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巧眉,張詩童
(吉林省前衛(wèi)醫(yī)院,吉林 長春)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具有突發(fā)性的腦血管疾病[1]。急性腦梗死可能發(fā)生于各個年齡段的人中,其死亡率與致殘率較高,對患者的生命健康產生了嚴重的威脅。急性腦梗死的患病人群中,以中老年人居多,由于大多數(shù)中老年人身體各項機能的下降,容易存在血脂及血壓高以及易發(fā)動脈硬化等問題,導致中老年人發(fā)生急性腦梗死的風險較高[2]。但隨著目前我國的老齡化趨勢不斷加重,臨床上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也在不斷上增。人們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的變化、生活壓力的增大等方面影響,有研究發(fā)現(xiàn),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病情況有向年輕化發(fā)展的趨勢。造成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生原因較為復雜,且患者在臨床上的癥狀表現(xiàn)都有所差異。急性腦梗死的癥狀嚴重程度與其血栓形成位置、血栓的大小、大腦受損程度不同等有著密切關系[3]。大多數(shù)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出現(xiàn)惡心、頭暈、肢體表達能力受限、吐字不清、發(fā)生語言障礙等。當患者腦部血液供應發(fā)生障礙、患者腦部長期處于缺氧與缺血的情況,最終導致局部腦組織軟化或壞死[4]。本研究就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應用丹紅注射液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20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00例。其中觀察組中,女性42例,男性58例,年齡為38~83歲,平均(56.73±10.74)歲;對照組患者中,女性43例,男性57例,年齡為39~84歲,平均(58.03±10.71)歲?;颊呒{入標準為:①未患有精神類疾病;②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為:①有相關藥物禁忌證;②肝、腎等重要臟器病變嚴重;③自身存在腫瘤或免疫系統(tǒng)疾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相似(P>0.05),有可比性。
給予對照組西醫(yī)綜合治療,包括調節(jié)血脂、降低顱內壓、保護神經(jīng)、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療。觀察組則以西醫(yī)綜合治療為基礎,應用丹紅注射液。給予患者30 mL的丹紅注射液,
與250 mL生理鹽水充分混合后,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給藥。每日為患者治療1次,連續(xù)治療14 d。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顯效為患者的主要癥狀減少超過70%;有效為患者的主要癥狀總分降低超過30%但未超過70%;無效為患者的癥狀評分減少低于30%??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5]。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評分,包括言語謇澀、偏癱、神識昏蒙,每項分值為10分,共30分,以分值越高代表癥狀越嚴重。對比兩組患者的凝血及內皮功能指標,凝血指標包括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凝血酶原時間(PT)。內皮功能指標包括6-酮-前列腺素 F1α(6-keto-PGF1α)、內皮素 1(ET-1)、一氧化氮(NO)及血栓素 B2(TXB2)。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包括頭暈、皮疹。
兩組對比數(shù)據(jù)用SPSS 18.0軟件分析、處理,用t檢驗計量資料(±s),用 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n(%)]
觀察組患者的癥狀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觀察組患者的凝血及內皮功能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 3。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癥狀評分(±s,分)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癥狀評分(±s,分)
言語謇澀 偏癱 神識昏蒙 總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00 5.13±1.78 2.75±0.81 4.35±1.14 1.85±0.35 5.05±1.21 2.62±0.49 14.50±3.64 7.22±2.34對照組 100 5.16±1.76 4.08±0.94 4.34±1.13 3.52±0.61 5.06±1.98 4.38±1.02 14.56±3.57 11.98±3.16 t 0.120 10.719 0.062 23.746 0.043 15.553 0.118 12.106 P 0.905 0.001 0.950 0.000 0.966 0.000 0.906 0.000組別 例數(shù)
表3 對比兩組患者的凝血及內皮功能指標(±s)
表3 對比兩組患者的凝血及內皮功能指標(±s)
組別 例數(shù) D-二聚體(μg/L) Fib APTT(s) PT(s) 6-keto-PGF1α(ng/L) ET-1 NO TXB2(ng/L)觀察組 100 0.56±0.16 2.86±0.75 36.73±9.98 13.82±3.79 92.94±10.86 55.12±8.76 52.42±7.83 90.32±10.82對照組 100 1.09±0.58 3.43±0.92 30.85±8.78 11.79±3.63 84.11±8.73 61.01±9.63 47.81±6.63 96.81±11.03 t 8.809 4.802 4.430 3.868 6.337 4.524 4.493 4.200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對照組患者中出現(xiàn)頭暈的有1例,發(fā)生率為1.00%。在觀察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fā)生皮疹,為首次應用丹紅注射液時發(fā)生,停藥后患者皮疹自行消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0%。兩組患者的治療中,均未出現(xiàn)消化道出血、過敏性休克等嚴重不良反應,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不明顯(P>0.05),不良反應較為輕微,有較高的用藥安全性。
臨床上,急性腦梗死患者在全部腦血管疾病中約占60%,急性腦梗死的病死率可達到15%,致殘率則可高達70%,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患者的生命健康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威脅[6]。動脈粥樣硬化為導致腦梗死的主要原因?;颊哐軆刃纬傻闹鄻影邏K導致血管閉塞或發(fā)生狹窄,進而導致新生血管的破裂,繼發(fā)血腫,使管腔阻塞加重,引發(fā)血栓[7]。在治療腦梗死中,是以挽救腦組織、促進神經(jīng)功能恢復為重點。丹紅注射液中的主要成分為丹參素、丹參酮、原兒茶醛、醌式查爾酮、丹酚酸B等,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微循環(huán),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時能起到一定的抗炎作用。丹紅制劑還具備舒經(jīng)通絡、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在痹阻經(jīng)脈、氣滯血瘀的腦梗死患者中能發(fā)揮較好的臨床效果[8]。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癥狀改善明顯,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凝血功能及內皮功能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用藥后不良反應差異不明顯(P>0.05)。
綜上所述,在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中應用丹紅注射液,能有效促進患者癥狀的改善,具有較高的用藥安全性,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