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杰 趙菲菲
一、案例背景
中班時期是幼兒社會性交往發(fā)展的關鍵期,這個時期幼兒逐漸對周圍的人和事物感興趣。在與周圍人和事物的互動中,幼兒極易受到影響而改變自己。因此,教師需給予他們積極正向的引導。
中班的糖糖喜歡和老師、同伴交往,但她常說:“我就要……”隨之而來的便是此起彼伏的“投訴”:“老師,糖糖把我搭的軌道拆了……”而糖糖卻理直氣壯地說:“我覺得那樣搭更好!”
在與家長的溝通中,我了解到:爸爸對糖糖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會想盡辦法滿足,這讓糖糖覺得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是必須的。然而,當爸爸意識到不能再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卻已無法改變現(xiàn)狀,每次“抵抗”都會以糖糖大哭、爸爸妥協(xié)而告終。
二、案例描述
1. 老師,我要去摘蘋果
十月,幼兒園的蘋果樹結滿了大大小小的蘋果。糖糖急切地說:“老師,我要去摘蘋果,不然就會被其他班小朋友摘沒了?!蔽疫B忙問道:“如果蘋果被我們摘了,其他班小朋友沒有了怎么辦?”糖糖毫不猶豫地說:“誰先摘就是誰的!”糖糖的話引起了全班小朋友的熱議。糖糖昂著頭,撅起小嘴說:“反正我就要摘!”看著糖糖憤怒的樣子,我輕輕地摟住糖糖,平和地說:“其實,我也很想和你們一起摘蘋果,可是蘋果樹是咱們班的嗎?”孩子們搖搖頭?!暗降渍l來摘蘋果合適呢?又由誰來決定呢?”
孩子們說:“應該問問蘋果樹的主人!”我問:“蘋果樹的主人是誰呢?”彤彤說:“可能是馮爺爺吧,我看到過他給蘋果樹澆水?!焙⒆觽兗娂婞c頭,糖糖卻癟著小嘴,默不作聲。我走到糖糖身邊,蹲下來說:“糖糖,你愿意和我們一起去問問嗎?”糖糖微微點點頭,但并不情愿。
2. 我們想摘蘋果,可以嗎
我們來到操場,看到正在掃落葉的馮爺爺,走上前問:“馮爺爺好,我們想摘幼兒園的蘋果,可以嗎?”馮爺爺趕忙放下手里的掃把說:“抱歉孩子們,我只負責照顧蘋果樹,摘蘋果這件事我一個人決定不了,你們可以去問問其他老師?!敝Z諾說:“我們還可以去找趙老師(保教主任),我看到大班哥哥姐姐找她商量事情?!碧翘侨粲兴嫉乜戳丝此?/p>
回到班里,看到了正在轉班的趙老師,孩子們問道:“趙老師好,幼兒園的蘋果熟了,我們想摘,可以嗎?”趙老師搖搖頭說:“抱歉孩子們,蘋果樹是幼兒園的,我一個人決定不了?!蔽抑貜椭w老師的話:“蘋果樹是幼兒園的,一個人無法決定,那應該由誰來決定呢?”孩子們看著我,皺皺眉頭想:還能找誰呢?
正在這時,鄭老師(執(zhí)行園長)路過門口,糖糖立刻站起來說:“對了!爸爸上次開家長會回去說,鄭老師負責全園所有的事情,不如我們?nèi)枂査??!蔽亿s忙為糖糖爭取了一次主動表達的機會,還鼓勵她說:“糖糖加油!”糖糖跑到門口,叫住了鄭老師,問:“鄭老師好,幼兒園的蘋果熟了,我們想摘,可以嗎?”鄭老師笑笑說:“抱歉糖糖,幼兒園里有很多小朋友也想要摘蘋果,我一個人可決定不了,不如你去問問他們吧!”糖糖回來,對小朋友們說:“幼兒園有很多小朋友都想摘蘋果,鄭老師也決定不了?!蔽医舆^糖糖的話問:“既然蘋果樹是大家的,一個人決定不了,誰可以做決定呢?”糖糖說:“我們要去問問其他小朋友,大家一起做決定!”
