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寶
一、單元解讀
本單元以“金秋時節(jié)”為主題,編排了四篇課文,展現(xiàn)了不同特點不同角度的秋天。《古詩三首》描繪的都是詩人眼中秋天的美麗景色?!渡叫小肥翘拼娙硕拍撩鑼懞晚灀P深秋山林風光的絕句,作者詠物言志,以景寄情,表達了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顿泟⒕拔摹肥撬未娙颂K軾送給好友劉景文的一首七言絕句,抒發(fā)了作者的廣闊胸襟和對友人的勸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遠?!兑箷姟肥撬未娙巳~紹翁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是詩人客居異鄉(xiāng),靜夜感秋所作,抒發(fā)了羈旅之愁和思鄉(xiāng)之情。《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描寫了深秋時節(jié),“我”在上學路上看到鋪滿落葉的水泥道上的美景。課文用詞準確、形象、很多詞語富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間,充滿童真童趣。《秋天的雨》是一篇洋溢著詩情畫意和童真童趣的散文,課文運用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句,細膩地、多角度地描繪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略讀課《聽聽,秋的聲音》是一首現(xiàn)代詩,詩歌描寫了一些富有秋天特色的聲音。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jīng)接觸了借助圖畫、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等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本單元是在此基礎上的提升和延展。本單元對這個語文要素進行有層次的安排:借助注釋理解難懂的詞語;運用聯(lián)系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詞語;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梳理、總結理解詞語的多種方法;學用結合,安排了理解難懂詞語的強化練習。
本單元的習作要求是“學習寫日記”。日記是一種常見的應用文體,選材靈活,內容寬泛,寫法自由,是三年級學生習作起始階段的重要形式。本單元的習作編排,目的是讓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從而積累寫作素材,最終不受限制地記錄生活。本單元的習作既是第一單元“體會習作樂趣”的進一步延伸,也為第五單元習作“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打好基礎。
二、教學建議
根據(jù)本單元的編排特點,緊緊圍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教學中建議運用“四個結合”的教學策略讓語文要素落地。
1.理解課文內容與朗讀教學設計的結合。本單元課文語言優(yōu)美,富有畫面感,切忌瑣碎枯燥的分析,適合以朗讀為主線,以讀代講,讀悟結合,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完成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入情入境地讀出秋天的美好和韻味,感受秋天的美景,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對秋天的喜愛之情。本單元的學習要在朗讀、理解、背誦中,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語言感受力。
2.理解詞語意思與理解課文內容的結合。教學本單元的課文時,要抓住課后練習題和泡泡中的示例,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與理解課文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在交流中進行總結。教學中切忌生硬地運用理解詞語的方法,為了理解詞語而“理解詞語”,使得理解詞語意思與理解課文內容脫節(jié)。教學中要借助理解詞語意思帶動段落的閱讀,進而理解內容,感受秋天美景,體會作者情感。在理解的基礎上要培養(yǎng)學生積累運用優(yōu)美詞句的習慣。
3.讀與寫的結合。本單元的課文貼近學生生活,語言優(yōu)美,表達豐富,特別適合進行讀寫結合的練習。教科書編排了從讀到寫的仿寫練習,讓學生寫下自己觀察到的秋天景象。如《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寫上學或放學路上看到的景色;《秋天的雨》根據(jù)課文語句仿寫秋天的雨還會把顏色分給誰。教學中在指導學生提前觀察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閱讀經(jīng)驗,展開想象,進行仿寫練習。還要鼓勵學生,善于運用自己積累的富有新鮮感的詞句。
4.習作與生活的結合。本單元的習作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寫日記的益處,了解日記的基本格式,激發(fā)寫日記的信心,使其逐漸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教學中要讓學生知道日記就是記錄生活,選材寬泛,自己做過的、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為日記的素材。教學中尤其注意要讓學生清楚明了,寫日記是為了與自己、與他人交流,意思要表達清楚,讓別人能看明白。因此,寫日記的教學要考慮到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的特點,寫清楚即可,不要求寫具體,切忌定位不準,拔高要求。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