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裕民富國而非富國裕民

        2020-09-21 08:48:24趙偉
        治理研究 2020年4期
        關鍵詞:斯密分工資本

        趙偉

        摘要:《國富論》思想具有跨時代的穿透力,讀來具有啟智與啟示的雙重效果,是專業(yè)經(jīng)濟學人和勤于思考的非專業(yè)人員的必讀物。閱讀該書可以開篇所提的六個問題為基本線索,將這些問題作為相對獨立的論題,而后綜合起來去思考。六個論題分別為分工論、分配論、資本論、經(jīng)濟政策論、經(jīng)濟學說論和財政論。每個論題自成體系,合起來構成一個龐大的理論體系。后世衍生的眾多經(jīng)濟學分支,皆可從這個體系中找到理論源頭。研究政治經(jīng)濟學的目的在于裕民富國,唯有裕民方能富國,這個順序不能顛倒?!秶徽摗返膯⒅桥c啟示意義兼具,啟智是就其對我們的學術情懷和思考問題的邏輯訓練而言的,啟示則是對我們審視現(xiàn)實,提出裕民富國的政策設計而言的。

        關鍵詞:斯密;《國富論》;分工論;分配論;資本論;經(jīng)濟政策論;經(jīng)濟學說論;財政論

        中圖分類號:F091.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9092(2020)04-0110-009

        一、問題的提出

        《國富論》①是經(jīng)濟學的奠基之作,其影響遠超經(jīng)濟學劃定的學科領域。熊彼特的評價很得當:“《國富論》不僅是最為成功的經(jīng)濟學著作,而且也是或許除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之外迄今出版的最為成功的科學著作。”②無論是專業(yè)經(jīng)濟學研究者亦或是勤于思考的政策智庫人士,過段時間翻翻,都會獲得新的啟示,對我們生活其間的經(jīng)濟世界有個新的認識。實際上,既便非專業(yè)的學人去讀,也會對他認識經(jīng)濟世界,審視現(xiàn)實經(jīng)濟問題乃至寬泛的社會經(jīng)濟問題,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思想具有跨越時間長河的穿透力,讀來啟智啟示,這恰是學界公認的經(jīng)典作品的魅力所在!

        如何去讀?個人體驗,可以幾種方法結合起來去讀。英語世界關于讀書有四種節(jié)奏上的分法,分別為略讀(Skimming)、尋讀(Scanning)、細讀(Perusing)和挑剔性閱讀(Critical Reading)。筆者偏好中間兩種方法的結合,即尋讀與細讀的結合。尋讀實則是一種問題導向式閱讀,先找到作者所提出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在書中尋覓答案與論據(jù),進而追蹤論據(jù)與論題、論據(jù)與推斷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當然閱讀的同時,還須不停地思考,間或夾雜著些許挑剔,看看哪里有不合情理的說法,或者與我們所觀察到的現(xiàn)實相悖的地方。重要的論點與論據(jù),則須反復審視,邊讀邊琢磨。讀書,即便公認的經(jīng)典名著,也得有一種俯視的意境。舍此,無從發(fā)現(xiàn)問題,無以增進學識?;诙嗄曜x書學習的經(jīng)驗,我以為,再高深的理論,再完美的推論,也是基于特定情境的。離開作者設定的特定情境,其所提理論就難以成立。經(jīng)濟學尤其如此。幾乎所有的經(jīng)濟學理論,都基于某些假定。沒有假定就沒有科學的經(jīng)濟學,尤其是現(xiàn)如今大行其道的那些模型化的理論,以及由模型引出的實證命題。

        具體到《國富論》,我以為可按照斯密本人開篇給出的論題,將那些論題作為基本線索,沿著這些線索去讀?!秶徽摗饭卜治迤?,斯密在開篇“序言與全書設計”中列了六個問題。其中第一篇圍繞兩個問題,其余各篇則圍繞一個問題展開。這些問題,可簡略地冠以六論:一曰“分工論”;二曰“分配論”;三曰“資本論”;四曰“政府經(jīng)濟政策論”;五曰“經(jīng)濟學說論”;六曰“政府財政收支論”。六個論題彼此關聯(lián),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后世經(jīng)濟學的多個分支,多半都可從斯密體系中找到源頭。實際上,后世經(jīng)濟學家們提出的理論與實證命題,多數(shù)尚未突破斯密當初的洞見。

        二、分工論與分配論

        先從第一篇的“兩論”談起,即分工論與分配論。其中分工論既是斯密經(jīng)濟學大廈的基座,也是貫穿于全書的一根主線,理解了斯密的分工理論,也就理解了斯密經(jīng)濟學。

        分工論是從對勞動生產力(Productive Powers of Labor 注意這里英文是“Production Powers of Labor ”,而非后來經(jīng)濟學家們普遍使用的“Productivity”。 )增進原因的探討引出的。單是問題的提出就引人入勝。斯密以“未開化民族”和“文明繁榮民族”之間巨大的生活水平的反差為例而引出問題:

