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紅
在實際作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寫作容易出現(xiàn)套路化的傾向,結構、情感、用語千人一律,難有自我的表達,為讓學生寫出有真情實感、富含生活氣息的作文就需要破解這種作文套路,讓學生有更好的自我表達。為此,在實踐中采用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注重實際觀察,注重作文評價修改等途徑來達成。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對7-9學段寫作課程目標與內容有如下表述:“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多角度的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chuàng)意?!边@樣的表述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中有具體的回應,如七年級上寫作“學會記事”中例舉的兩個作文題目:《那一次,我真?????? 》、《我們是一家人》,出發(fā)點就在于讓學生寫出源于生活實際真實感受,抒發(fā)真情實感,能有較大的發(fā)揮空間與表達空間。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即使這樣貼近生活的作文題目學生依然表現(xiàn)出公式化、套路化的傾向,有些學生甚至出現(xiàn)作文痛苦,無話可寫。面對學生在實際教學中出現(xiàn)的這種情況,不能單純的靠技巧方法來破解,要從源頭去了解作文套路的形態(tài)及學生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實際原因,才能對癥下藥,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水平。
1.1結構公式化
許多學生從接觸寫作開始就接受這樣的作文公式:鳳頭、豹尾、豬肚,所以到中學階段學生對作文的開頭、中間、結尾無意中也按照上述要求用墨,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作文的開頭和結尾處,忽視中間環(huán)節(jié)。作文的開頭和結尾優(yōu)美的語段大多也不是來自于學生自己,而來自于記憶,且這種記憶不加入自我的元素,直接引用,以此來博得教師的眼球。
1.2情感單一化
在寫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遇到一些特定的素材依舊不能脫離俗套窠臼,如寫人多寫家庭成員悲慘的故事,借以引起別人的同情;描寫友誼多寫損壞東西、贈送禮物,最后言歸于好;記事依舊停留在兒時的游戲、回憶。這樣的表達大多沒有融入生活的體驗與情感的滲透,讓人讀起來總覺得干巴巴的,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1.3語言表達程式化
如描寫人物肖像時,寫眼睛多以炯炯有神的眼睛、圓溜溜的大眼睛、黑葡萄似的眼睛等;寫臉頰以紅撲撲小臉蛋,白里透紅的臉等來形容;寫頭發(fā)以一頭烏黑的長發(fā)、黑溜溜的長辮子等描述。
1.4內容成人化、網(wǎng)絡化
部分學生受網(wǎng)絡文學影響,在作文中借鑒使用穿越、奇?zhèn)b、神幻等網(wǎng)絡內容,讓作文脫離生活實際。也有部分學生借鑒成人世界的口吻來表情達意,讓作文讀起來缺少學生應有的純真,多了許多成人世界的憂思。
面對這些常犯的套路問題,我們常常在反思作文教學,甚至語文教學,力求通過課堂教學來解決。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又過多的關注學生搜集素材、處理素材、整合素材的能力,有針對性將作文肢解為社會熱點、生活趣味、價值情操等板塊,并以此提供大量的閱讀材料供學生重點突破,當然還要輔以必要的寫作技巧。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是在寫作文,而是在練作文、訓作文,學生自然也無法敞開心扉來寫,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究其原因是我們弱化了學生知識兩大來源書本和生活的地位。學生作文也是文學作品,其一樣具有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屬性,要寫出文從字順、感情真摯的作文必然離不開書本和生活。對于書本和生活也要避免學生對書本照抄照搬,對生活無話可寫、無病呻吟的套路式寫作,這就需要我們從這些方面用力。
2.1注重閱讀在寫作中的基礎性地位
學生在作文時有意無意掉入套路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學生取材范圍的有限性,能符合作文要求的素材就那么多,超出這一范疇學生就不知道該如何下筆,為完成作文只能使用。這種現(xiàn)狀間接的反映出學生閱讀量的不足與無奈,如果有更為廣闊的取材范圍,雖不能保證一定能讓學生走出作文套路,但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的選擇余地,降低落入套路的概率,所以說寫好作文閱讀必不可少?!墩n程標準》對不同學段的閱讀量有明確要求,可在實際教學中限于辦學理念、教學時間等因素的制約,學生閱讀常呈現(xiàn)“碎片化閱讀”的形式,無法有效的完成整本書閱讀,這讓學生的閱讀不成體系,既沒有量的增長也無質的保障。語文有“取法于課堂,成于課外”之說,而課外就是要讓學生進入廣闊的閱讀天地,通過豐富的閱讀量來彌補相對較少的生活經(jīng)驗,通過閱讀來習得寫作的技法,通過閱讀來感悟寫作的情懷。對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專門設置一節(jié)自習課為學生閱讀課,讓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還整天開放學校閱覽室,讓學生利用早中晚的空閑時間讀書看報。當然除了在時間上有所保障以外,還采取圖書推介會、主題閱讀、師生共讀、讀書筆記展示等等活動來推動閱讀,目的就是要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圖書,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增加閱讀量。
2.2注重觀察在寫作中的關鍵作用
如果說閱讀是學生獲取間接經(jīng)驗的途徑,那么觀察就是學生獲取真實體驗的通道。學會觀察、善于觀察是跳出作文套路,寫出有生活體驗、真情實感作文的關鍵。在部編版七年級上冊作文教學中我們布置以《家鄉(xiāng)的秋天》為題作文,雖然在課堂上我們通過幻燈片、范文、名家名文來啟發(fā)學生,但寫出來的作文讓人大跌眼鏡,沒有一篇作文在寫家鄉(xiāng)的秋天,都在寫別人家的秋天,首段竟有80%以上的學生將秋天比作“秋姑娘”。對此,我們走出教室、學校,讓學生走進田野,按照秋天的山(由遠及近)、秋天的天空(由高到低)、秋天的田野(由近及遠)、秋天的樹(由低到高)、秋天的雨等五個片段來觀察,要求學生在觀察過程中變換角度方位,力求多角度全方位的進行觀察,并將觀察所得及時記錄。觀察結束后學生即將觀察記錄進行整理,潤色成文,無論是作文的質量還是情感滲透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以此為契機,在作文教學中我們能提供觀察條件的盡量讓學生親身去觀察感受,獲取最直接的素材。
2.3注重作文評價修改在寫作中的支撐作用
破解作文套路不僅要有閱讀的間接經(jīng)驗和觀察的直接感受,還要有作文評價的堅持不懈,作文評價可以在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作文套路,督促學生及時有效的做出修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好作文也需要不斷的評價修改。在教學中我們將這種評價修改按這樣的步驟實施:學生自評——自我修改——同桌互評——互相修改——小組共評——自我再改——教師總評——學生三改——教師終評。對于學生自評、同桌互評、小組共評要求不僅要發(fā)現(xiàn)優(yōu)點,還要詳細寫出不足之處以供學生修改,這樣的環(huán)節(jié)下來能在最大程度上發(fā)現(xiàn)作文套路,改正作文套路。
(作者單位:永靖縣教育局督導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