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鴻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人們閱讀方式的變化,再加上新媒體與傳統(tǒng)報紙刊物的競爭,想要在當前多元化競爭的行業(yè)當中得以生存和發(fā)展,就給當代的副刊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副刊編輯要具備多種能力,除了基本的文字組織功底之外,還包括資料的分析和鑒別,要具備較強的職業(yè)精神和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副刊編輯;職業(yè)素養(yǎng);人文精神
中圖分類號:G2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4-0-02
副刊主要面對方向不是新聞,而是由新聞衍生出來的內容,是對新聞的一種看法,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可以對當代的年輕人價值觀起到引導作用。從副刊的特征可以看出,其主要內容并不全是新聞類型,可以是詩歌、散文,也可以是就某個新聞熱點發(fā)表的討論,這就決定了副刊編輯必須要具備全面能力。因此,這個時代可以說是新聞行業(yè)的最好時代,也可以說是最壞時代,好壞就取決于副刊編輯的職業(yè)精神和人文素養(yǎng)。
一、一專多能,天衣無縫
副刊是報刊的一種分支,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是對當時時政的點評,既結合了新聞信息,又不局限于新聞報道。由于副刊的內容面十分廣泛,這就需要副刊編輯具備淵博的知識,對很多行業(yè)都要有所了解,還要具備扎實的文字功底。副刊編輯一方面能夠從繁瑣的資料當中吸收到有價值的核心資料,可以去粗取精;另一方面也要具備相關的文學知識,可以利用文筆描寫出有深刻內涵的文章。
以前人們對副刊編輯或者新聞編輯都有不正確的認知,有一部分人認為編輯就是簡單的校對、搜集和整理資料;也有一部分人認為編輯必須是某個領域的專家,要有資深的造詣,其實這兩種思維都是不正確的。首先,副刊編輯要具備較強的文字能力,這是撰寫文章的基本功,優(yōu)秀的副刊編輯也是優(yōu)秀的作家,民國時期較為出名的副刊大師孫伏園不僅精通編輯,也是較為出名的作家散文家。著名的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就曾經是《新晚報》的副刊編輯,其武俠小說造詣可謂是登峰造極。其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新事物、新知識層出不窮,作為副刊編輯必須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態(tài),要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副刊編輯雖然做不到樣樣精通,但是可以及時與需要撰寫內容的行業(yè)人士溝通,彌補自身的不足。
最后,副刊編輯要與時俱進,新媒體的發(fā)展已經是大勢所趨,沒有人規(guī)定報紙新聞必須要是紙質版。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都會在工作之余瀏覽新聞,移動新聞顯然更受歡迎,因此副刊編輯要轉變思路,學習新媒體知識??梢岳眯旅襟w來編輯搜集資料,通過網絡進行傳播,讓副刊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提升副刊的價值。
二、精工匠心,點石成金
副刊編輯要時刻關注社會熱點,關注基層民生。通過這種方式尋找符合大眾口味的話題,開設新的欄目。要想在眾多副刊當中脫穎而出就需要副刊編輯進行精心策劃,能夠了解讀者心理,既能夠客觀地描述新聞又能夠吸引讀者,這是不矛盾的。
副刊編輯要對材料進行了解,懂得取舍,通過自身的語言組織能力,對副刊內容產生點石成金的效果。2017年4月,《滁州日報》副刊編輯看到了一個稿件,大致描述的是一個貧困女孩被迫輟學打工,然后得到好心人幫助又回到學校的案例,這篇文章不是新聞而是散文,但是事例是真實的不是虛構的。副刊編輯在文章當中讀出了新聞的價值,因而尋找到了文章的主人公,對其進行了再一次的深入采訪,挖掘了新聞價值,對這些素材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突出了勵志的特征,然后以副刊的形式進行發(fā)表,獲得了很多好評,成了優(yōu)秀的副刊作品。