        “在未開化的漁獵民族間,一切能夠勞作的人都或多或少從事有用勞動,……然而他們是那么貧困……?!薄胺粗?,在文明繁榮的民族間,雖有許多人全然不從事勞動,但他們所消費的勞動生產物,往往比大多數(shù)勞動者所消費的要多過十倍乃至百倍。但由于社會全部勞動生產物非常之多,往往一切人都有充足的供給……”。(上卷第1-2頁)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亞南譯,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上卷第1-2頁。本文同時參考了英文原版書,即Edwin Cannan編輯注釋本(1904),該版是據(jù)斯密修訂的第五版(1789年)編輯的,網(wǎng)上有免費讀本:http://www.econlib.org/library/Smith/smWNCover.html 。為簡便起見,后文只在文中標注引文的中譯本頁碼。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查看英文原文。 造成這種巨大差異的是勞動生產力的巨大差異。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了國與國之間勞動生產力的巨大差異?換句話說,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是什么?斯密的答案直截了當:分工?!皠趧由a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xiàn)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上卷第 5頁) ?由此引入正題,即分工論。

        接下去就是關于這個判斷的論證。先引入小制造業(yè)例子,即扣針制造,借以證明分工能夠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力。斯密論證說,由于分工,10名工人每日可制4.8萬枚扣針。如若不是分工,每人每日造一只扣針都很困難!

        分工理論構成斯密經(jīng)濟學理論的基石。以分工為原點,斯密從四個方面做了拓展分析與因果推論:

        第一個方面是分工增進勞動生產力的原因。核心問題是,何以分工能夠增加勞動生產力?斯密給出的原因有三:分工能促進勞動者技巧的提升,即熟能生巧,這容易理解;分工有利于節(jié)省勞動者轉換工作場地的時間,即不動地方而可以連續(xù)操作;分工形成的專業(yè)化能夠導致專門機械的發(fā)明,實際上許多專門機械的發(fā)明,就是長期從事那項工作者為節(jié)省體力所為。

        第二個方面是分工與一國整體的國民財富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斯密認為,分工是一國民眾脫貧致富的根本原因:“在一個政治修明的社會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層人民的那種普遍富裕情況的,是各行各業(yè)的產量由于分工而大增?!保ㄉ暇淼?1頁)

        第三個方面是分工自身產生的原因。斯密以無可辯駁的例證證明,分工產生的原因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那種交換的天性,或曰交換的偏好。關于交換與分工,斯密強調了三點:其一,這種交換的天性是人類所特有的,在別的動物種群中是看不到的?!拔覀儚奈匆娺^甲乙兩犬公平審慎地交換骨頭。也從未見過一種動物,以姿勢或自己的呼聲,向其他動物示意說:這為我有,那為你有,我愿意以此易彼!”;其二,交換基于人的自利心?!安徽撌钦l,如果他要與旁人做買賣,他首先就要這樣提議:請給我以我所要的東西,你也可以獲得你所要的?!薄拔覀兠刻焖璧氖称泛惋嬃?,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師或面包師的恩賜,而是出于他們自利的打算?!?其三,交換的偏好,進而分工,導致了各種職業(yè)家之間才能的巨大差異。這種差異是后天形成的,而非先天賦予?!熬吞熨x資質來說,哲學家與街頭挑夫的差異,比猛犬與獵狗的差異,比獵狗與長耳狗的差異,比長耳狗與牧畜家犬的差異,少得多?!保ㄉ暇淼?3頁)

        第四個方面是決定分工程度的因素。斯密認為,分工程度取決于產品市場范圍。換言之,分工程度與產品市場廣狹直接關聯(lián)。產品的市場越是廣而大,分工程度就越是高而細。反之,“市場過小,那就不能鼓勵人們終生專務一業(yè)?!保ㄉ暇淼?6頁)恰恰由于這個原因,那些沿江面海,有著天然良港和水上交通便捷的地區(qū),容易形成大的市場。其市場范圍大,因而分工就細,勞動生產力就高,經(jīng)濟就繁榮。

        進一步地,斯密還認為,分工是文明社會與野蠻社會,或他所說的“未開化民族”的重要分野。分工也潛伏了近代工業(yè)與農業(yè)在發(fā)展上的差距因子:農業(yè)之所以不及工業(yè)進步快,很大的原因是其分工無法像工業(yè)那樣細化。

        約瑟夫·熊彼特認為:“在斯密那里,分工是作為一種完全非人格的力量而出現(xiàn)和發(fā)展起來的,而由于分工是經(jīng)濟進步的巨大原動力,所以經(jīng)濟進步就被非人格化了?!奔s瑟夫·熊彼特:《經(jīng)濟分析史》,朱泱等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一卷第285頁。

