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瓊
【摘 要】目的:研究煎藥機對中藥煎煮質量的影響因素及對策。方法:病例樣本為2019年3月-2020年3月時間段我院收治的48例高血壓患者,分組方式為隨機數(shù)字表法,平均劃分為2組,即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樣本量保持一致,n=24,兩組患者治療方案均為半夏白術天麻湯,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煎藥法,研究組患者采用煎藥機,研究比較組間各項臨床指標。結果:評估組間治療前后血壓指標,治療后均低于治療前,對照組降幅超研究組(P<0.05)。結論:煎藥機對中藥煎煮質量影響較大,為此需采取有效對策,提高煎藥機煎煮中藥質量。
【關鍵詞】煎藥機;中藥煎煮質量;影響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R283【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9-0162-01
傳統(tǒng)中藥煎煮法耗時較長,大部分患者選擇醫(yī)療機構代煎中藥[1]。為滿足患者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大部分醫(yī)療機構選擇煎藥機完成中藥煎煮,其主要優(yōu)勢為快捷、效率較高、溫度控制準確、衛(wèi)生等,為提高中藥煎煮質量,需分析煎藥機對中藥煎煮質量的影響因素,并采取有效對策[2]。本次研究通過對我院1年時間內收治共計48例高血壓患者資料的研究分析,重點探討煎藥機對中藥煎質量的影響因素及對策。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9年3月為本次研究起始時間,2020年3月為本次研究終止時間,研究樣本數(shù)量共計48例,全部患者均符合高血壓臨床診斷標準,分組方式為隨機數(shù)字表法,平均劃分為2組,組別命名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數(shù)量均等(n=24),研究組患者中男13例,女11例,年齡范圍為48-69歲,年齡均值(57.69±5.63)歲,對照組患者中男14例,女10例,年齡范圍為47-65歲,年齡均值為(57.54±5.85)歲,基線資料組間無差異(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治療方案均為半夏白術天麻湯,具體藥物組方為姜竹茹12g、石菖蒲12g、枳實12g、天麻12g、茯苓15g、白術15g、法半夏15g。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中藥煎煮法,上述藥物煎煮前浸泡30min后放入砂鍋內,加入適量水,水面需超過藥物。加熱煮沸約30min后將藥液傾出,加入第1次煎煮一半用水量,煮沸20min傾出藥液,將2次藥液混合后服用。
研究組患者采用煎藥機,藥物裝入藥袋后放置于煎煮罐內部,加水浸泡藥袋,調節(jié)煎藥機溫度及壓力,完成煎煮后傾出藥液,并加入等量水進行2次煎煮。2次煎煮藥液混合后利用包裝機分裝,患者分次完成服用。
1.3評價標準
評估組間治療前后舒張壓及收縮壓指標。
1.4統(tǒng)計學方法
為確保數(shù)據(jù)分析計算結果準確,采用SPSS23.0軟件計算各類數(shù)據(jù),本次研究中計量資料為血壓相關指標(-x±s),檢驗方法為t,如P<0.05,則組間有差異。
2 結果
評估組間治療前后收縮壓及舒張壓指標,治療前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對照組低于研究組(P<0.05)。
3 討論
傳統(tǒng)煎煮法及煎藥機煎煮為中藥湯劑的常規(guī)煎煮法,二者各具優(yōu)勢。通過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研究組患者采用自動煎藥機煎煮后血壓降幅低于對照組,提示自動煎藥機對中藥煎煮質量可產(chǎn)生影響,需采取有效對策。
3.1自動煎藥機對中藥建筑治療的影響因素
自動煎藥機對中藥建筑治療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煎煮時間、煎煮次數(shù)、特殊煎煮等。(1)煎煮時間:煎藥機煎煮中藥期間采用通電加熱模式,維持壓力值0.1MPA30nmin,溫度為100-120℃,停止加熱后濾出藥液并分裝,患者遵醫(yī)囑用藥即可。部分工作人員在設定煎藥機壓力、時間等參數(shù)過程中缺乏對藥材性質的分析,且部分中藥材煎煮壓力與時間缺乏明確依據(jù),不合理的參數(shù)設定可導致藥物有效成分破壞,也可導致藥物毒性增加[3]。(2)煎煮次數(shù):傳統(tǒng)煎煮法采取二次煎煮模式,煎藥機大部分采用一次煎煮,此種模式不利于中藥材有效成分的二次溶出,影響藥物治療效果[4]。(3)特殊煎煮:部分中藥材使用過程中需另煎、先煎、包煎等特殊煎煮,如甲殼類、化石類等藥物質地堅硬,需單獨煎煮,花類藥物長時間煎煮可導致有效成分恢復。利用煎藥機無法滿足特殊煎煮的要求,影響藥物治療效果。
3.2煎藥機改善中藥煎煮質量對策分析
煎藥機主要優(yōu)勢為衛(wèi)生、易于保存、效率高等,在各級醫(yī)療機構中得到廣泛應用,為確保煎藥機煎煮中藥質量符合要求,各級醫(yī)療機構需嚴格執(zhí)行規(guī)范化煎煮中藥流程,結合中藥材特點優(yōu)化煎煮流程,明確特殊煎煮流程,并配備電磁爐、搪瓷鍋等設備,以此來滿足部分中藥材先煎的基本需求。實施煎煮過程中需確定煎煮所需時間,煎煮前充分浸泡,水面不得低于藥材,二煎加水量需少于一煎,時間適當縮短,需特殊處理的藥物需詳細標注,以此來保證藥效。同時,煎煮過程中需明確煎煮方法,泡服、煎湯代水等需控制煎煮溫度,如藥物需長時間煎煮,需詳細告知患者服用方法。部分藥物易渾濁,為此需在煎煮后靜置藥物并取出清液。泡服過程中需及時用溫度較高的藥物浸泡藥液,并加蓋,減少藥物揮發(fā)量[5]。另外,負責煎煮中藥工作人員需熟練掌握煎藥機使用方法,明確不同藥物煎煮流程,保證2次煎煮,控制煎煮時間與溫度。醫(yī)院藥劑科需加強檢查,確保中藥煎煮質量符合要求。
參考文獻
[1] 張麗,高巖.傳統(tǒng)煎法與現(xiàn)代煎藥機制備三黃湯的高效液相色譜法指紋圖譜[J].世界中醫(yī)藥,2019,14(10):2588-2592.
[2] 孫靚,王?;ǎ瑥埜?不同煎煮方式對復方丹參湯劑丹酚酸B溶出的影響分析[J].智慧健康,2019,5(33):102-103+105.
[3] 房偉.補中益氣湯傳統(tǒng)煎煮法與現(xiàn)代煎藥機煎煮對方劑藥效的影響研究[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9,31(11):108-110.
[4] 鐘安軍.探討煎藥機煎法對中藥復方湯劑總浸出物及有效成分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8,13(24):183-184.
[4] 王永仁.中藥煎藥機與傳統(tǒng)煎藥方法的效果比較[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7,17(80):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