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驊
說明文屬于語文教材中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文體,能夠廣泛的應用到生活、學習中,小學生進入中段之后,已經能夠具備一定的生活資助能力,因此,教師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來幫助學生了解說明文,使其掌握說明文的基本特點,對其中的表達方法進行學習。
一、緊抓語文脈絡——巧設疑問
由于說明文其本身特點原因,在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時,為了能夠幫助學生弄清課文內容,教師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提問,使得課堂教學極為零散,而且有些問題設計的難度較大,導致學生難以下手,不利于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也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因此,教師需要緊抓語文脈絡來巧設疑問?!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在對說明文進行學習時,需要能夠抓住要點,了解說明方法。”例如,在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飛向藍天的恐龍》中,教師要提煉出文章的要點來向學生提出問題:“在這篇課文中,文章認為恐龍能夠演變?yōu)轱w向藍天的鳥類,關于這個觀點你相信嗎?理由是什么?”學生為了能夠將該題順利解開,便需要在該說明文中提煉出兩個事例要點,第一個要點為赫胥黎發(fā)現(xiàn)鳥類和恐龍骨骼相似;第二個要點為中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保留有羽毛印記的恐龍化石。教師通過該問題的巧設,能夠幫助學生很快讀懂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同時還掌握了文章要點提煉相關技巧。說明文有著諸多的說明方法,幫助學生了解說明方法是學習說明文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比如,在帶領學生體會“列數(shù)字”的妙處后,教師便可以用揭示方法來提出問題:“恐龍演變成鳥類經歷了多少年?”這個簡單的問題能夠促使學生不斷的對課文相關語句進行閱讀,之后通過推理演算,最后得出答案,即兩億五千萬年。這種問題的巧設,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恐龍演變過程,同時還能夠復習說明文要素。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層次的梳理來巧設疑問,在《飛向藍天的恐龍》中,為了能夠讓學生在梳理層次的同時掌握說明文的精準性,教師可以提出相關問題,如“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一個表格,將恐龍進化歷程有條理的展現(xiàn)出來?!睂W生能夠抓住其中的關鍵詞來進行分層梳理。包括“有的”“兩億三千萬年前”“數(shù)千萬年后”等。
二、挖掘語文樂趣——激發(fā)熱情
小學語文教師在展開說明文教學時,可以適當?shù)囊胍恍﹫D片、文字以及視頻資料等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在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恐龍的滅絕》中,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一段有關于恐龍的視頻,在學生看得正投入時戛然而止,從而引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之后教師再揭示課題內容,為學生展示各種恐龍圖片,以及文字資料,讓學生能夠直觀的感受到恐龍的龐大,繼而引發(fā)思考:“這么強大的物種,是什么原因導致滅絕的呢?”這樣能夠最大程度的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進而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將其自然而然的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為后面的高效課堂奠定好良好的基礎。這種帶著解謎欲望來參與課堂教學,無疑能夠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除此之外,字詞的累積依舊是小學中段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基礎所在,因此教學需要深挖語文字詞的樂趣,從而激發(fā)學生積累文字的熱情。比如,在該文本中,教師在幫助學生識字釋詞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同類詞句的內部秘密,比如“塵?!币辉~,教師便可以讓學生總結該詞的構詞規(guī)律,使其舉一反三的找出文章中構詞類型相同的詞語,比如“枯萎”“死亡”等,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字詞積累。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計諸如“恐龍解說”等活動,讓學生爭當解說員,從而調動課堂氣氛。
三、堅守語言之根——品味精彩
小學語文說明文有著簡潔通俗、文字嚴謹?shù)奶攸c,但即便文章敘述再客觀,也不可能不包含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師學員掌控好語文的特點與特質,通過課程本位的堅守來發(fā)展學生閱讀能力與語言能力。例如,在《最大的“書”》一文中,教師首先要對文本中的字詞進行科普,比如,在學習“冊”這古老的象形文字時,教師可以借助圖片來為學生展示“冊”字演變過程,在展示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配以解說,講述字義相對應的變化,使學生能夠非常直觀清晰的了解到漢字的字形美,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漢字的神奇,從而挖掘文化內涵,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品味漢字的意蘊。
在《最大的“書”》一文中,其對話較多,教師需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通過朗讀來品味文章,方法可以是變式朗讀、角色扮演、看圖背誦等,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說明文中的反問句以及句序調換等,從而幫助學生在說明文中與文本親密接觸,潛心會文。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加強學生的自主閱讀,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對文本內容進行發(fā)現(xiàn)、感悟、體驗和創(chuàng)造,通過遷移,將文本中的句子轉化為學生的語言,這樣不僅能夠提高說明文課堂教學的語文味,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與閱讀能力。
四、運用網絡技術——輔助教學
多媒體計算機技術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已被廣泛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來。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有效的豐富教學形式,比如圖片、音樂、聲音、動畫以及視頻等,能夠使學生的視聽感官被有效調動起來,從而彌補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單調性,使得教學手段多樣化。首先,教師可以前置多媒體技術,將其應用于導課中,幫助學生熟悉文章中的“陌生點”。在對一篇新課文進行閱讀時,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率先關注的通常是哪些表達新穎的句式或者段落,這些較為新鮮的內容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與欲望,而說明文中,這樣的“陌生點”比比皆是。
比如,在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蝙蝠與雷達》中,學生需要能夠了解蝙蝠與雷達,但這兩類事物都離學生的日常生活較遠,使學生難以真正的深入理解,因此,教師可以事先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蝙蝠與雷達,使學生對其有個全面的了解。在小學語文說明文教學中,有一些難點與重點知識,是無法單憑教師的提問、講述來讓學生完全了解的,這時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其中,通常都能夠使這些難以理解的知識點被學生較好的掌握。在《假如沒有灰塵一課》中,學生腦海中通常只會固定的認為灰塵是有危害的,如果沒了灰塵空氣就會變得新鮮,人也不會害病。這樣的認知較為片面,教師借助多媒體來演示課件,能夠使學生迅速了解到灰塵的重要性,從而明白事物具備兩面性。除了上文的前置多媒體技術,教師還可以后置多媒體技術,使文本中的“熟悉點”陌生化,使那些司空見慣的東西重新煥發(fā)新鮮感,從而提高學生欣賞與品位的興趣。
在小學說明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將說明文相關知識以下定義的形式給學生灌輸,而是要引領學生來對說明知識進行隨文學習,通過巧設疑問、激發(fā)熱情、品位精彩、輔助教學等形式幫助學生探索到說明文的表達之美。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海南小學(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