        接下去,從分工引出商品交換論及貨幣。有了貨幣,商品的真實價格和名義價格分離。因而斯密花了大量篇幅論述這兩種價格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把商品的真實價格等同于其勞動價格,即生產中耗費的勞動,而將名義價格等同于商品交換的貨幣價格。進而引出他的勞動價值論:“只有勞動才是價值的普遍尺度和正確尺度……。只有用勞動作標準,才能在一切時代和一切地方比較各種商品的價值。”(上卷第32頁)

        第二論是分配論。問題是:產出按照什么順序分配給各個階層?此系《國富論》第一篇后面幾章所探討的問題。實際上在這個問題之前,也就是在分工論之后,斯密還探討了貨幣及其起源問題。但無論就斯密自己的引言抑或全書內容編排來看,這個問題在斯密理論體系中屬于一個枝節(jié)問題,因此可以略去。

        關于產出分配順序,斯密的答案直截了當:無論在什么社會,商品價格歸根到底都分解成三個部分:工資、利潤和地租。斯密描述的歷史發(fā)展順序是這樣的:在沒有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制度化之前,勞動的全部生產物歸勞動者自己享用。有了資本積累,勞動生產物的一部分便須作為利潤交于雇主。進而,一旦土地私有,便會形成一個不勞而獲的食利者階層即地主,勞動生產物須分出第三部分,即地租。

        值得指出的是,在斯密那里,資本所有人和企業(yè)家是同一個概念,并認為利潤是對雇主“墊付原材料和工資的那部分資本的”報酬。(上卷第43頁)斯密認為,利潤和工資截然不同。利潤和勞動強度無關,完全受所投資本價值的支配。

        斯密一再強調,上述三種收入各自的真實價值,都取決于各自所能購買或支配的勞動量。三種收入的行為主體,都仰仗自己所支配的資源或要素獲得收入:勞動者仰仗勞動,資本所有者仰仗資本,土地所有者仰仗土地。一言以蔽之,勞動者仰仗的是自身的力氣、才能或曰勞動技能,別的兩個階層所仰仗的,則是他們所掌握的身外之物,即能夠給其所有者帶來收入的資財(Stock)。

        上述三種收入主體中,勞動者處在最為弱勢的地位,他們的收入由維持他們自身和家庭基本生活的成本決定。別的兩個主體的收入上升,就會增加對勞動的需求,因而會促使工資上漲。由此進一步地,從一國勞動者工資水平的動態(tài),就可以判斷該國經(jīng)濟狀態(tài)。一國經(jīng)濟究竟處在繁榮、停滯抑或衰退狀態(tài),皆可從工資的動態(tài)變化上看到。因為“使勞動工資提高的,不是龐大的現(xiàn)有國民財富,而是不斷增加的國民財富”(上卷第63頁);“……勞動報酬優(yōu)厚,是國民財富增進的必然結果,同時又是國民財富增進的自然癥候。反之,貧窮勞動者生活維持費不足,是社會停滯的癥候,而勞動者處于饑餓狀態(tài),乃是社會急速退步的癥候。”(上卷第67頁)

        如此,由分工論始而落于勞動者的收入,將工資高低作為一國經(jīng)濟盛衰的重要法眼,裕民的邏輯與意識清晰可見!

        三、資本及其配置論

        此系《國富論》的第三個論題,可以簡略地稱作資本論。論及資本,引出的問題必然是其部門或行業(yè)配置,因此,這個論題分兩塊:一塊聚焦于資本的性質及其形成和積累方式;一塊聚焦于資本的部門配置及其差異,進而生產力效應差異。這塊以資本與勞動的比率為線索切入。

        關于資本的性質,斯密用了一個術語,即資財(Stock),由資財引出資本。他將一國或一人所擁有的所有物質財富統(tǒng)稱為“資財”,而將資財一分為二:一部分供當前消費,其特性是不提供收入或利潤;另一部分能夠帶來利潤。后者即資本(Capital)。這樣,他所界定的資本,實際上就是能夠給其所有者帶來收入或者利潤的那部分資財(Stock)。

        接下去又將資本一分為二,即流動資本和固定資本。流動資本的特性是靠流通,“用來生產、制造或購買物品,然后賣出去以取得利潤”(上卷第255頁)。就是說,資本只有不斷地流通,轉換形態(tài)才能為其所有者帶來收入。固定資本的特性是,即便不經(jīng)過頻繁的流通亦可為其所有者帶來收入或利潤。因為可以“用來改良土地、購買有用的機器和工具,或者用來配置無需易主或無須進一步流通即可提供利潤的東西”(上卷第256頁)。固定資本只有不斷地靠流動資本來補充,才能得以維持和擴張。

