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麗
內(nèi)容摘要:方東美先生通過比較分析希臘、歐洲和中國三者的宇宙觀,指出西方宇宙觀偏向于科學,而中國宇宙觀更偏重藝術。談論世界或宇宙時,不可執(zhí)著于自然層面而立論,而是要不斷地加以超化。從自然宇宙論上升至人性論、價值論,是中國哲學思想的特色,也是方先生談論中西宇宙觀的歸旨。
關鍵詞:方東美 西方宇宙觀 中國宇宙觀 天人合德
和方東美同時代新儒家類似,方先生常常將希臘、近代歐洲和中國三種思想進行對比,將三者稱為“哲學三慧”,最終的目的是使國人或者西方人在對比分析中感悟真正的中國思想文化。在談論中西宇宙觀時,方先生以“戲場”為喻分析中西不同的時空觀,并且尤為贊賞中國人的時空觀念。而宇宙觀最終歸旨,則是人性論和天人合德思想。
一.西方宇宙觀之弊病
為更形象地描繪希臘、歐洲和中國宇宙觀和生命情調(diào)與美感的不同,方先生以戲場作喻,將三者的時間空間、藝術表現(xiàn)等以極潔簡的詞匯加以描述繪制成列表。在方先生所描繪的戲場中,希臘人以“有限乾坤”為背景,好似《敕勒歌》“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之寫象。在希臘人眼中,空間是一個實體空間,上下四方有其邊界,目之所及就是宇宙,人通過視、聽、觸等各種官能感受到事物的形態(tài)、質(zhì)量、大小,從而知道事物的性質(zhì)與消亡。從時間上看,往來古今皆亦有盡。從世界的本質(zhì)看,自前六五世紀開始,希臘人就以“基本質(zhì)料”為宇宙本體,將水、火、氣等物質(zhì)看作是宇宙的本源,其后思想家雖不以單純的物質(zhì)觀念為世界本源,但仍不出其源頭所限。希臘人描述事物極盡其態(tài),“具體而微”,先生將之宇宙觀稱為“擬物宇宙觀”。希臘人的時間觀一如他的空間觀,甚而是模糊不清的。對于某一人物或者某一事件的來龍去脈記載頗為詳細,唯獨對于人物或事件的時間甚為隱晦。究其原因,一是從常識來說,希臘人常以“現(xiàn)在”的時間為重,而現(xiàn)在之從前往后,概不細說。二是科學哲學上以“永恒”為基本概念和定理,無人致疑。古希臘的阿基里德追不上烏龜、飛矢不動,將時間看作由點與點連接起來的直線,將“時間空間化”,從而弱化了時間觀念。
相對于希臘的有限宇宙觀,歐洲人則是以“無窮宇宙”為背景,反映了歐洲人“無窮”宇宙觀。隨著近代科學的進步,近代歐洲哲學的物質(zhì)觀、宇宙觀也隨之發(fā)生變化,變化的趨勢就是將世界的本原越來越抽象化,以高度抽象的概念探尋和演論宇宙的無窮。如果說希臘人的物質(zhì)本源是有形物質(zhì),那么歐洲人的物質(zhì)觀則是“非物質(zhì)”境界。近代歐洲思想家漸漸脫離具體的物質(zhì)實體,而將物質(zhì)進行高度抽象的邏輯概括,從而使物質(zhì)獲得永恒性,進而時空獲得永恒性。可見歐洲人的宇宙觀同他的科技進步是密不可分的,望遠鏡的發(fā)明和發(fā)展使得人類能夠看得更遠更廣,宇宙蒼茫無涯可想而見。歐洲人的時間觀自與其空間觀一樣是無窮的。希臘人沒有意識到時間的重要性,故其歷史沒有像中國一樣,有編年史、斷代史等等,但歐洲人重視甚至迷戀無窮的時間。
總觀西方宇宙觀,希臘人抱以有限宇宙觀,歐洲人抱以無窮宇宙觀,二者都是基于科學之理趣來思考宇宙,因而希臘人和歐洲人的宇宙觀都帶有強烈的理性色彩。不管是有限宇宙還是無限宇宙,總是帶有些許遺憾,希臘人的宇宙看似和諧但畢竟時間有限,歐洲人的宇宙無窮卻容易陷入虛無。在希臘和歐洲宇宙觀之后,方先生更保有詩意地闡釋了中國人的宇宙觀。
二.中國宇宙觀之超越
在方先生的戲場中,中國人以荒遠云野、沖虛綿邈為背景。在方先生看來,希臘文化屬契理文化,歐洲文化屬尚能文化,中國文化則屬妙性文化。i“中國人之宇宙觀念蓋胎息于宇宙之妙悟而略露其朕兆者也。莊子曰:‘圣人者原于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芍^篤論矣?!眎i希臘人和歐洲人的思想可以說是理趣相似的,他們都追求以科學立論,希臘人奠基,歐洲人發(fā)展,而中國人更偏重于藝術。其實科學與藝術并不具有相斥性,科學的發(fā)展并不阻礙藝術的進步,同樣藝術的追求也并不耽擱科學的前進,只不過在科學與藝術二者之間,希臘、歐洲和中國的偏向和側重點不同而已,前兩者偏重科學,后者偏重藝術,這是希臘、歐洲和中國思想之不同。
中國人之宇宙觀念又因不同的文化派別而展現(xiàn)出不同。在方先生看來,中國人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道家、儒家和雜家。三者之中,儒道兩家可以說是專注于形而上之道,雜家可以說是專注于形而下之器,雜家所追求的似乎偏重于科學一面。但總的來說,中國人的宇宙觀更重用而輕體。
西方人的物質(zhì)、空間、時間常常是具體的,或者是高度抽象的概念。在中國人這里,不管是物質(zhì)還是時空,都是看似具體而實際玄虛,因而是無窮的。老子視“道”為天地萬物之本源,而關于“道”的描述常常給人縹緲之感,“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薄兑捉?jīng)》諸卦,皆古人取象比類所創(chuàng),《周易·系辭下》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乾為天,坎為水,艮為山,震為雷,巽為風,離為火,坤為地,兌為澤,其符號皆似所取象之物。由八卦衍生出的八八六十四卦也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各自蘊含著自身之妙用,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天地交萬物通而泰,天地不交萬物不通而否,各自妙用蘊含其間。這是中國人的物質(zhì)觀念。
中國人之空間觀念常常也是藝術的。在中國人眼中,目之所及的空間是有限的,但是通過藝術的手法,空間在中國這片國土上卻是無限的。形跡是有始有終的,但是中國人能夠在這有窮有盡的山水中展現(xiàn)無窮無盡的空間想象,這只有藝術才能夠做到。相對于西方的理性邏輯思維,中國人更偏重于感性體驗,空間不是這有限的空間,而是情意的載體,因而是無限的。
