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豐
一、自覺的哲學辯證
自覺是人在成長過程中的關(guān)鍵品質(zhì),是通往優(yōu)秀的基本底色,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自覺的人生是光明的,不自覺的人生則是黑暗的。人生中大多數(shù)問題,都是由于不自覺衍生出來的自我困境。
舉個普羅大眾耳熟能詳?shù)睦樱耗硞€孩子因?qū)W習不夠自覺,沒考到理想的大學,工作也不理想,事業(yè)也坎坷多變,家庭也步履維艱……很多時候,學習成績是由一個人的自覺程度決定的。在智商沒問題的情況下,學習成績不夠理想,反過來就驗證了他自覺精神不夠。那么,他的人生,每一件事都會因自覺精神不夠而帶來麻煩。同樣地,一部分學生在家長的影響和輔助下,百般折騰考個重點,到頭來也因為工作問題,事業(yè)問題,家庭問題搞得雞犬不寧,人生不得要領(lǐng)——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巨嬰癥”。但凡得了這種病的人,都是喪失自覺能力的人。
筆者把不自覺的狀態(tài)稱之為“奴隸性格”或者叫做“長工心態(tài)”。在封建社會或者奴隸社會,奴隸和長工帶著怎樣的心態(tài)呢?應付、瞎混、得過且過。他們干活不是為自己干,而是為地主干,每一件事都處于半推半就狀態(tài)。地主在場努力一點,地主走了就偷懶。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奴隸性格”,形成了“長工心態(tài)”。他們干了一輩子活,沒有一次是為自己做的,始終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而每次拿起工具干活,就像無數(shù)座大山壓著自己:步履沉重,煩膩掙扎,毫無激情。這樣,他們永遠都是奴隸,永遠都是長工,永遠在負能量的狀態(tài)中。久而久之,他們也把自己的人生附屬在別人身上,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別人身上。他們祈禱青天大老爺、皇帝老子突然臨幸自己,出人頭地,殊不知,自己已經(jīng)掉進了“奴隸陷阱”。
自覺精神,或者叫做自覺性格,就是一種獨立自主的性格。自己的人身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握。努力奮進,樂觀向前,不怨天尤人不貳過,珍惜時間,誠于修身,完善人格,孜孜以求……在學校,能夠自覺提高學業(yè)水平;到社會,能夠自覺提升社會能力;在家里,能夠自覺經(jīng)營家庭……如此看來,自覺的人生,是光明的人生。
自覺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完美地闡釋了人從天性、習性到人性的升華過程。人類文明本身就是“自覺”的文明。大凡哲學和宗教,都試圖引導人構(gòu)建“自覺世界”。或者是哲理的思考,或者是先知的預言,或者是故事敘述,或者是修身勸誡……人類文化在個人修身和成長方面,自覺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是所有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舉個例子,《大學》一篇,通篇講的,都是“自覺之道”。大學之道,其實就是自覺之道。在儒家看來,自覺就是一個人“最大的學問”。一個人該如何鍛煉自己的自覺能力?《大學》給出的答案是:止、定、靜、慮、得;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需要自覺的品質(zhì)。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要求社會各階層的人,能夠自覺遵守社會秩序。王陽明“心學”的精髓“知行合一”,其實就是自覺狀態(tài):你的認知和你的行動要能夠統(tǒng)一起來,就是自覺人生。所以,他說“我心光明”,自覺的人生就是光明的人生。
現(xiàn)代哲學在現(xiàn)代科學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熵”的概念:宇宙的終極使命在于以“負熵”來對抗“熵增定律”。宇宙終極規(guī)律是從有序到無序,熵就是從有序到無序的過程。為了對抗無序的趨勢,生命必須要不斷維持秩序,也就是保持“負熵”。怎樣的狀態(tài)才能維持最佳最穩(wěn)定的“負熵”狀態(tài)呢?那就是“自覺狀態(tài)”,以最小的能量,維持生命的運行。道家學說中,也曾經(jīng)提出過類似的觀點,所謂“無為”,就是從自覺到自由的人生狀態(tài)。佛教作為人類最頂級的智慧,把自覺作為修行的唯一途徑,提出“自度度人,自覺覺他”的禪修律,就是強調(diào)自覺的重要性。