編輯就是新聞出版行業(yè)的“檢察官”,無論是收到的稿件還是采訪的稿件,編輯都要對其進行認真審查,審查的范圍既包括內容方面的價值觀引導,也包括一些基礎常識性錯誤,如標點、錯別字等,這就需要編輯具備慧眼匠心,要盡職盡責,讓稿件變成優(yōu)秀的出版作品。
三、火眼金睛,明察秋毫
當代部分副刊編輯在認知上發(fā)生了錯誤,覺得人們關注的大多是娛樂明星,對副刊關注度不足,因而工作積極性不高。還有部分副刊編輯沒有認識到當前讀者的知識水平,如果文章的深度不夠就不能引起讀者共鳴,甚至會讓讀者懷疑副刊編輯的水平。因此副刊編輯首先要具備新聞發(fā)現力,學會發(fā)現選題,時時對社會、世界保持新鮮感,對新聞事件具有敏感性,長于策劃,及時發(fā)現別人發(fā)現不了的選題,或對近期發(fā)生將要發(fā)生的新聞事件抱有預見性,能尋找到新鮮有趣的“話題性”新聞。
例如,在大學畢業(yè)季即將來臨的時候,《滁州日報·西澗周刊》的副刊編輯,就曾經以此為話題,進行了深入的采訪和研究,然后確立了《畢業(yè)生的行李箱》這一題目。畢業(yè)之后大學生會離開校園,無論是考研、就業(yè)還是回家都是拉著行李箱,大學校園拉行李箱的聲音不絕于耳,一幅動態(tài)的畫面凸顯在了眼前。平凡人到處都是,大學生也很多,學生在閱讀文章的時候都會進行聯想,也會引起人們對大學生畢業(yè)之后的去向進行討論,進而產生更多的思維碰撞。
副刊編輯與記者不同,不能夠第一時間出現在新聞現場,也不能像約稿作者一般對稿件有深刻的認知,這就限制了副刊編輯對稿件的整理。在這種情況下副刊編輯就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不僅要關注當前的時政熱點,更要關注基層民生,畢竟油鹽醬醋才是生活的常態(tài)。例如,一名開肉鋪的普通人卻接連收到國家圖書館頒發(fā)的“捐贈證書”,這是什么原因呢?難道真的是高手在民間?基于這一疑問副刊編輯尋找到了這名工人,然后對其進行了簡單的采訪,了解到了這名工人在肉鋪工作期間進行讀書創(chuàng)作,然后向國家圖書館進行捐贈的行為。鮮花就是盛開在普通的地方,只要認真觀察就能夠發(fā)現美好,這種事件十分普通,好像發(fā)生在了所有人的身上。
四、甘做人梯,樂當裁縫
副刊編輯要有強烈的政治敏銳性和較強的民族文化素養(yǎng),才能在實際工作中慧眼識文、披沙揀金,去糟粕而存精華。要理性而又充滿熱情地關注本地區(qū)各個民族的文化傳習、發(fā)展動態(tài)。做好副刊工作不僅需要風物長宜放眼量的耐性,更需要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定力與恒心。在實際編輯工作中,迪慶日報副刊編輯為作者選題、做校對,小到一個地名、人名、歷史年代的商榷更正,大到一篇文章的布局架構,編輯與作者共同探討完善。有些具有文化、史料價值的作品,受作者文化水平等因素的限制,雖然題材重大但行文達不到發(fā)表要求,經編輯反復修改、潤色,到正式刊出時除了人物、年代、事實梗概等基本要素是原稿作者提供的外,文章全由編輯再次加工完成,但只署作者的名字。也正是這種甘為他人做嫁衣的精神感召,迪慶日報的副刊發(fā)展到現在涵蓋各個行業(yè)、各個世居民族的作者群,其中不乏獲得全國、全省文藝獎的作者,作者群的壯大與發(fā)展又反哺推動了迪慶日報副刊的發(fā)展,比如在云南省文藝界關注度較高的“迪慶詩歌”現象、“香格里拉攝影群”作者群體無一不是從迪慶日報副刊起步,開始文學啟蒙的。
五、結語
總之,在多變的時代副刊編輯必須要不斷地進行學習,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副刊的特性要求副刊編輯必須要一專多能,文字功底要過關,還要具備其他行業(yè)的知識,與其他領域的人才進行交流;副刊編輯不能只是對材料進行堆積,隨意地進行拼湊,而是要進行分析,懂得取舍,通過自己的“繡花功夫”做出好文章、好版面。
參考文獻:
[1]張瑜.論當代副刊編輯的職業(yè)精神和人文素養(yǎng)[J].傳媒論壇,2019,2(11).
[2]王陵萍.以辯證思維做好新時代地方黨報文藝副刊[J].城市黨報研究,2018(7).
[3]朱燕萍.擔當文化使命 ?打造精神家園——以孫犁報紙文藝副刊編輯思想為視角[J].編輯學刊,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