        關于資本積累方式及其原因,是通過對勞動的二分論范式引入的。斯密按照是否能直接增加資財(Stock)的價值把勞動分為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兩類:“有一種勞動,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價值;另一種勞動,卻不能夠。前者因可生產價值,可稱為生產性勞動,后者可稱為非生產性勞動” (上卷第304頁)。前者最典型的例子是制造業(yè)工人的勞動,后者的典型例子是家仆的勞動。斯密認為,把其資財一部分作為資本進行投資的人,只雇傭生產性勞動者(參見上卷第306頁)。顯而易見,斯密忽略了服務也能創(chuàng)造價值的事實,因而忽略了服務尤其是家庭服務的價值,這應該視為斯密甚至整個古典經(jīng)濟學的一大缺陷。但斯密對資本所有者選擇的推斷是準確的。

        斯密對資本積累原因的分析,是從分析利息率引入的。他認為從借貸利息率的高低可以窺見資本利潤的高低。進而切入資本積累的原因分析。斯密認為,人的節(jié)儉天性構成資本積累的基礎動因,節(jié)儉比勤勞更重要。“資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節(jié)儉,而不是勤勞。誠然,未有節(jié)儉之前,須先有勤勞。…… 但若只有勤勞而無節(jié)儉,有所得而無所儲,資本決不會增加”(上卷第310頁)。

        上述推斷的反論是,任何與節(jié)儉背道而馳的行為都會損害資本。奢侈和妄為是損害資本的兩大殺手。奢侈容易理解,何為妄為?斯密說,“產業(yè)上一切不謹慎的、無成功希望的計劃,都屬于妄為(Misconduct)?!?最有害的妄為是政府妄為,這個行為主體的奢侈妄為,將導致一國民窮財困。政府妄為造成的損害比私人妄為要大得多。“地大物博的國家,固然不會因私人奢侈妄為而貧窮,但政府的奢侈妄為,卻有時把它弄得很窮?!保ㄉ暇淼?14頁)。這個判斷,對于反觀中國歷史上的王朝興衰,甚至改革開放前“大躍進”及政治運動等導致的財富破壞,都很有啟示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斯密還論述了合約的強制性、法律制度的健全對于國民財富增長的重要性。這可視為制度經(jīng)濟學的源頭。斯密以中國經(jīng)濟長期停滯為例論述了他的這一觀點:“中國似乎長期處于靜止狀態(tài),其財富也許在許久以前已完全達到該國法律制度所允許有的程度”;“中國的普通利息率,據(jù)說是百分之二十”,主要原因是法律缺失。“一國法律上的缺陷,有時會使其利息率增高到大大超過它的貧富狀況所需要的程度。它的法律如果不強制人們履行契約,那就使一切借款人所處的地位,和法制修明國家中破產者或信用不好者的地位相差不遠。”(上卷第87-88頁)

        斯密之“資本論”具有某種開拓意義,最具開拓意義的貢獻,在于對資本性質與原因的分析。恰是此種分析,激發(fā)了古典經(jīng)濟學對這個論題的關注,關注的一大結果,當是馬克思集大成式的《資本論》的問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大量引用了斯密的《國富論》,參見馬克思:《資本論》,中共中央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一卷下冊第941頁“本卷中引用和提到的著作索引”。。除此而外,對資本的分析引出的兩個推斷,還為后來的制度經(jīng)濟學奠定了基礎:其一是政府不當行為或者他所說的妄為對一國資本形成與積累的破壞效應;其二是合約強制性對一國財富增長的基礎作用。這兩個推斷,實際上系后世制度經(jīng)濟學的理論源頭。

        四、政府經(jīng)濟政策論

        一國實施怎樣的商業(yè)與寬泛意義上的經(jīng)濟政策才有利于裕民富國?進而,這種政策是怎樣形成的?這是《國富論》第三篇探討的問題。關于這個問題,斯密是通過對歐洲各國農業(yè)與工商業(yè)制度、政策差異及其歷史演化分析來尋找答案的。斯密的一個基本判斷是:自羅馬帝國崩潰以來,歐洲各國的經(jīng)濟政策都不太有利于農村和農業(yè),而有利于城市的制造業(yè)和商業(yè)。他的主旨是要說明,是什么樣的情形導致了這樣的經(jīng)濟政策。

        斯密先提出了一個財富增長的所謂“自然程式”:先有農業(yè)剩余和農村的繁榮,而后才有城市和工商業(yè)的發(fā)展。這個程式是與人的天性一致的。他認為,人類出于天性,尤其是資本所有者出于其資本安全的考慮,會按照先農業(yè)后工業(yè),最后商業(yè)與貿易的順序去進行投資,并認為這是進步社會的必然選擇?!鞍凑帐挛锏淖匀悔厔?,進步社會的資本,首先是大部分投在農業(yè)上,其次投在工業(yè)上,最后投在國外貿易上。”(上卷第350頁)

        然而斯密對羅馬帝國崩潰以來上千年歐洲經(jīng)濟史的考察卻發(fā)現(xiàn),歐洲各國走過的路子,尤其是那些發(fā)展領先的國家和地區(qū)所走過的路子,幾乎全部都是與上述“自然趨勢”相悖乃至相反的。歐洲各國的制度和政策都傾向于鼓勵都市和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因而不同程度地阻礙著農業(yè)與農村的進步。這最終促成了都市的繁榮與鄉(xiāng)村的停滯、破敗。