二、自覺的概念分析
自覺的人生是光明的人生,人類的文明是自覺的文明。那么,究竟什么是自覺?關(guān)于自覺這個話題,每個人都能說上個一二三來,但要具體分析,總結(jié)規(guī)律,理論建構(gòu),實踐探索,又無人能解,多數(shù)人流于泛泛而談,只有個人體悟和經(jīng)驗之談,無哲學思考和系統(tǒng)建構(gòu)。關(guān)于自覺的論述,也是龐雜混亂,不成系統(tǒng)。
要對“自覺”進行概念分析,就必須對人的本質(zhì),世界的本質(zhì)做根本的思考。首先來看我們生活的世界:這是一個資源的世界,由資源和資源分配的方式構(gòu)成了世界的基本內(nèi)容。資源就是世界的本質(zhì),而資源的分配方式就是游戲規(guī)則。史前世界是叢林法則,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中,進化論成為了主宰世界的資源分配法則。這樣的世界里,所有生物都是“自覺”的。羚羊生下來就奔跑,獅子生下來就打獵;植物生下來就生長,細菌身下來就找寄主。所有的生物生下來就進入自然法則中去爭奪資源:陽光、雨露、水土、養(yǎng)分、食物……生物個體在自然界,必須經(jīng)受住嚴格的淘汰競賽,才能擁有定量的資源支配權(quán)力。這樣的“自覺”,是生物的自覺,是作為個體在自然環(huán)境中,生存的自覺。他們的自覺來自于生存的壓力,來自于淘汰的競爭。
隨著生物的進化,動植物發(fā)現(xiàn)個體很容易在自然界淘汰毀滅,只有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維持生命,從而更多地占有資源。于是,動植物都進化出了“社會”行為:以團隊合作的方式贏得生存空間。像靈長類群體,鯨魚群體,蕨類群體,雨林群體……由于生物“社會”行為的出現(xiàn),“智慧”就產(chǎn)生了,一些動植物產(chǎn)生了“寄生”和保護的意識,那些弱小的生物,更容易讓自己變得“聰明”,從而獲得資源。像大猩猩族群中,一些弱小的猩猩為了生存下去,它們往往乖巧溫順,對猴王百依百順,奴顏婢膝。而猴王的孩子仰仗自己父親的勢力,往往驕縱慣寵,刁蠻任性。隨著“社會”的出現(xiàn),族群里的關(guān)系往往也變得復雜。是社會性動物界生存,不僅要憑借武力,還要憑借智力,正所謂斗智斗勇。在原始社會里,個體生存依然是“自覺”的,這種自覺是社會性的自覺。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社會個體同樣面臨隨時淘汰的危險。一個人從生下來開始,就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稍有能力就必須跟族群一起勞作,參與到族群各項事務中去。這樣的社會形式,不存在“不自覺”的行為,不自覺的個體,終究要在社會機制中淘汰,畢竟生存資源非常有限。
從某種意義上講,無論是自然環(huán)境下,還是在社會環(huán)境下,不自覺的行為終將遭到淘汰,因為它違背進化規(guī)律。
隨著人類進化到文明歷史,人類控制資源、制造資源的能力越來越強。特別是社會分工,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畜牧業(yè)的出現(xiàn),人類對資源的掌控越來越純熟,資源支配的能力也越來越強。隨著階級的產(chǎn)生,資源開始出現(xiàn)不平衡的傾斜,高度社會化的人類產(chǎn)生了許多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行為。原來的自然秩序和社會秩序被全面顛覆,新的文明秩序代替了原始社會秩序。
文明社會最大的特點,就是階級的出現(xiàn),資源開始向部分階級集中,虛偽的剝削代替野蠻的爭奪。越是文明的社會,套在剝削之外的虛偽面紗就越濃厚。掌握資源的階級,試圖脫離固有秩序和自然規(guī)律,其中,自覺淘汰規(guī)律是統(tǒng)治者最希望打破的。他們?yōu)榱双@得永久的統(tǒng)治權(quán),試圖用各種方式來打破或者延遲自覺淘汰規(guī)律。人類就從自覺社會向不自覺社會轉(zhuǎn)變。
舉個例子,有錢有勢的人為了讓資源繼續(xù)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們鋌而走險,讓自己的傻兒子通過不正當?shù)氖侄卫^承自己的權(quán)勢,出現(xiàn)了所謂的“德不配位”的情況,為了穩(wěn)固后代的勢力,他甚至不擇手段地保護自己的兒子,打壓異己,建立自己的勢力圈。于是,像他傻兒子那樣的人,照樣站在了統(tǒng)治階級的頂端,而那些努力奮斗的人,則失去了機會。
