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楊
文科生不需要實踐,這是教育的偏見。
高校文科實驗室,遠遠不能與理工科實驗室相比。不過日前發(fā)布的《教育部社會科學司2020年工作要點》提出,將啟動高校文科實驗室建設。
高校文科實驗室如何建設,《教育部社會科學司2020年工作要點》中提出了兩個關鍵。
其一,重點支持建設一批文科實驗室,促進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和學科交叉融合。其二,修訂《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管理辦法》,開展重點研究基地綜合評估,開放競爭、動態(tài)調整。
文化學者、上海開放大學教授鮑鵬山表示,文科實驗室的建設,表明高校至少認識到文科的重要性,有意識總歸是積極的信號。
長期以來,偏差觀念認為,文科生不需要像理科生那樣進行專業(yè)化的實驗技能訓練,由此導致文科實驗室建設一直處于滯后的狀態(tài)。
專家指出,人才隊伍建設差異突出、跨專業(yè)文科綜合實驗室建設發(fā)展滯后、文科實驗室平臺資源共享力度不夠、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分布不均……文科實驗室與理工科實驗室差距明顯。
2019年《科技部關于批準建設媒體融合與傳播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通知》發(fā)布,以中國傳媒大學為依托單位的媒體融合與傳播實驗室,成為歷年來為數不多的文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
啟動建設高校文科實驗室之外,近年來高校還在大力調整文科設置。
今年教育部發(fā)布強基計劃。日前36所強基計劃試點高校的招生簡章已全部就位,既有數、物、化、生,也有史、哲、古文字學,文科占據半壁江山。
其中,北京大學將歷史學類、考古學、哲學類、中國語言文學類(古文字學方向)納入強基計劃,這些文科專業(yè)均為學科評估“A+”。
有著“中國理工科最高學府”之稱的清華大學,則在去年專門召開了文科工作會議,還宣布建立文科資深教授制度。
無獨有偶,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見長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去年也召開了“科技人文發(fā)展專家咨詢會”,宣布將大力發(fā)展新文科。
除兩大理工名校重抓文科,數十所理工類高校也有向文科發(fā)力之勢。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布的2018年各省市經動態(tài)調整增列的學位授權點清單中,有超過20所偏理工類的院校增加了文科或文理科交叉學位點。
理工類高校如此重視文科,與“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密切相關。該計劃由教育部等13個部門聯合啟動,旨在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y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該計劃首次增加了人文學科。
學生要發(fā)展,就業(yè)問題始終懸在心頭。每年高校都有新增和撤銷的專業(y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為就業(yè)市場的晴雨表。
大學生畢業(yè)后,就業(yè)率高、薪資和滿意度較高的專業(yè),又基本被理工科包攬。BOSS直聘研究院發(fā)布的2018年就業(yè)競爭力30強專業(yè)中,近半數為新工科專業(yè)。歷史學、哲學等學科大類,就業(yè)競爭力僅為工學大類的七成。
高校大力發(fā)展文科,勢必要面對這種矛盾。鮑鵬山指出,塑造合格公民與社會底線,非人文學科不可實現。人文學科的最大價值,是培養(yǎng)大學生對自己完整人生的方向感與判斷力,這難道不是最實際的功用么?
鮑鵬山指出,理工科培養(yǎng)大學生做好一件事的能力,人文學科則教會大學生判斷不做—件事的能力。光有能力而無良知和判斷,那只會成為高學歷的野蠻人??鬃铀f的“君子不器”,就是教會人們不要過于執(zhí)著帶有功利色彩的“器”。
鮑鵬山認為,當下高校文科教育的最大問題,還是教學目標不明確。比如歷史學。培養(yǎng)學生的目標未必就是留校當老師。而更應該從歷史的視角來關照與解釋現實,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就是個現實的例子。
文科實驗室的建設有重大意義,但鮑鵬山指出,對文科生最重要的還是時間,以最低額度的要求,盡最大限度的學習,閱讀經典,沉淀學識。實際上,與中小學生有課外閱讀經典目錄相比,當下大學生的閱讀反而是粗淺與降維的。
(劉穎薦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