        斯密認為,歷史演化的這樣一種程式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制度變革的城鄉(xiāng)難易差別:城市的制度變革比農村容易。他的分析揭示,歐洲歷史上城市相對于農村率先形成了三個優(yōu)勢:好的制度或他所說的秩序、好的政府,以及個人自由。“秩序、好政府以及個人自由與安全,……在各都市建立了。但與此同時,鄉(xiāng)村耕作者,依然受著貴族的迫害。”(上卷第367頁)

        相對于城市,農業(yè)與農村長期受制于惡劣制度的束縛。斯密特別分析了三種制度性安排及其財富增長的效應:第一種是長子繼承權,認為這種制度嚴重阻礙了農地改良;第二種是租地合約期限,認為租地期限越長越有利于改良土地,因而農業(yè)生產力增長。英國首創(chuàng)保持最長租期的法律。早在1449年,這種法律就由詹姆士二世移植到蘇格蘭;第三種是稅負。認為什一稅和針對佃農的貢稅阻礙了土地改良。在這之外,是針對農產品的壞的貿易政策。中世紀歐洲禁止谷物輸出和限制谷物國內交易的各種政策,不利于改良土地。和城市相比,鄉(xiāng)村佃農居住分散,缺乏反抗精神,難以形成有組織的反抗。因而使那種惡的制度得以長期延續(xù)下來。

        因此,在斯密看來,城市的制度改良多半是政府和市民聯(lián)手向領主抗爭的結果,是反抗的結果。由于這種反抗,歐洲市民取得自由與獨立的時間早于鄉(xiāng)村耕作者。這點在法國尤其明顯。斯密援引法蘭西城市市長議會制度的起源為例,腓力普一世父子為對抗領主,與國內各主教議定:在各大城市設市長和市議會;城市居民組織民軍,聽從市長調遣。“法蘭西市長制度和市議會制度,就是這時創(chuàng)立的,德意志大部分自由市也是在式微的蘇阿比亞王統(tǒng)治下,才得到這種特權。”(上卷第365頁) 而英格蘭則是所有這些制度改良與進步的典范,因而是最大受益者,“自伊麗莎白即位以來,英國立法都特別注意工商業(yè)的利益;……英格蘭的法律,不僅由保護商業(yè)而間接鼓勵農業(yè),且有若干對農業(yè)直接加以獎勵?!薄捌褚讯俣嗄炅?。這樣悠長的期間,是人類繁榮階段通常所能持續(xù)的最久期間”(上卷第381頁)。

        但城市的工商業(yè)繁榮,反過來會促進農業(yè)發(fā)展與鄉(xiāng)村的繁榮。在斯密看來,好的政府不僅奉行鼓勵工商業(yè)和對外貿易的政策,而且還在刻意鼓勵工商業(yè)資本投資于開發(fā)土地、改良耕作事業(yè)。這關乎到一國能否長久地留住已經(jīng)形成的資本?!盁o論哪一個國家,通過工商業(yè)而獲得的資本,除非其某一部分已在土地耕作與改良事業(yè)上得到保障和實現(xiàn),總是極不確定的財產”“在資本尚未灑在地面上,成為建筑物,成為土地永久改良物之前,那資本決不能說屬于某一國?!保ㄏ戮淼?83頁)因為除非附著在土地上,資本會隨著工商業(yè)投資者的遷移而移往別處。這樣不難看出,斯密基于對歐洲數(shù)百年國別經(jīng)濟政策的歷史考察認為,裕民富國的經(jīng)濟政策形成的前提與基礎條件,是制度變遷,或者他所說的制度改良的結果。城市與工商業(yè)的制度變遷比之農村和農業(yè)來要容易得多。城市的變革與繁榮,反過來會促成農村和農業(yè)的變革與繁榮。斯密揭示的這個歷史順序,在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后發(fā)型國家反復重現(xiàn)。

        五、經(jīng)濟學說及其政策意義論

        這是《國富論》探討的第五個論題,也是第四篇的主題。第四篇的標題是“論政治經(jīng)濟學體系”。斯密自定的目標有二:其一是闡述各種不同經(jīng)濟學說的要義;其二是“說明它們在各時代和各國所產生的重要影響”(下卷第3頁)。

        斯密開宗明義地提出政治經(jīng)濟學的兩大目標:一個是“給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計,或者更確切地說,使人們能夠給自己提供這樣的收入或生計”;另一個是“給國家或社會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務得以進行”(下卷第3頁)。兩個目標的合一,就是所謂裕民與富國。

        這個論題又把分析拉回歷史。斯密逐一考察了15世紀到18世紀中葉三個半世紀歐洲各國流行的經(jīng)濟思想與經(jīng)濟政策,對這些思想與政策效果做了系統(tǒng)的清理與評判。其中關于經(jīng)濟思想,主要聚焦于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兩大流派,關于經(jīng)濟政策,則主要聚焦于重商主義的系列政策。

