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婷 霍祥湖
[摘 要] 大學生國際能力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方面。立足中國背景,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文化對比等途徑讓學生意識到提升國際視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完善和構建學生國際視野提升必備的扁平化支持服務體系,探索提升國際化視野效果的衡量指標。
[關鍵詞] 高校學生;國際化視野提升;有效路徑
[作者簡介] 史曉婷(1982—),女,內蒙古包頭人,法學碩士,電子科技大學格拉斯哥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學生思政教育研究;霍祥湖(1990—),男,四川資中人,工學碩士,電子科技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助教,主要從事學生國際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36-0108-02 ? ?[收稿日期] 2019-10-15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推進,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當前教育發(fā)展的一大趨勢。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也正在經歷國際化浪潮帶來的變革。本文立足培養(yǎng)既有國際視野又能堅守“中國立場”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對內激發(fā)學生提升國際化視野的原生動力和潛能,對外完善國際化學生支持服務體系,探索提升國際化視野效果衡量指標。
一、遵循國際人才培養(yǎng)標準,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高校學生國際化視野的提升是一個綜合概念,具備國際化視野應具有以下幾種素質:寬廣的全球化視野和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熟悉本專業(yè)的國際化知識;掌握國際規(guī)范和慣例;具有較強的跨文化溝通交流能力;具有獨立的國際活動能力;較強的運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具備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能經受多元文化的沖擊。高校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提升依賴于一個完整的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體系。該體系包括國際化課程體系、國際化教育理念、國際化監(jiān)控體系;國際化、高水平教學團隊;國際化外語語言教學體系;開放型國際化實驗室和能夠提升學生國際化創(chuàng)新能力的科研及多元文化平臺,以及“以學生為中心”的國際化學生支持體系。
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了“知識豐富”“國際視野、國際交往”“學習、創(chuàng)造”“社會責任”“高尚道德”等人才素質的多層面要求。因此,必須在遵循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標準前提下,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模式以提升高校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培養(yǎng)大學生成為具備世界眼光,擁有中國情懷,彰顯中國特色,道德高尚、能力較強的國際人才。當代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潛力,如何調動大學生的學習意愿和主動性,引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是提升學生國際化視野的有效路徑。在學生中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實踐和教育中不斷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和提升國際視野對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性,從而自覺自愿地去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及國際化創(chuàng)新能力。
二、構建扁平化的學生支持服務體系,助力提升高校學生國際化視野
除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外,還必須輔以系統(tǒng)全面的國際化學生發(fā)展支持服務體系,才能更好地營造國際化氛圍,創(chuàng)造良好的客觀環(huán)境助力學生國際化視野的提升。扁平化的學生事務管理體系減少了管理層的中間層級,可以顯著提高工作效率。
扁平化的學生支持服務體系注重引導并鼓勵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發(fā)展。首先,有針對性地制定符合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方案與措施。在加強管理的同時因材施教,確保學生能夠實現個性化的成長和發(fā)展。其次,以學生為中心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創(chuàng)新,主動參與校內外的各種組織、活動與社團,鼓勵學生參與并討論學校的一些公開決策與制度,通過各項活動來提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鍛煉培養(yǎng)他們的管理能力,使其真正成為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素質全面的人才。再次,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生管理中的主體作用與學生組織的自治功能,通過制定學生聽證制度、學生維權制度、學生組織與學校對話機制等,充分激發(fā)學生參與校園民主管理的主人翁責任感,增加其進一步關心學校發(fā)展與建設的熱情。
將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下的學生管理模式,與西方先進教育強國的管理模式相結合,構建具備中國特色、國際標準的扁平化學生事務管理體系,其核心在于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服務,使學生多樣化、多元化地成長與成才。通過構建和完善學生事務中心,為學生提供一站式的服務,潛移默化中鍛煉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完善學生支持體系,打造學生發(fā)展指導中心,從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育、留學指導服務、學業(yè)提升教育、學生素質養(yǎng)成教育等方向,提供全方位服務與指導;加大力度使學生管理制度國際化,將誠信體系引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堅持學術誠信和首次成績制;加強管理者隊伍國際化建設,提升管理者自身國際化素養(yǎng),從而為學生提供專業(yè)權威的國際化支持服務;鼓勵學生走向世界舞臺,為學生發(fā)展開拓資源。通過搭建與國際組織之間的橋梁,輸送學生參加聯合國氣候大會、哈佛中美學生領袖峰會、加拿大總督晚餐等,讓學生有機會在國際舞臺發(fā)聲。
三、探索高校學生國際化視野提升效果衡量指標
高校學生國際化視野提升效果可以從多個維度來界定。本文認為可以從知識結構、交流能力、意識胸懷三方面指標,對比判斷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提升程度。
第一,國際化知識結構。要培養(yǎng)既有國際視野又能堅守“中國立場”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系統(tǒng)的國際化知識結構,扎實的學業(yè)、學術背景是基礎。通過構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三全育人格局,幫助學生在本學科領域有所建樹。借助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幫助學生平衡知識結構。在各階段對學生課業(yè)完成情況、論文發(fā)表情況、專利取得情況、競賽獲獎情況、項目完成情況、人文素質涉獵情況等進行計分考評。
第二,跨文化交流能力。要做合格的國際化人才,提升國際化視野,跨文化交流能力是窗口,其中既包含理解他國文化的能力,也包含能夠清晰傳達自身語義,使他人理解我國文化。如前文所述,高校在提升學生國際化視野過程中,應積極為學生搭建國際化交流平臺,并將具有標準評價體系的各類外語等級通過率、學生參與國際會議頻次、長短期交流人數等,作為該部分的具體測算依據。
第三,國際化意識與胸懷。國際化視野提升的深層次衡量,除了扎實的基礎知識、寬廣的知識結構、自信的交流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衡量大學生是否具備國際化胸懷與意識。要想站上世界舞臺并發(fā)出中國聲音,學生需要通曉國際規(guī)則,關心國際發(fā)展,具備洞察力、同理心以及領導力,還需具備國際服務意識。在大學階段,學生的學術不端行為出現率、學生參加國際志愿者義工活動數量、國際組織實習任職數量、國際舞臺建言獻策數量、國際聯合課程或課題選擇量、出國深造人數等,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量化該部分指標。
以上三方面與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動態(tài)數據可以反饋出學生在國際化視野提升方面的細微變化。雖然這些指標并未窮盡對高校大學生國際化視野提升程度的定義,但是可以在理論上豐富大學生國際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內涵和外延,為國內大學生國際能力的評估提供理論指導和現實參考。
參考文獻
[1]謝守成.國際化視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鄒莉.高等教育國際化視野下的大學生國際能力檢驗與促進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17):82-83.
[3]鄭樂,姜良杰.國際化視野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踐行與培育對策研究[J].高教學刊,2018(1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