要內涵,說明其注重學生主體性、教學方法多元化等特點。進而對本土初中生音樂教育進行了分析,總結出其中存在教學觀念傳統(tǒng)、教育方式單一、忽略學生主體性、被動化學習、忽視實踐教學等問題。同時也闡述初中生課堂氛圍存在的問題。以創(chuàng)造多元化的音樂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轉變音樂實踐方式為切入點,論述了德國奧爾夫教學法對本土初中生音樂課堂的影響。旨在促進奧爾夫教學法與初中生音樂課堂的融合,推動初中音樂教育的發(fā)展。
關鍵詞: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本土;初中音樂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17-00-02
隨著新課改以來,音樂教育的實踐占據(jù)重要的地位,音樂教師的主要教學目標也越發(fā)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和音樂綜合能力。奧爾夫教學法創(chuàng)造以來,受到各教育領域的廣泛關注,奧爾夫教學法的普遍應用轉變了中國音樂教育現(xiàn)狀,但是,奧爾夫教學法目前普遍應用于學前階段和小學低段階段,初中生的音樂課堂往往極少運用奧爾夫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的音樂教育理念不僅僅適用于學前兒童和小學低段學生,初中生的音樂課堂也應予以應用與推廣。
一、德國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概述
人類的天性是表達自我,音樂中的歌唱、舞蹈、樂器演奏是人類表達自我的方式。作為音樂教師,我們就要運用音樂的方式,啟發(fā)和提升學生這種本能的表現(xiàn)力,目標在于學生敢于表達自我。但是,傳統(tǒng)音樂教育觀念的目標和重點在于嚴謹?shù)臉防碇R和準確的歌唱技巧。其實,讓學生自發(fā)地去唱歌、跳舞和演奏樂器并不難,因為這些是出于本能的天性,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會因為怕學不會、覺得丟面子產生學習的負擔,所以從中會得到滿足感與被賞識感,同時,這種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的即興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力的迸發(fā)。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變成了學生的同伴。在心靈與身體相結合的過程中學習藝術,正是奧爾夫教學法的初衷。
二、現(xiàn)初中音樂教育的不足之處
(一)教學方式傳統(tǒng),教學手段單一
我國音樂教育隨著素質教育進入了改革時期。在這過程中,音樂教育的不足之處也逐漸暴露出來。初中的音樂學科面臨著國家監(jiān)測的壓力,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不免會把側重點放在樂理知識和音樂史等等的理論知識上。因此,教師忽視了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對教學活動的幫助,從而導致教師對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認知片面化。教師單一地灌輸音樂理論知識給學生,導致學生在音樂課堂中是一名接受者的角色。教學手段的單一性,使得音樂課堂失去學生原本期待的氛圍,導致學生的期待值下降,無法讓學生在音樂課展示自身的天性,這樣,音樂課也失去了其教學意義。[1]
(二)忽略學生主體性,被動化學習
教師在初中音樂教育活動的教學設計中,側重點在于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樂理知識,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創(chuàng)作領域,但在課堂實操中,大部分學生會呈現(xiàn)無方向性的狀態(tài),從而無法完成教師所設定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因為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體,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tài),同時,教師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極少運用奧爾夫教學法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導致音樂課堂呈現(xiàn)教師主體化,學生被動化的狀態(tài)。教師忽視了實踐性操作的重要性,導致學生無法主動地去感知音樂。
(三)單一的課程結構,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
我國初中音樂教育課程結構以音樂鑒賞為主,部分教學環(huán)節(jié)增設聲樂練習。由于課程結構的單一性,讓教師在音樂教育活動中,缺少實踐性教學的教學設計,按部就班地根據(jù)課程標準設計單一的音樂教學活動。在歌曲教學中,教師要分析歌曲的音樂元素,將音樂元素與音樂教學因地制宜地進行整合,可以加入適當?shù)臉菲鹘虒W,但是,大多數(shù)學校,因為資金的限制,無法配備滿足班額的教具,導致教師在進行樂器教學時,只能夠讓部分同學接觸樂器。長期以來,學生會失去學習的機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音樂的興趣,無法調動學生音樂課堂的積極性。
三、本土初中的音樂課堂氛圍
(一)單向學習,教師與學生缺少互動
初中音樂課堂經常會出現(xiàn)“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上音樂課”的情況,這是因為音樂課堂無法吸引學生,而背后暴露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初中生在音樂課堂中是單向地接收老師灌輸?shù)囊魳防碚撝R,缺少自主思考,同時,教師缺少與學生互動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從而導致學生無法感受音樂課堂應有的美感和活躍的氣氛,缺少被賞識感,收獲不到成就感。
(二)難以展現(xiàn)學生的真實自我
產生成人感,獨立意識強,是初中生心理發(fā)展的特點之一。初中生處于人生的“青春期”,在學校、家庭、社會三種場景里,可能會呈現(xiàn)不同的自己。在家庭、父母面前,大多數(shù)學生是叛逆的狀態(tài);在同伴面前,無話不談,是真實的狀態(tài);而在學校的課堂里,初中學生大多數(shù)呈現(xiàn)比較害羞和抑制的狀態(tài),害怕自己是最突出的那一個。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可能在心里已經重復了幾次答案卻不敢舉起手回答,在這個課堂經常出現(xiàn)的場景中,學生需要的正是教師的及時鼓勵和教師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細節(jié)的眼睛。只要此時教師適當?shù)毓膭罨卮饐栴}的學生,循循善誘,學生們抑制住的心就會活躍起來,課堂氣氛也會變得熱烈。