        我們知道,所謂重商主義,并非一種系統(tǒng)的理論,而是一種經(jīng)濟思想與商業(yè)政策實踐的混合,其重心在政策實踐一邊。因此,圍繞重商主義,斯密系統(tǒng)地梳理了各種政策及其實踐的效應,包括出口退稅、出口獎勵、通商條例和海外殖民活動。斯密對重商主義持完全否定的態(tài)度。他認為,重商主義的最大錯誤,在于顛倒了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斑@種主義似乎不把消費看作一切工商業(yè)的終極目的,而把生產看作工商業(yè)的終極目的?!保ㄏ戮淼?28頁)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恰是在批判限制進口的重商主義貿易政策時,斯密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見的手”的論斷。他認為,人的自私自利天性和交換才能所引出的,是一種人人為自己利益奔忙但最終促進了社會利益增進的狀態(tài)。這后面好像有一只無形的手在主使:每個人“所盤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這場合,像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著一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并非他本意要達到的目的?!非笞约旱睦妫顾鼙仍谡嬲鲇诒疽獾那闆r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保ㄏ戮淼?7頁)

        “看不見的手”的著名論斷,是從對政府干預經(jīng)濟活動一系列惡劣效應的反思中悟出的?;趯χ厣讨髁x政策各種弊端的系統(tǒng)考察,斯密提出了一個重要論斷:政府對個人和家庭經(jīng)濟活動的干預有百害而無一利。政府尤其不可干預資本所有者的投資選擇。因為在投資選擇方面,資本所有人最有發(fā)言權,任何局外人,尤其是政治家都是外行。資本所有人的個人投資選擇比政治家要高明得多?!瓣P于可以把資本用在什么種類的國內產業(yè)上面,其生產物能有最大價值這一問題,每個人處在他當?shù)氐牡匚唬@然能判斷得比政治家或立法家好得多。”(下卷第28頁)斯密認為,政治家不應對私人投資指手畫腳,而應全神貫注于法律和秩序?!叭绻渭移髨D指導私人應如何運用他們的資本,那不僅是自尋煩惱地去注意最不需注意的問題,而且是僭取一種不能放心地委托給任何個人,也不能放心地委托于任何委員會或參議院的權力。”(下卷第28-29頁)

        關于重農主義,斯密論述不多但觀點明確:此系謬論,未曾被任何歐洲國家的政府實踐過,因而也未曾產生過危害。“據(jù)我所知,把土地生產物看作各國收入及財富的唯一來源或主要來源的學說,從來未被任何國家所采用;現(xiàn)在它只在法國少數(shù)博學多能的學者的理論中存在著?!保ㄏ戮淼?29頁) 斯密認為,重農主義的謬誤在于片面強調了農業(yè)生產者的貢獻,甚至把農業(yè)作為國民財富的唯一來源,而看不到工商業(yè)者的貢獻。“這種學說的最大謬誤,似乎在于把工匠、制造業(yè)工人和商人看做全無生產或不生產階級。”(下卷第241頁)

        斯密以中國為反證,認為中國重農抑商尤其是限制對外貿易的傳統(tǒng),并未導致民裕國富?!爸袊恼呔吞貏e愛護農業(yè)……國外貿易被局限在狹窄的范圍?!保ㄏ戮淼?46頁)他為中國未能利用潛在的國內市場和對外貿易發(fā)展制造業(yè)而感到惋惜,“中國幅員是那么廣大,居民是那么眾多,氣候各種各樣,因此各地有各種各樣的產物,各省間的水運交通,大部分又是極其便利,所以單單這個廣大國內市場,就能夠支持很大的制造業(yè),并且容許可觀的分工程度?!袢罩袊?,除了模仿其鄰國日本以外,卻幾乎沒有機會模仿其他外國的先例,來改良他們自己?!保ㄏ戮淼?47頁)

        這個論題的一大結果,是斯密的產業(yè)政策論。這是從對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的批判引出的。他對那種強調某個或某些產業(yè)重要性而輕視別的產業(yè)的做法,也就是后世所謂的產業(yè)政策,持明確的否定態(tài)度:“……任何一種學說,如要特別鼓勵特定產業(yè),違反自然趨勢,把社會過多的資本拉入這種產業(yè),或要特別限制特定產業(yè),違反自然趨勢,強迫一部分原來要投在這種產業(yè)上的資本撤出,那實際上都和它要促進的大目標背道而馳。那只能阻礙,而不能促進社會走向富強的發(fā)展。只能減少,而不能增加其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的價值。”(下卷第253頁)