這個例子說明,人類出現(xiàn)不自覺行為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的保護。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提升,父母的保護對人類不自覺行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用現(xiàn)代教育學的話來說,就是“溫室里的花朵”。歷經(jīng)苦難的父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少吃點苦,凡事都提前為自己的孩子操勞:吃穿住行,必須最高標準;升學求職,必須最佳選擇;房子媳婦,必須最好段位……直到孩子三四十歲,七老八十的父母依舊為子女操碎了心。而那些得了“巨嬰癥”的孩子,則一直在父母的強勢“照顧”之下,得不到成長。
現(xiàn)代教育最根本的問題,就在于此。從孩子出生開始,父母就不允許孩子失敗,不允許孩子去經(jīng)歷人生的風雨。父母試圖用自己的力量去對抗“自覺淘汰”規(guī)律,讓孩子失去了對自覺的感知和實踐,養(yǎng)成了“不自覺”的習性,培養(yǎng)出了大量“不自覺”的人。他們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無法安排自己的人生,于是,他們就成了父母的影子。當遭遇更大的淘汰規(guī)律的時候,悲劇就會發(fā)生。如此滋生出來的教育問題,包括家校矛盾,網(wǎng)絡游戲癮,心理問題……都根源于此。
假如一個孩子一出生就在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環(huán)境中,那么,他會為了自己的生存竭盡全力,就不會產(chǎn)生這么多的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
人類“不自覺”行為的第二個原因,在于人類“貪玩”本性。貪玩和好奇是人類兩大本性,也是人類自覺習性的最大敵人。人類會因貪玩和好奇而被某些東西誘惑、制約發(fā)展。在自然條件下,社會環(huán)境下,這兩中本性都會受到外界壓力的扼制。但是,在文明社會,某些人會利用人類的這兩種本性,開發(fā)一些列的“游戲”來吸引人,從而獲利。自古以來,“玩物喪志”就是人類因貪玩和好奇而總結(jié)出來的血的教訓。而人類文明的歷史給我們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長記性。在哪里跌倒,又在哪里繼續(xù)跌倒。可以說,文明社會的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一種東西讓人“玩物喪志”。舉個例子,八十年代的小說,九十年代的電視劇,00年代的網(wǎng)絡,10年代的手機……這些以一個時代為標志的“玩物喪志”,使得大量的人因此墮落。文明社會中,人會用各種欺詐的手段去誘惑別人,而人又往往因貪玩和好奇而上當受騙,從而不自覺地接受欺騙,這是社會變得復雜的本質(zhì)。
除此之外,人類本性中,貪圖享受,貪吃、懶惰、自私、依賴等因素時刻影響人自覺習性的形成。正因為人類身上有著太多的阻礙自覺習性形成的因素,自覺習性才顯得如此可貴。加之每個人的激素水平不同,身體能量也不一樣,有些人常常充滿能量,而有些人經(jīng)常軟弱無力,導致每個人在自覺習性養(yǎng)成的過程中,難易程度不同。所以說,自覺是一種品質(zhì),這種品質(zhì)是后天形成的一種良好習性。我們要在行動中去感知自己的內(nèi)在本質(zhì),克服貪玩、貪吃、貪圖享受、懶惰、自私、依賴等各種阻礙自覺習性的因素,建立一套自我激勵的發(fā)展機制,不斷地認識自我、挑戰(zhàn)自我、超越自我,從而創(chuàng)造美好的人生境界。自覺習性養(yǎng)成的過程,就是一個人超越天性,追求人性的過程。自覺的人生,注定就是光明的人生。相反,一個人如果無法克服天性本質(zhì)中不利于發(fā)展的的因素,他的人生就會被這些因素左右,失去競爭力,失去自我控制力,失去對命運的掌握。
究竟什么是“自覺”?簡單來說,就是自我覺醒,或者是自我覺悟。自覺不是靜態(tài)的概念,而是動態(tài)的行為。因此,自覺分為兩個要素:一是認知要素,二是行為要素。
所謂認知要素,就是從思想意識上,對自己、對世界、對價值有個系統(tǒng)而清醒的認識:我是誰?我有什么特點?世界是什么?價值是什么?但凡自覺的人,都會對這些問題做出詳細的回答,一個人也只有認真思考并回答好這些問題,才能稱之為“自覺”。對自我有清醒的認識,對世界有清晰的理解,對價值有明確的判斷。
除了認知要素,更重要的是在行為上要付諸實踐。所謂“知易行難”,能在認知層次自覺的人,非常多。但是,能在行動層面付諸實踐的,實現(xiàn)行動自覺的,則少之又少。做到“知行合一”的,則是成功的。如果說,認知層面的自覺屬于“認識自我”。那么,行動層面的自覺就是“挑戰(zhàn)自我”,知行合一就是“超越自我”。而當我們經(jīng)歷了人生的這三個階段,就實現(xiàn)了自覺人生的升華。