(三)過度追求流行音樂元素,忽視傳統(tǒng)音樂
隨著大眾傳播媒體和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學生對流行音樂的消費與欣賞比以往的時代更迅速、更廣泛。在初中的音樂課堂中學生往往偏愛時下流行的歌曲,而摒棄傳統(tǒng)音樂。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喜歡聽流行音樂是有利而無弊的。但是,初中生對這些流行音樂元素全盤接受,對傳統(tǒng)音樂嗤之以鼻,那便是誤入歧途,得不償失。由此看來,音樂教師培養(yǎng)初中生審美感的任務是重中之重的。
四、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對初中生的影響
(一)創(chuàng)造多元化的音樂教學方式
一堂有趣且有用的音樂課,應該是將學習歌曲的音樂元素結合奧爾夫音樂教學法. “元素性”奧爾夫樂器是奧爾夫發(fā)明的一套很容易掌握的打擊樂器。只要學生的手持樂器,教師進行良好組織性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演奏出美妙的音樂內心會感受到一陣愉悅,充滿成就感。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不知不覺地受到了音高聽辨、音色聽辨、節(jié)奏聽辨、曲式結構聽辨等綜合音樂能力的訓練。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對我們長期以傳授知識為主要教學模式有很大的幫助。
以八年級《雪絨花》一課為例,抓住四三拍的節(jié)拍規(guī)律,從導入到教學過程,展開一系列圍繞四三拍此音樂元素進行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做四三拍的聲勢動作,學生模仿。教師帶領學生重復幾次之后,讓學生做領導者,同伴之間輪流互相模仿。教學過程:教師將奧爾夫樂器和不同顏色的卡紙相結合,卡紙的顏色代表不同種類的奧爾夫樂器,卡紙擺出3×4一行同色的圖譜,學生可以看見每一樣樂器應該什么時候奏響。教師還可以將卡紙的順序進行調整,保持教學過程的新鮮感,學生會對此環(huán)節(jié)充滿期待,同時也需要集中注意力防止自己出錯。對于規(guī)劃課程的教師,教師應做到不斷思考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如何與教科書的歌曲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永葆期待值。
(二)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的社交互動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非常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通過教師設計多元的音樂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音樂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親身感受到音樂內在的元素和情感,所以在音樂教學中,學生是主人,音樂是師生的連接橋梁,教師在教學過程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第一位,從而營造出愉悅的音樂課堂氛圍。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逐步提升音樂素養(yǎng)。[2]
在以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課堂中,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在音樂游戲中有許多的環(huán)節(jié),需要兩人或多人配合完成的,例如在課堂的破冰活動中學生要用相應的動作跟其他同學打招呼;在聽到音樂中出現(xiàn)長音時找到其中一個同學握手;在欣賞《櫻花》一曲時每一組學生的手要結合樂句互相配合,做出曼妙的動作;在演奏奧爾夫樂器時互相聆聽配合,演奏出最好的效果。這一系列的音樂教學活動中,無意間同學們互相認識、配合,這項學習將成為學生和教師在生理、認知、社交的情感領域中不斷發(fā)展的總結。
(三)轉變音樂實踐方式
在新課改的大環(huán)境下,音樂實踐是教學的重點,也是課堂的亮點,基于此,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將教材中的歌曲與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進行深度的思考與結合,因材施教地設計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融入樂器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分析歌曲的樂句結構設計相應的動作、欣賞樂曲時利用道具和樂器進行小組展示樂曲的情景,將以往傳統(tǒng)的講授音樂的音樂實踐方式轉變成學生親身感知音樂、學習音樂,增強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提高了學生的音樂感知與創(chuàng)作能力。
五、結束語
結合我國初中音樂課堂的實際情況,運用德國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解決了初中音樂課堂以往存在的問題,推動我國初中音樂課堂的發(fā)展,達到了提高初中生音樂素質、促進初中音樂教育發(fā)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思文,楊慶玲.德國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對中國音樂教育的影響[J].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學報,2018,35(12):172-173.
[2]孟鑫.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對中國音樂教育的影響及其在中國的“本土化”[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36(05):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