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麗
(內蒙古烏海市婦幼保健院,內蒙古 烏海)
在產科的臨床治療中,早產兒一直是產科治療的重要患兒,由于早產兒消化系統(tǒng)發(fā)育不夠成熟,因而其吞咽能力極差,極易出現喂養(yǎng)不耐受的情況,對患兒的正常發(fā)育造成了嚴重的阻礙,甚至會威脅到患兒的生命。為了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人們對早產兒的喂養(yǎng)問題也越來越重視[1-2]。為了能夠有效的對早產兒喂養(yǎng)不耐受的情況進行改善,本次針對早產兒喂養(yǎng)不耐受的護理干預效果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自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78例喂養(yǎng)不耐受早產兒,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患兒 39例,男性 22例,女性 17例,日齡 1~7 d,平均(3.69±1.13)d,胎齡 27~36周,平均(32.14±1.45)周,出生體重 1268~2396 g,平均(1923±351)g;對照組 39 例,男性 21 例,女性 18 例,日齡 1~7 d,平均(3.52±1.08)d,胎齡26~35 周,平均(32.09±1.17)周,出生體重 1235~2416 g,平均(1953±348)g。對比兩組患兒一般資料,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每日嘔吐>2次的患兒;出現胃潴留的患兒。
排除標準:先天消化系統(tǒng)畸形的患兒;日齡>7 d的患兒。
本次研究兩組患兒家屬均已知曉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給予對照組患兒常規(guī)護理干預。首先,根據患兒情況對患兒盡早開奶,若部分患兒需要禁食,則在患兒出生后24 h采用靜脈補液的方式補充營養(yǎng),并于出生后72 h補充脂肪乳。對患兒進行開奶采用母乳與配方奶進行開奶,每次喂養(yǎng)2 mL,若發(fā)生喂養(yǎng)不耐受則需要立即停止喂養(yǎng)。同時,還需要根據患兒體重的增加適當增加患兒的奶量,加奶量為患兒體重增加1000 g,則增加1~5 mL對患兒進行喂養(yǎng),每次對患兒的加奶量不得過多,需要逐漸增加,最好每次增加0.5~1 mL。其次,對于吸吮吞咽能力較差的患兒,則需要采用胃管鼻飼、持續(xù)吊瓶滴入等方式對患兒進行喂養(yǎng)。最后需要為患兒提供溫濕度適宜的環(huán)境,減少噪音對患兒的刺激,保持患兒病房安靜并且需要避免光纖刺激,從而加強患兒胃腸道蠕動,增加患兒胃泌素的分泌,從而促進患兒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等,有助于患兒的消化與吸收,減少喂養(yǎng)不耐受以及胃潴留等情況。
給予觀察組患兒綜合護理措施進行干預。首先,在患兒出生后24 h內,給予患兒少量奶水進行喂養(yǎng),隨后讓患兒吸吮空橡膠奶頭,從而促進胃腸道分泌。其次,對于喂養(yǎng)不耐受的患兒,可采用溫鹽水灌腸的方式促進患兒排便,刺激胃腸迷走神經等方式,促進患兒胃腸道蠕動與消化酶分泌。最后,對患兒進行撫觸捏脊?;純喝「┡P位,對患兒的頭面部、肩部、背部以及上下肢等部位進行按摩;患兒取仰臥位,對患兒胸部、腹部及上下肢等進行按摩。每日對患兒進行按摩3次,每次15 min?;純航澈? h以及臍帶尚未鎖閉的患兒禁止按摩。對患兒進行捏脊:患兒取俯臥位,從患兒脊椎尾骶部至第7頸椎,從下向上捏,每日捏脊2次,每次3遍。
對比兩組患兒出生以及出生7 d后的血漿總蛋白、白蛋白水平。
對比兩組患兒喂養(yǎng)耐受時間、恢復出生體質量時間、胃管留置時間以及全腸道營養(yǎng)時間。
對比兩組患兒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情況,包括嘔吐、腹脹、胃潴留以及便秘等。
采用SPSS 19.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出生時,兩組患兒血漿總蛋白、白蛋白水平差異較?。≒>0.05),出生后7 d,觀察組患兒血漿總蛋白、白蛋白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患兒(P<0.05),見表1。
觀察組患兒達到正常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見表2。
表1 對比兩組患兒的血漿總蛋白、白蛋白水平(±s, g/L)
出生時 出生后7 d總蛋白 白蛋白 總蛋白 白蛋白觀察組 39 37.58±8.84 26.08±7.6157.96±9.7138.85±7.45對照組 39 37.96±8.73 25.98±7.5348.63±9.2431.76±7.21 t 0.191 0.058 4.347 4.271 P 0.849 0.954 0.000 0.000組別 n
表2 對比兩組患兒喂養(yǎng)耐受時間、恢復出生體質量時間、鼻胃管留置時間以及全腸道營養(yǎng)時間(±s, d)
表2 對比兩組患兒喂養(yǎng)耐受時間、恢復出生體質量時間、鼻胃管留置時間以及全腸道營養(yǎng)時間(±s, d)
組別 n 喂養(yǎng)耐受 恢復出生體質量 鼻胃管留置 全腸道營養(yǎng)觀察組 392.98±0.63 9.17±2.32 11.18±1.25 11.82±3.27對照組 395.94±0.58 13.15±3.05 19.04±1.31 19.47±4.08 t 21.587 6.486 27.109 9.137 P 0.000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n(%)]
通過對早產兒的臨床研究得知,早產兒的消化系統(tǒng)發(fā)育不成熟,極易出現喂養(yǎng)不耐受的情況發(fā)生,并且部分早產兒出生的體質量極低。因而早產兒具有極高的死亡率。通常情況下,早產兒缺乏協(xié)調以及有效的吸吮以及吞咽能力,患兒的胃腸道平滑肌發(fā)育并不成熟,其食管下的括約肌發(fā)育也不完善,因而患兒吞咽能力與吸吮能力受到了極大的制約,再加上患兒的消化系統(tǒng)中消化酶與胃酸分泌較低,無法對食物進行有效的消化與分解,從而造成胃潴留的情況發(fā)生,對患兒的發(fā)育造成了極大的影響[3-4]。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采用早期微量喂養(yǎng)的方式對患兒進行護理,能夠有效的加快患兒消化系統(tǒng)分泌,同時促進了胃腸道的生長與發(fā)育,使胃腸道功能成熟,從而極大的提高了胃腸道的耐受性。通過本次研究可以得知,對早產兒喂養(yǎng)不耐受患兒采用綜合護理措施進行干預,能有效的提高患兒血液中的總蛋白與白蛋白含量,因此我們認為,對早產患兒采用綜合護理,能夠顯著提高患兒血液中的蛋白含量,促進了患兒的發(fā)育,減少了患兒不耐受的情況發(fā)生。此外,觀察組患兒采用綜合護理措施進行干預,能夠顯著降低患兒的耐受時間、鼻胃管留置時間等多項時間,我們認為,對早產患兒采用綜合護理,能夠顯著的降低患兒的各項治療時間,提高了患兒的恢復速度,最后,觀察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兒,因此我們認為,對早產患兒采用綜合護理是一種更為安全的護理措施,有效的減少了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對早產兒喂養(yǎng)不耐受患兒采用綜合護理,能夠顯著的降低患兒的各項指標達到時間,提高了患兒的治療效果,降低了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值得廣泛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