當然,一個人自覺的狀態(tài)不是靜止不變,自覺永遠在變化。每個人,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自覺的內(nèi)容都不盡相同。三歲孩童,自己吃飯,自己穿衣為之“自覺”;六歲孩童,自己收拾東西,自己做家務,自己做作業(yè),為之“自覺”;十二歲,不受外界誘惑,保持專注,靜心做事,為之“自覺”;十五歲,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不同流合污,獨立思考,為之自覺;二十歲,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行動實踐,目標清晰,為之自覺;三十歲,家庭事業(yè)有責任心,敢于擔當,充滿能量,為之自覺……
《大學》里,通篇講的,都是“自覺之道”。因此,我們的宗教、哲學、教育,終極追求,就是建立“自覺人生”。
三、自覺的六大法寶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才能培養(yǎng)自覺習性,建立“自覺人生”呢?自覺習性之培養(yǎng),有六大法寶:
一是目標驅(qū)動。樹立目標是培養(yǎng)自覺習性的第一步。作為父母,我們要培養(yǎng)孩子的目標意識:這個階段,孩子要實現(xiàn)什么目標?家長心中要有數(shù)。今天孩子要做什么,家長要跟孩子溝通。當我們家長有了目標,才會有實施步驟,應對策略,遇到問題才不會慌亂。如果我們的家長只是隨波逐流,別人怎樣做,自己就跟著做,盲目跟風的教育行為,最終會付出慘重的代價。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讓孩子樹立目標意識,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的放矢,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一是有所計劃和安排,二是行有所止。有些父母,在孩子做完某些事情之后,又再額外布置任務,久而久之,孩子就變得效率低下,充滿抵充心理。孩子不自覺的行為由此滋生。更為重要的是,有了目標,父母的教育才有方向,孩子的行動才有動力。你要告訴孩子,你期末的語文要考到多少分,要考什么高中,什么大學,甚至遠期目標,將來從事什么工作……這些近期和遠期的目標,都要跟孩子共同去樹立。孩子在實現(xiàn)一個又一個目標的過程中,不斷認識自我,刺激主動行為,自覺習性由此培養(yǎng)。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的《義務教育法》,要把樹立遠大理想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父母老師,都要幫助孩子樹立目標(理想),理想永遠是人生的風向標。
二是壓力驅(qū)動。壓力永遠是人生的動力。人要在事務中修煉,在困難中磨礪。不經(jīng)歷苦難和困難的人,是不會成熟的,當然無法領(lǐng)悟自覺的要義。幾千年來,人類的智慧都總結(jié)在了書籍中,但是,為何每一代人都會犯同樣的錯誤?答案就在于任何智慧都必須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和體悟,才能變成自己的人生智慧。一個人若沒有壓力,常常待在所謂的“舒適區(qū)”,如何取得進步?壓力更是激發(fā)個人潛能的最好手段:通過一次比賽,你的能力得到提升;通過一次考試,你對知識的理解更深一層;通過一次失敗,你對事情的理解更加深刻……古語說得好: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人生就是一場逆水行舟,我們必須永遠保持著上進的念頭,學習的態(tài)度,虛懷若谷,才能實現(xiàn)“自覺人生”。易經(jīng)六十四卦,把謙卦放在最好的位置,就是告訴我們,人如果一輩子謙虛謹慎,就一定能光明而自由。自覺的人生,才是自由的人生。
