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踐操作層面上講,賄賂型腐敗犯罪的隱蔽性較強,查處受賄案件需要取得行賄人的配合。依據相關規(guī)定,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代行賄行為,對偵破重大案件起關鍵作用,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現(xiàn)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甚至免除處罰。
受賄和行賄誰更可惡,該如何判處?近日,吉林大學行政學院教授王立峰、成都市武侯區(qū)紀委監(jiān)委第四紀檢監(jiān)察室副主任夏衛(wèi)、知名媒體人褚朝新圍繞受賄與行賄查處問題進行探討。
一種特殊的共同犯罪
從以往查處的貪腐案例來看,對受賄行為的查處相對較多,但是對行賄人的追究偏少,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現(xiàn)象?
夏衛(wèi)表示,從法律規(guī)定層面上講,行賄罪的構成要件比較嚴格——要具備謀取不正當利益這一條件,有時界定起來比較復雜。比如有些包工頭在建設過程中,想讓相關企業(yè)或者發(fā)包單位按時付款,給相關領導送錢。這算不算謀取不正當利益,是有爭議的。
其次,如何區(qū)分個人行賄和單位行賄有困難。例如一些私人企業(yè)行賄,是代表公司還是個人?而個人行賄罪和單位行賄罪的入罪標準不一樣,個人行賄罪的數額是3萬元以上,單位行賄罪的數額是20萬元以上。
從實踐操作層面上講,賄賂型腐敗犯罪的隱蔽性較強,查處受賄案件需要取得行賄人的配合。依據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和刑法相關規(guī)定,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代行賄行為的,對偵破重大案件起關鍵作用的,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現(xiàn)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甚至免除處罰。
王立峰認為,在刑法學中,行賄罪與受賄罪作為必要共同犯罪的典型代表,理論上稱為對向犯,也叫對合犯。1997年刑法施行以來,我國查處受賄類犯罪多,行賄人受到追訴的較少,主要是因為受賄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遠遠大于行賄行為,因此立法規(guī)制的重點在于受賄行為。
在賄賂案件中,行賄人和受賄人都是現(xiàn)金或實物交易,沒有其他物證、人證。這種情況下,行賄人的口供就非常重要,行賄人如實交代,就會依法減輕或免除處罰。監(jiān)察體制改革之后,辦案手段有進步,技術有更新,但賄賂案件辦理中依賴口供的這種情況沒有根本改變。
官員行賄與商人行賄有何不同
從以往案例看,單獨以行賄罪被判刑的大部分是商人,官員往往是受賄罪行賄罪一起判罰,很少單純因行賄罪被判刑,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
王立峰表示,官員行賄和商人行賄適用情況存在差異。很多案例中,官員行賄行為和受賄行為是結合在一起的,官員職務腐敗犯罪中,行賄行為往往體現(xiàn)在其證言之中,多數會交代出其他人的受賄事實,有些適用自首和立功得以減輕或免除處罰,還有的適用數罪并罰,不可能單獨適用行賄罪。而商人行賄罪多數是官員主動交代其受賄事實后,行賄的商人沒有自首或立功情況下,因行賄數額巨大,從中獲得非法利益巨大,可能會被判行賄罪。
另外,因為賄賂犯罪主要發(fā)生在經濟領域,所以從數量上看,被判行賄罪的商人比較多。而在行政領域內,官員行賄主要為了買官,謀求職務上的升遷,這類案件在數量上不如經濟領域案件多。此外,商人被判行賄罪,往往還因為他有其他產生重大惡劣影響的行為。比如一些商人行賄了很多干部,已經是行賄的“老油條”,嚴重污染了當地政治生態(tài)。近幾年掃黑除惡過程中,“打傘破網”是重點,“保護傘”牽出涉黑涉惡的地方企業(yè),這部分行賄人也是打擊重點。
一些官員行賄后,不僅沒有被追究責任,其仕途依然不受影響,甚至有的還在升遷,如何看待這種現(xiàn)象?褚朝新說:“辦案過程中,行賄人若有重大立功表現(xiàn),比如他提供了一個辦案人員不掌握的重大犯罪線索并被查證了。這種情況下,行賄者有可能不被追究。對于行賄后還被提拔的官員,可能是他的行賄行為在被提拔期間沒有暴露?!?/p>
官員行賄一般是出于職務升遷需求,這是典型的謀取不正當利益,如果數額達到標準,要追究刑事責任。如果有立功表現(xiàn),可減輕或者免除刑事處罰,但通過行賄獲得的不正當利益應該被剝奪。
另外,在行賄案中,也有一部分人只是跟風。對于跟風行賄的人來說,如果沒有謀取不正當利益,也沒有超出一定數額,可以考慮不用追究刑事責任,但要進行批評教育。
設立黑名單,加大行賄成本
其實,對行賄行為的查處,這些年來在法律法規(guī)上更嚴格了。1997年刑法關于行賄罪最初的規(guī)定是“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的,是行賄罪”?!靶匈V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代行賄行為的,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p>
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對行賄罪增設了罰金刑,同時對行賄人減輕處罰或免除處罰作了從嚴規(guī)定,即“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代行賄行為的,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對偵破重大案件起關鍵作用的,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現(xiàn)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另外,行賄罪的犯罪數額由原來的人民幣1萬元修改為3萬元,而數額在1至3萬之間的,只有具備向3人以上行賄的、將違法所得用于行賄的等六種情形之一的,才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
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對堅持行賄受賄一起查作出部署,明確要求“對巨額行賄、多次行賄嚴肅處置”。所以,對于大額行賄、性質惡劣的、嚴重破壞當地營商環(huán)境、嚴重影響當地政治生態(tài)的必須堅決打擊。
同時,在加大行賄犯罪的成本方面,褚朝新表示,對于坐實行賄罪名的企業(yè)和商人,可以添加到行賄人黑名單上。但對于最終免予處罰的企業(yè)和商人,即便不對外公開,相關部門也可以設立一個行賄行為高發(fā)名單,把他們列入重點監(jiān)督對象。但凡以后有他們參與的項目,都要對其進行重點監(jiān)督,這樣也會形成威懾。
王立峰則稱,可以構建公開、公正、透明的營商環(huán)境,消除腐敗滋生的空間。針對一些容易出現(xiàn)權力尋租的領域要重點監(jiān)控、精準打擊。如金融、扶貧、醫(yī)療衛(wèi)生、食品藥品安全、環(huán)境保護、民生工程等領域,更要重點盯防和懲治錢權交易、行賄受賄的利益輸送現(xiàn)象。也可以通過刑罰的威懾功能重點懲處典型的職務犯罪。從制度層面實現(xiàn)“有貪必懲”的示范效應,堵住“圍獵”的制度漏洞,從思想上根除封建腐朽文化的余毒,杜絕“潛規(guī)則”“小圈子”“人情風”等不良社會風氣的侵蝕。
(《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