        客觀地來看,斯密產業(yè)政策論對當今政府產業(yè)政策的制定,依然有著強烈的啟示意義。

        六、 政府義務與財政論

        這是《國富論》探討的第六個問題,也是第五篇的主題。第五篇篇幅最大,占了全書的近四分之一。斯密以大量歷史材料闡述了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和公債問題。這些問題的論述,形成了斯密的財政學理論體系。熊彼特認為,斯密提出的這個體系,一度構成“19世紀所有財政學論著的基礎,直到財政學上的社會觀點出現(xiàn)為止?!奔s瑟夫·熊彼特:《經(jīng)濟分析史》,朱泱等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一卷,第283頁。

        財政論是以國家或政府的義務為基礎展開,從支出和收入兩個方面分別論述的。

        先分析支出,從君主或國家所應承擔的義務談起,進而把這種義務與其需要的支出或者費用聯(lián)系在一起,由此構成財政支出項目。三個最重要的義務及其支出費用:一為國防及國防費。這是首要的義務,保護本國居民不受他國侵略欺凌;二為司法及其實施費用,為保障社會中任何人不受他人的欺凌或壓迫,這項費用必不可少;三為建立公共工程和維持公共機構的費用。關于這塊費用,斯密只提了兩類:一類是便利一般商業(yè)活動的公共工程和公共設施;另一類是教育設施及相應的維持費用包括從青少年到各種年齡階段的教育。除了上述三個重要義務引出的支出而外,還有一項支出,斯密稱之為“維持君主尊嚴的費用”?!斑@費用的大小,隨社會發(fā)達時期的不同而不同,隨政體形態(tài)的不同而不同?!保ㄏ戮淼?74頁)

        接著分析財政收入,分兩大塊展開:一塊是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這塊內含頗多,包括賦稅、對資本利潤的課稅、勞動工資課稅以及別的稅收,如人頭稅、消費品稅等;另一塊是公債。英國大規(guī)模發(fā)行公債始于1688年“光榮革命”之后,其制度基礎是君主的權力受到議會的嚴格限制。發(fā)行公債的必要性源自對外戰(zhàn)爭等非常時期國家支出的猛增,而其可行性則是現(xiàn)代工商業(yè)的發(fā)展與發(fā)達,并基于工商業(yè)者對政府的信心?!耙粋€商人多工廠主多的國家,必然有很多的人是愿意隨時都能以巨額款項貸與政府。”(下卷第473頁)

        然而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是有條件的,其中有個條件最為重要,這便是人民對政府公正的信心。“人民如對政府的公正沒有信心,這種國家的商業(yè)和制造業(yè)就很少能長久發(fā)達”。政府公正基于正規(guī)而健全的司法行政制度,這種制度的核心要義,是保護產權并確保人們遵守契約?!叭魏螄遥绻麤]有具備正規(guī)的司法行政制度,以致人民關于自己的財產所有權不能有安全感,人民對于人們遵守契約的信任心沒有法律予以支持,以致人民設想政府未必經(jīng)常地行使其權力,強制一切有支付能力者償還債務,那么,那里的商業(yè)與制造業(yè),很少能夠長久發(fā)達?!保ㄏ戮淼?73頁)

        不難看出,斯密財政論一條清晰的邏輯是:保障國民安全、維持良好的法律與秩序以獲得公信力,是工商業(yè)持續(xù)繁榮的制度保障,因而也是政府財政收入得以持續(xù)增長的源泉和制度保障。

        七、結論:《國富論》的啟智與啟示

        閱讀經(jīng)典的目的不外乎啟智與啟示。所謂啟智,就是通過閱讀祛除個人愚鈍而增加智慧。所謂啟示,就是期望通過閱讀與知識積累,對我們審視現(xiàn)實問題有所啟示。閱讀斯密,沿著這兩個線索去獲取思考的營養(yǎng),當不失為一種簡練而有效率的選擇。

        先看啟智??茖W研究揭示,人的智商多半是先天造就的,后天學習雖然不能提高一個人的智商,但卻可以開發(fā)其既有智商值域的潛力,由以增加智慧。就啟智意義而言,閱讀斯密《國富論》,兩點特別值得關注:

        一個是其治學的志向與情懷。斯密《國富論》通篇貫穿的,是一種忘我乃至無我的情懷。這種情懷在《國富論》第四篇“論政治經(jīng)濟學體系”下明確地予以闡述。斯密的原話是:“被看作政治家或立法家的一門科學的政治經(jīng)濟學,提出兩個不同的目標:第一,給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計,或確切地說,使人民能夠自己給自己提供這樣的收入或生計;第二,給國家或社會提供充裕的收入,使公務得以進行??傊淠康脑谟谠C窀粐?。把研究政治經(jīng)濟學的目的定位于裕民、富國,進而身體力行之,聽上去頗與中國學人常常引述的一個說法相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一個人的智慧與學問,多半是從忘我的思考探索中提升的。