中國人的時間觀念,主要體現(xiàn)于《易》,“時間之本質(zhì)在于變易”iii。易之變、通、久也就是時間之真性、條理、效能三個特性。時間的第一個特性是變革,常言講變是唯一的不變,時間總在變化之中,變也就是革,就是革故取新,就是從舊之中生出新的,是生生不已。時間的第二個特性是交通,通即交,交即往來相接綿延賡續(xù),有互通才會轉運不窮。時間的第三個特性便是久。久并不是永恒,而是發(fā)展到極致,窮而反復,反的是路數(shù),復的是在革新之后的復。時間依著自己的周期,“協(xié)然中律,正若循環(huán),窮則返本”,流轉不已。
三.由宇宙觀到價值論
對比了希臘、歐洲和中國的宇宙觀之后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方先生講中西方只是在科學和藝術之間各有側重,但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方先生的傾向。畢竟,作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方先生的使命與責任便是重新確立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話語權。哲學與科學常常相伴而行,如果說科學是形而下之器,那么哲學便可稱之為形而上之道。形上學大體有三種形態(tài),“一曰超自然,即超絕型態(tài)(Praeternatural);二曰超越型態(tài)(Transcendental);三曰內(nèi)在型態(tài)(Immanent)”iv。西方的形上學型態(tài)可以稱為超絕型態(tài),懷特海在《自然的概念》中提出“自然界的兩橛觀”,將自然區(qū)分為“原因的自然”和“表象的自然”,方先生引“兩橛”概念,批判西方哲學將世界處處分立為二元對立、積不相容的二分狀態(tài),甚至作為個體的人,也將其分立為靈魂與肉體兩截。因此西方認為人的靈魂是理性的,是善的,而肉體是欲望的,是惡的,靈魂與肉體天生就是矛盾對立的兩個,這種超絕形上學的弊端就是,將人看成像物品一樣,分裂為“初性”、“次性”,而忽視人作為一個生命整體之完整性。中國人絕不采取這樣的形上學觀,而采以“超越型態(tài)之形上學”,“超越型態(tài)形上學”可以說是中國人之總體本體觀。由之,中國各派便發(fā)展和建立出一套“內(nèi)在型態(tài)之形上學”。
要注意的一點,“談論‘世界或‘宇宙時,不可執(zhí)著于自然層面而立論,僅視為實然狀態(tài),而是要不斷地加以超化?!眝從宏觀來看,方東美先生將中國傳統(tǒng)哲學歸列為四個哲學體系:原始儒家哲學體系、原始道家哲學體系、中華大乘佛家四宗和新儒家三派。各家各有不同人格類型,道家常陶醉于詩意幻境,是典型的“太空人”,儒家顯揚圣者氣象,是典型的“時際人”,佛家苦心慧心謀求人類精神之靈明內(nèi)照,“兼綜時空而迭遣”,新儒家兼時空而不遣,是“時空兼綜人”vi。
方東美先生自言:“余在家學淵源上,為儒家;在資性氣質(zhì)上,為道家;在宗教欣趣上,為佛家;此外,在治學訓練上,卻為西家。”vii因而其思想之縝密語言之優(yōu)美嚴謹令人贊嘆。然其歸旨,要在借中西思想之比較,說明、繼承和弘揚源遠流長之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方東美.生生之德:哲學論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方東美著,孫智燊譯.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fā)展[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2.
[4]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
[5]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參照簡帛本最新修訂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2.
[6]王彬.論方東美”回旋變易”的時空觀[J].周易研究.2016(4).
[7]俞懿嫻.中西時間哲學比較視野下的易哲學——方東美、程石泉論中西時間哲學[J].周易研究.2008(4).
注 釋
i.參見方東美.生生之德:哲學論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3:111-112.
ii.方東美.生生之德:哲學論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3:100.
iii.方東美著,孫智燊譯.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fā)展(上)[M].北京:中華書局,2012:107.
iv.方東美著,孫智燊譯.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fā)展(上)[M].北京:中華書局,2012:20.
v.方東美.生生之德:哲學論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3:239.
vi.參見方東美著,孫智燊譯.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fā)展(上)[M].北京:中華書局,2012:8.
vii.方東美著,孫智燊譯.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fā)展(下)[M].北京:中華書局,2012:481.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