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藝
摘要:作為一本論戰(zhàn)性的著作,《哥達綱領批判》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蘊含了許多馬克思的分配正義思想。馬克思從共產主義立場出發(fā),對拉薩爾主義的分配原則展開了系統(tǒng)的批判,借以揭示拉薩爾主義的偽科學性,并借此闡發(fā)了馬克思關于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中初級階段的“按勞分配”原則和進入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后應采納的“按需分配”原則,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的內容。
關鍵詞:分配正義 馬克思 《哥達綱領批判》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6-0253-03
1848年歐洲大革命失敗以后,各國的工人運動進入了低谷期,而資本主義進入了和平發(fā)展階段。德國工人運動的兩個派別——全德工人聯(lián)合會(拉薩爾派)和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愛森納赫派)在客觀局勢的要求下準備實行聯(lián)合。兩派領導人共同草擬了《德國工人黨綱領》,這一綱領在否認工農聯(lián)盟的基礎上,提出社會各階級除了工人階級之外都是“反動的一幫”,并且認為一切財富的源泉是勞動,妄圖通過國家的幫助來實現(xiàn)自由國家。在了解此綱領的內容后,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拉薩爾派和愛森納赫派的所作所為極為憤怒和不滿。恩格斯甚至為此致信奧·倍倍爾并直言不諱:“在這個連文字也寫得干癟無力的綱領中差不多每一個字都應當加以批判?!盵1]415恩格斯表示他和馬克思永遠也不會接受這一綱領,更不會承認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黨。然而愛森那赫派的領導人李卜克內西對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意見與批評置若罔聞,依然決定接受《德國工人黨綱領》。馬克思為了工人運動的前景,對綱領的內容展開了逐條批判,批判文本于1891年首次公開發(fā)表,即《哥達綱領批判》。
一、對拉薩爾主義分配正義的批判
1.批判“勞動決定論”
“勞動是一切財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1]428這一觀點在這個反動綱領的開篇就明目張膽地提出來了。雖然這樣一來肯定了勞動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卻割裂了勞動主體與勞動資料之間的關系。若按照這樣的邏輯,那么勞動者越是辛勤勞動,就會生活得越富裕,事實卻并非如此。勞動主體與生產資料的分離,導致了異化勞動的產生。工人與自己的勞動活動相異化,也就與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曾論證,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生產的影響和規(guī)模越大,他就越貧窮”[2]。勞動不再是主體自在自為的活動,而僅僅成為工人謀生的手段。拉薩爾主義者這種空談“勞動”的說法完全是扭曲的,沒有任何現(xiàn)實根據(jù)。對此,馬克思回應道:“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的源泉,勞動本身不過是一種自然力即人的勞動力的表現(xiàn)?!盵1]428也就是說,勞動和生產資料是創(chuàng)造財富的兩個必要前提,缺一不可。人有了工具和土地等自然資源,才可以建造房屋、種植糧食或者制造其他種類的物品。沒有作為生產基礎的生產資料,沒有自然界提供的物質資源,僅憑勞動主體的勞動能力是沒有辦法創(chuàng)造出物質財富的。拉薩爾主義的不正義正是表現(xiàn)在這里,他避開生產資料的分配這個前提,只談勞動。
2.批判“勞動所得”理論
這一反動綱領還不遺余力地鼓吹:“勞動所得應當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權利屬于社會一切成員?!盵1]428這是拉薩爾為曲解社會主義分配理論而提出的一個模糊的觀念。首先值得討論的就是“勞動所得”這一概念。“勞動所得”的具體含義是什么呢?勞動所得是指單純的勞動產品,還是指產品中所包含的勞動價值呢?首先,假設拉薩爾所謂的“勞動所得”指的是單純的勞動產品,那么所有的勞動所得就應該是這個社會所生產的總產品,這一總產品所包含的除了生產資料還有消費資料,而無論是生產資料的分配,還是消費資料的分配都不應該是“不折不扣”的。因為如果把生產資料“不折不扣”地分配給每一個人,那么就又變成了私有制社會,這也是為什么馬克思提出在社會主義和未來的共產主義,生產資料必須公有的原因。