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婷
摘要:幼兒園教育是幼兒成長中起步的關鍵時期。他們總是用獨特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事物、現象及其規(guī)律關系。在這個首次接觸的“小社會”里,幼兒所有接觸到的語言、行為、觀念以及準則都會對他們日后的成長過程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本篇所探討的,是幼兒教育中以過程為主,讓孩子側重主動思考探究的過程。
關鍵詞:過程教育實踐;結果;幼兒能力
一、過程與結果——孰輕孰重
曾經聽過一個著名教育學家說過這樣一個觀點:表揚孩子的時候,要少說“你很聰明”,而是要多說“你很努力”。順境之時也許兩者尚無矛盾,可一旦孩子遇到了困難與挫折,分歧就會相當明顯——“聰明”的孩子會對自己產生懷疑,而“努力”的孩子則會更加努力。這就是過程教育與結果教育的差異。
對幼兒的教育,不是靠說教靠灌輸就能見效的,也不是看結果就能看出孩子接受教育程度的優(yōu)劣的,而是要通過日常生活和游戲等方式,讓孩子在優(yōu)良的交往環(huán)境中,在愉快的游戲學習中,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在這些“過程”中,懂得道理,收獲能力,受到熏陶、受到教育。
二、過程教育之實踐
案例一:盛水的容器
為了讓他們了解水的流動性,我們使用了以下實驗材料:碗、篩子、籃子、竹簍、瓶子,看哪些容器能盛水,哪些不能,并讓孩子們先對實驗結果進行猜想。有孩子提出猜想,碗能盛水,理由是他用碗喝過水,通過實驗也證明了“碗”這個結論的正確性。這時我并沒有讓孩子們繼續(xù)盲目地猜想或是急著實驗,而且誘導地提問:“為什么碗能盛水,而籃子不能盛水呢?”孩子們開始思考并說出了自己的猜想:“因為水是流動的,籃子底下有洞,水就流走了?!眲e的孩子也受到啟發(fā),紛紛得出了幾乎肯定的結論:篩子、竹簍不能盛水,瓶子能盛水……然后再進行實驗,發(fā)現實驗結果與他們的猜想完全一致。這時候我再問:“你們還能舉出生活中還有什么東西,哪些能盛水哪些不能盛水嗎?”有了“有洞的不能盛水”這個參照條件,孩子們紛紛說出自己看到過的東西——盆、鍋、杯子能盛水,漏斗、漏勺不能盛水,我全部給予了肯定,孩子們在雀躍的同時,牢牢記住了“水是流動的”這一特性。
案例二:綠豆的培養(yǎng)
活動中,有一項是對綠豆培養(yǎng)過程的觀察。首先是綠豆的水培。孩子們有極大的興致,每一天都仔細觀察它的變化。過了幾天,綠豆種子光滑的表面裂開,探出嫩芽,再過幾天,嫩芽變長,變多,再后來,長出根須,長出葉,長出豆芽。這時,孩子對綠豆的成長過程就有了一個詳盡的印象,知道了豆芽的由來,附帶也知道了根須和葉子。
漸漸的,有的孩子注意到,綠豆長大了,葉子發(fā)黃,就問我:“為什么葉子發(fā)黃呀?怎么辦?”我并沒有直接告訴他們該怎么辦,而是問他們:“你們平時吃一碗飯,突然多出來一個弟弟,你們能吃飽嗎?”“吃不飽!”“綠豆也要吃飯呀,綠豆也多了好多弟弟妹妹,但只有一盆土,他們也吃不飽怎么辦呢?”有的孩子想出了答案:“我們要吃飯,綠豆要吃泥土,那我們拿一半綠豆苗苗出來種在另外一盆土里給它吃行不行?”在我的幫助下,孩子們完成了對土培綠豆的移苗,沒幾天,發(fā)黃的葉子又重新煥發(fā)了綠色的生機,孩子也通過“吃飯”這個形象生動的比喻明白了泥土對植物的重要性。
三、過程教育之分析
能力一:聯想
在有了竹籃不能盛水和碗能盛水這兩個正確答案的前提下,我沒有讓孩子們繼續(xù)實驗,而是讓他們思考這兩個答案之間的區(qū)別與聯系。因為繼續(xù)實驗,他們能夠對于實驗材料所得出的結果完全接受,但是遇到實驗材料以外的東西就無法舉一反三。有了這個思考過程,讓他們自己發(fā)現“有洞的不能盛水,沒有洞的能盛水”這一本質,他們對所有的現象就都能得出正確的結果。以后遇到問題,孩子就知道如何運用已經掌握的東西來通過聯想得到答案。
能力二:敢于發(fā)表意見
在教育過程中,我會經常性地提出問題。有的孩子比較內向,面對問題他也會思考,但是未必有勇氣說出自己的見解。作為老師,在這方面我就要更加關注這些內向的孩子,一旦發(fā)現孩子有發(fā)表意見的欲望,立即給予鼓勵,如果回答錯了,一定要告訴他:回答問題的對與錯并不重要,他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的勇氣更為難能可貴。
能力三:質疑
有了聯想能力,孩子已經能夠通過綠豆的水培和平時見到的“花花草草都種在土里”這一矛盾提出自己的質疑了。這說明當孩子們發(fā)現自己掌握的現有知識與他們日常生活中的認知發(fā)生沖突的時候,他們有了疑問。會把自己所聯想的不同認知這一現象,甚至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提出疑問。
能力四:思考
水培的過程孩子印象深刻,在土培中發(fā)生了“葉子發(fā)黃”這一情況,孩子發(fā)現了不同并立刻大膽質疑。由于孩子的認知無法讓他們自己得出養(yǎng)料不足的結論,我用“多一個弟弟一起吃一碗飯”的比喻讓他們得出這個問題顯而易見的答案,剩下的讓他們自己去思考。然后,孩子們就能很輕易地得出“綠豆也需要吃飯,吃不飽就要多給他們泥土”的答案。讓孩子養(yǎng)成自主思考的習慣,遠比老師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要更容易明白和記憶。
能力五:實踐出真知
孩子們的想法很多,如何讓他們自己能夠認識對錯并最終牢牢記???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他們自己實踐。實踐種在水里能發(fā)芽的綠豆種子能不能種在土里?實踐綠豆葉子發(fā)黃通過移苗能不能改善?通過實踐,他們知道了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通過實踐,他們知道實踐可以告訴他們正確答案。良性循環(huán)下,孩子實踐的熱情會越來越高。
四、過程教育之求索
孩子的結果式教育的例子很多,表揚、小紅花,這些都是對結果的直接贊揚。為了這個結果,孩子們也許會變得很辛苦,對得到老師贊揚的孩子充滿羨慕,拼命去尋找老師需要的“正確答案”。如果我們的幼兒教育真的變成了這樣,那又將是怎樣的一番情景?
盞茶孤燈下,我掩卷沉思:我們的教育是否能夠探索出這樣一條道路:孩子們在向結果邁進的過程中,充滿好奇,充滿探究,充滿快樂。而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
參考文獻
[1]吳燕洪.越自主越真實,越探究越快樂——“去結果”式科學啟蒙教育實物感知的實踐研究[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6(4):91-92.
[2]李云鳳.讓孩子快樂地飛翔——記中班科技教育活動《紙盤小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