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琢磨著那一句“大家一起做決定”。于是,全園小朋友把自己的想法紛紛貼到展板上,經(jīng)過大家投票決定——由全園小朋友分工合作來摘蘋果。
3. 讓大班哥哥姐姐來摘吧
投票結束后,我?guī)е⒆觽円黄饋淼秸拱迩埃仡櫼黄饹Q定的過程,問道:“既然大家需要分工合作,那么由誰來摘?由誰來分呢?”孩子們說:“讓弟弟妹妹摘吧,我們分。因為弟弟妹妹小,還不會數(shù)數(shù)呢?!蔽覇枺骸澳歉绺缃憬隳兀俊贝T碩說:“他們等到明年再摘!”我說:“可是,他們明年就該上小學了,摘不到了。”這時,糖糖站起來說:“讓哥哥姐姐摘吧,我們明年上大班再摘!”我滿臉疑惑地問:“糖糖,你不是很想摘嗎?為什么愿意讓哥哥姐姐摘呢?”糖糖滿臉驕傲地說:“因為開學的時候,哥哥姐姐畫了入園流程圖,告訴我們要測溫、消毒、晨檢?!薄笆前?,哥哥姐姐還在廣播室給我們講故事?!薄斑€在樓道里貼了很多安全標識,讓我們注意安全。”孩子們回憶著那些大帶小的活動。
我欣慰地點點頭,摟著糖糖和身邊的孩子說:“你們都是懂得感恩的好孩子。懂得把機會留給那些曾經(jīng)幫助過你們的人,老師為你們點贊?!?/p>
三、案例分析
1. 在真實的生活中,讓幼兒感受、體驗并獲得發(fā)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應為幼兒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jīng)驗的需要。摘蘋果的案例是真實的,糖糖參與其中,有著最真實的感受和體驗。從以自我為中心的表達,到學會感同身受,接受集體決議,并能為他人考慮做出讓步,對于一個年僅4歲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且能讓其受益一生的轉變。
2. 全園合力形成促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有益氛圍,對幼兒產(chǎn)生積極影響
案例中,不僅有教師和孩子的直接互動,教師還能整合教育資源,擴大幼兒的交往范圍,調動幼兒原有經(jīng)驗,鼓勵其與不同崗位的教師溝通,給予幼兒積極正向的影響,讓幼兒感受集體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一個人能夠決定的,而需要集體做決定。同時,在與大班互動中,幼兒能夠感受“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溫暖,全園合力讓幼兒能欣然接受他人的建議,學會與人溝通的良好方式,為今后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3. 開放性提問引發(fā)幼兒思考,適當?shù)拇煺奂钣變翰晃防щy
活動中,教師提出“誰來摘蘋果合適?摘蘋果的事情又由誰來決定?”引發(fā)幼兒思考蘋果的歸屬問題。但沒有答案的問題卻為幼兒之后與不同人的交流提供了多種可能。當然,接受他人的建議并不是容易的事?;又挟斢變好鎸Υ煺蹠r,教師都要站在幼兒身邊給予鼓勵和支持,為幼兒能主動接受集體決議搭好支架,避免幼兒直接生硬地被動接受,造成幼兒心理的傷害。
4. 尊重、理解幼兒的情緒和想法,運用語言、行為、表情及時給予幼兒鼓勵和支持
活動中,教師充當了幼兒活動的欣賞者、引導者和支持者,在幼兒無法接納他人意見時給予理解,在幼兒感到失落和沮喪時給予安慰,在幼兒獲得發(fā)展時給予鼓勵,在幼兒需要幫助時給予幼兒心理、語言、行為上的支持……就這樣,我們看到了幼兒安全感和自信心的逐步建立,愿意不斷接受更多挑戰(zhàn),不畏面對更多困難。
四、效果反思
經(jīng)歷了摘蘋果事件后,再也聽不到其他孩子的“控訴”,聽到的都是他們協(xié)商的話語,看到的也都是孩子們純真的笑臉。搭積木時,糖糖會說:“這個積木放這可以嗎?”閱讀時間,糖糖會說:“蜜蜜,我們看這本書吧!”戶外活動時,糖糖會說:“我們一起玩好嗎?”……
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與人交流、溝通、得到大家的認可,也都愿意和同伴友好相處。作為成人,我們應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為他們創(chuàng)造與更多人交流、溝通的機會,讓他們在與周圍人的真實互動中學會接納、學會溝通!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qū)惠新里幼兒園(北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