至于消費資料,為了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它也不能全部用作消費。第一,它必須補償之前為進行生產所消耗掉的那部分生產資料;第二,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還必須分出一部分來進行擴大再生產;第三,還要扣除用于應對不時之需和基礎保障的備用金。按照這樣的邏輯,那么就不存在拉薩爾所謂的“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在分配過程中所有的勞動所得就變成“有折有扣”的了。其次,如果這里的“勞動所得”是指產品中所包含的勞動價值,那么它指的應該是產品的總價值,還是勞動主體通過自己的勞動重新賦予生產資料的那部分價值呢?假設這里的“勞動所得”是產品的總價值,那么在一個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里,勞動主體如果不把自己的勞動所得用于交換,那么耗費在產品上的這些勞動也就不再表現(xiàn)為勞動產品的價值,則“勞動所得”一詞也就失去了意義。
3.批判“公平分配”理論
拉薩爾主義認為勞動產品應該不折不扣地歸勞動者所有,同時勞動者之間的權利也應該是平等的。對此,馬克思給予了強烈的批駁,揭露了拉薩爾主義的錯誤思想。
首先,馬克思指出,從本質上看,盡管這里所謂的“平等的權利”就舊式權利體系而言有所進步,但仍然還是局限于資產階級的框架里。拉薩爾主義以勞動為衡量標準計量平等,沒有考慮到勞動主體在體力和智力上的差別,而這種差別是天然存在的。因此,拉薩爾倡導的這種平等的權利,對不同等的勞動主體而言實則是不平等的。拉薩爾企圖掩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主體不占有任何生產資料這一現(xiàn)實狀況。出賣自身勞動力的勞動主體被雇傭勞動關系所奴役,在分工日益擴大、勞動主體對資本家的依賴日益加深的前提下,為獲得僅夠維持自己肉體生存的物質資源,他們除了出賣自己僅有的勞動力與購買他勞動力的資產階級進行“等價交換”外,別無他法。從資產階級的法權原則角度看,他們似乎是獲得了平等的權利,因為他們得到了工資;但實際上,資本家以較少的貨幣購買較多勞動量,并無償占有工人剩余價值,工資只不過是他們用來掩蓋其剝削事實的遮羞布,而不是勞動量的等價交換。工人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除了自身獲得的那點使工人種族不至于死絕的費用外,資本家實際上無償占有了工人創(chuàng)造的絕大部分的剩余價值。因此,拉薩爾所提倡的平等權利的不平等現(xiàn)象事實上被工資掩蓋了。
其次,所謂的“公平分配”,則完全是拉薩爾主義為了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而提出的,因為它試圖在不改變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情況下實行“公平分配”。馬克思指出,經濟運行是依靠“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駕馬車共同拉動的,四者之間彼此影響,缺一不可。拉薩爾主義把分配單獨拿出來談,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一種錯誤?!胺峙涞慕Y構完全決定于生產的結構。分配本身是生產的產物,不僅就對象說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說也是如此?!盵3]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所需的生產資料歸資本家所有,勞動主體只擁有生產的生理條件——勞動力。然而,每個人的天賦不盡相同,勞動能力也就存在差異,體力、智力占優(yōu)勢的人就能提供更多的勞動。如果按照拉薩爾主義的邏輯對勞動所得進行分配,這對于天賦上等的人來說就是不平等的、不正義的。
除此之外,再考慮已婚和未婚的勞動主體之間存在的差別,因為需要供養(yǎng)的人口數(shù)不同,當兩個勞動能力相同勞動主體在付出等量的勞動,并且獲得由社會消費基金所提供的等量份額的勞動所得的前提下,供養(yǎng)人數(shù)少的勞動主體事實上所得到的物質資源是比供養(yǎng)人數(shù)多的勞動主體所得的物質資源多的。這樣一來,所謂的公平分配也就不再公平。因此,馬克思認為,“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xiàn)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1]436。拉薩爾主義止步于分配正義領域,妄圖憑此去解決資本主義的剝削的不正義就是不現(xiàn)實的。
二、馬克思的分配正義觀
1.按勞分配