三是方法引領(lǐng)。這個世界,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是向善的,缺少的,只是向善的方法。每個人都想獲得成功,獲得他人的認可,融入這個世界。但是,人心向善的過程中,大多數(shù)人缺少方法的引領(lǐng),缺乏向善的環(huán)境。結(jié)果,在向善的路上,掉進了惡的陰溝里。我們在培養(yǎng)孩子自覺習性的過程中,要明白一個道理,每個孩子內(nèi)心是向往自覺世界的,只是由于缺少方法,太多的誘惑,加之本性影響,自覺習性難以形成。我們要做的,就是“見心明性”,撥開人性的迷霧,讓孩子找到良知。自覺習性養(yǎng)成的過程,注定是一個艱難而痛苦的過程,孩子要跟自己,跟世界做殘酷的斗爭,他們的內(nèi)心常常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做父母的,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幫助他們,引領(lǐng)他們。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和辱罵,這會適得其反。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父母是不是幫助孩子做注意力訓練,布置好家庭環(huán)境,減少干擾因素?還是一味責怪孩子,用負能量的詞語辱罵孩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困難,他們的問題,他們的失敗,都是父母教育的課題。父母只有潛心研究這些問題,找到應對方法,才能引導孩子建立自覺的機制。
四是調(diào)整認知。制約自覺機制建立的一大因素,在于認知障礙。人很容易對自我,對世界根據(jù)“經(jīng)驗”形成一個“執(zhí)念”??讨矍髣褪堑湫偷睦?。所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對自己,對世界,我們要形成動態(tài)感知觀,用變化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看待這個世界。比如,你在這個單位是領(lǐng)導,是號召者,但是,到了另一個單位,你要重頭再來,你得打破固有的四維,去適應新的環(huán)境。而大多數(shù)人,換一個環(huán)境就無法適應,或者要很長時間才能調(diào)整過來。問題就會因此而滋生。這就是為什么一些領(lǐng)導退休之后容易輕生、抑郁。就是無法及時調(diào)整自我。在教育過程中,孩子每到一個新環(huán)境,到一個新的學習階段,都要幫助孩子及時調(diào)整自我,適應環(huán)境:幼兒園要幫助孩子適應離開父母的環(huán)境;小學要幫助孩子自我管理;中學要幫助孩子提升自我學習的能力;高中要幫助孩子深挖拓展的能力;大學要幫助孩子研究突破的能力……包括結(jié)婚、生孩子,人生的每個階段,我們都要及時地調(diào)整認知,才能實現(xiàn)“自覺人生”。
五是總結(jié)反饋。不管是我們自己,還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及時的總結(jié)和反饋,是發(fā)現(xiàn)優(yōu)缺點、凝練經(jīng)驗的最佳途徑。通過一次總結(jié),我們就會找到自己的有點,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同時,也能總結(jié)經(jīng)驗。孩子的教育同樣如此,在漫長的教育過程中,家長們懂得及時總結(jié),善于總結(jié),孩子才能才一次次的總結(jié)中,不斷認識自我??偨Y(jié)意味著歸納,更意味著期待。在兩個階段的銜接中,通過總結(jié)來鏈接,就會使得孩子在下一個階段的學習中,做好充分的準備,未雨綢繆,事半功倍。人生也如此,十年或者五年,給自己一次總結(jié),自己做了什么,該做什么,人生的思路才會清晰,才不會迷茫??鬃右踩绱?,他的每個十年,都有清晰的總結(jié),這是他成就偉大的重要原因。
六是多元激勵。人要有目標,要有壓力,要有方法,要有清醒的認知,要懂得總結(jié)。但更重要的,是要多元的激勵。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不是圣人,能像達摩祖師那樣,關(guān)在石室里十年還能完成修煉。我們需要激勵,需要找到成功的感覺,才能在人生的路上不斷進步。所以,我們需要不同的激勵手段:表揚令人開心,批評令人清醒,鼓勵令人興奮,獎勵令人自信……這些都是激勵的手段。我們要通過成功來建立自信的感覺,我們也要通過困難來磨練自己的意志。無論如何,作為教育者,作為父母,永遠不能失去對孩子的期待,這是孩子前進的永動機。如果老師、父母,都對孩子失去了信心,這個孩子就“死”了。我們可以批評孩子,甚至打罵孩子,但一定不能挫傷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不能對孩子失去期望。記住,父母是孩子最后的精神港灣,如果父母都喪失了信心,孩子就會在某方面徹底崩潰。
四、結(jié)語
無論如何,我們在培養(yǎng)孩子自覺習性的途中,不能忘記“環(huán)境”核心,不能忽視四個整理:物品整理、時間整理、情緒整理和思維整理。這是家庭教育的內(nèi)核,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