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提出,在一個集體的、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因為它剛剛脫胎于資本主義舊社會,所以在經濟、道德和精神等各個方面都還殘存著明顯的舊社會痕跡。勞動主體從社會總產品中獲取消費資料的方式只能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勞動主體付出了多少勞動,他就從社會中獲得一張代表相同份額的勞動憑證,當然其中并不包括他為公共基金所提供的勞動。勞動主體要想從社會儲存中獲得一份消費資料,必然要出示獲得的耗費等額勞動量的憑證。這樣的交換方式,就使勞動主體以另一種形式拿回了他之前給予社會的勞動量。
誠然,這樣的分配方式依然存在不容忽視的缺陷。因為衡量按勞分配該獲得多少分配額的唯一尺度是“勞動”,但是“勞動”又該怎么衡量呢?從事勞動所花費的時間、勞動的質量、勞動的成果等都可以算是勞動的一部分,所以,關于“勞動”的界定并不是很清晰的,并且勞動既包括簡單的、機械的體力勞動,也包括繁復的腦力勞動。同時,勞動主體在個人天賦和能力上存在著不可磨滅的差別。但是,馬克思在認識到這種天然差別的前提下,仍然提出這一分配原則是有其充分的理由的。
對馬克思而言,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僅僅是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的一個序章,是一個過渡階段。在這個過渡階段,生產資料所有制雖然已經是公有制,但是由于才剛剛從舊社會的胞胎里脫離出來,雖然消滅了私有制,但不管是物質、道德,還是精神上都還帶有明顯的舊社會的殘留。同時,生產關系的發(fā)展要與生產力的發(fā)展相契合,因此,由生產關系所決定的分配關系也應該與生產力同步發(fā)展,至少也應該相契合。在這種情況下,按勞分配是一種最佳的分配方式。再者,如果人們要構建一種當下社會所通行的權利原則,那么必然不能拋開現(xiàn)實的基礎而單獨進行。在資產階級舊社會中,作為資產階級利益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具象化的權利原則,其形成與發(fā)展必然受制于當時社會的經濟基礎和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在第一階段,物質產品和精神境界還沒有達到實現(xiàn)“自由人”的要求,因此只能實行按勞分配。這也表明社會正義的規(guī)范和原則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歷史的變化不斷發(fā)生改變以適應現(xiàn)實社會的,但這些歷史性的正義原則必須是建立在現(xiàn)實的經濟基礎之上的,這樣其存在才有合理性。也就是說,必須在特定的生產方式和經濟結構之中去審視正義原則,才能正確把握正義的規(guī)范或規(guī)則。
2.按需分配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在批駁拉薩爾主義的分配正義原則的同時,提出“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以此來修正“按勞分配”的分配方式。要消除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況,從而消除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必然要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以后才可以;到這個階段,勞動已經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不再僅僅作為一種必需的謀生手段;個人的發(fā)展也進入了全面自由發(fā)展階段,個人生產力大幅提高,一切集體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也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全面提高,才會實現(xiàn)“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
只有進入了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每個人的需要都得到滿足,這樣就沒有誰會去干涉他人的需求原則。因此說“按需分配”的原則是正義的原則,這是一個必備的前提。因為沒有人與其他任何人是完全平等的,只有在同一判斷標準下,才能使人們獲得平等。人的需要不是自然產生的,它是社會塑造的。因此,經濟結構的轉變和由決定的社會文化發(fā)展是實現(xiàn)“按需分配”原則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而每個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我們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才能基于個人自由而不是基于有限的外在條件,去選擇滿足自己的哪一個需要。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趙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