        另一個是斯密分析問題的知識構建。統(tǒng)攬《國富論》,利用得最多的知識有兩塊:一塊是歷史知識,主要是關于歐洲城鄉(xiāng)發(fā)展與制度變遷的歷史;另一塊是現(xiàn)實世界的知識,尤其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英國和歐陸、北美乃至遙遠的中國大量社會經(jīng)濟現(xiàn)實狀態(tài)的描述。較少地從理論教條出發(fā)。而他對政治經(jīng)濟學各種說教的批判,則基于大量歷史與現(xiàn)實知識。斯密的知識構建與提出和分析問題的方法,多半為后世的美籍奧地利經(jīng)濟學家熊彼特所悟出。熊彼特的名言是:“科學的經(jīng)濟學和其他一切對經(jīng)濟課題進行思考、談論與著述的人們的區(qū)別,在于掌握了技巧或技術,而這些技術可分為三類:歷史、統(tǒng)計和‘理論”約瑟夫·熊彼特:《經(jīng)濟分析史》,朱泱等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一卷第28頁。。他還認為,在這三門知識中,最重要的是歷史知識。統(tǒng)計學實際上是觀察現(xiàn)實的重要手段,因此可歸入現(xiàn)實知識之列。至于理論,他多半持懷疑的態(tài)度:“我相信目前經(jīng)濟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錯誤,大部分是由于缺乏歷史經(jīng)驗,而經(jīng)濟學家在其他條件方面的欠缺倒是次要的?!奔s瑟夫·熊彼特:《經(jīng)濟分析史》,朱泱等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一卷第28頁。

        再看啟示,主要是現(xiàn)實政策啟示。就我國作為轉型經(jīng)濟體的背景,從斯密那里能夠得到的啟示,當不少于四:

        第一個是關于一國經(jīng)濟增長的可持續(xù)性問題。直截了當?shù)膯栴}是,哪些因素能夠保障我國經(jīng)濟持續(xù)增長,因而人民生活水平可不斷提升?斯密的答案是法律秩序、好政府以及個人自由與安全。進一步地說,就是這些引出的人民大眾對于政府公正的信心?!叭嗣袢鐚φ墓龥]有信心,這種國家的商業(yè)和制造業(yè)就很少能長久發(fā)達”。而信心的基礎在于健全的司法行政制度,是保障財產安全的產權制度。

        第二個是關于產業(yè)政策問題。斯密顯然是持否定的態(tài)度。他的推論有二:一個是政治家比工業(yè)家或資本所有者在資本部門配置方面的知識要少,容易導致瞎指揮或他所說的浪費資源的妄為?!瓣P于可以把資本用在什么種類的國內產業(yè)上面,其生產物能有最大價值這一問題,每個人處在他當?shù)氐牡匚唬@然能判斷得比政治家或立法家好得多”;另一個是違反自然趨勢。他的原話是,任何鼓勵特定產業(yè)的說教,試圖“把社會過多的資本拉入這種產業(yè),或要特別限制特定產業(yè),違反自然趨勢……,那只能阻礙,而不能促進社會走向富強的發(fā)展?!痹诮?jīng)歷了光伏產業(yè)一哄而上的慘痛教訓之后,斯密240多年前寫的這些話,對我們反思產業(yè)政策,依然有用。當然這并非意味著完全否定產業(yè)政策,至少應該明白,產業(yè)政策必須慎之又慎。

        第三個是關于防止資本外逃,或曰留住資本或投資的問題。斯密基于深邃的洞察,提出一個著名的論斷:“土地所有者,必然是其地產所有國的一個居民。資本所有者則不然,他可以說是個合宜的世界公民,他不一定附著在某個特定國家?!彪S時可能攜其資本他往。為防止資本外逃,或者留住已經(jīng)形成的資本,斯密提了兩個政策建議:一個是,讓資本附著在土地上,沒法逃?!盁o論哪一個國家,通過工商業(yè)而獲得的資本,除非其某一部分已在土地耕作與改良事業(yè)上得到保障和實現(xiàn),總是極不確定的財產”“在資本尚未灑在地面上,成為建筑物,成為土地永久改良物之前,那資本決不能說屬于某一國?!保ㄏ戮淼?83頁)另一個是輕徭薄賦,創(chuàng)造宜業(yè)宜居的法律制度與生活環(huán)境,而不要老是想著法子從資本所有者那里征稅。因為資本所有者“會舍棄那種反復盤查以便估計稅負的國家,而移往那類既能經(jīng)營其生意,又能輕松地享受生活的國度?!保ㄓ⑽陌娴?篇第四章此處筆者認為原中文翻譯不甚準確,故請讀者參閱該書英文版第5篇第四章。)在經(jīng)濟全球化不可逆轉的當今世界,防止資本外逃始終是中國這樣的新興經(jīng)濟體的一個大問題。斯密的建議,依然具有啟示意義。

        第四個是對外貿易與國內貿易因而國內市場同步發(fā)展的問題。對外貿易方面,斯密是極力主張自由貿易,反對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這個看法,完全源自他的分工理論。分工理論的一個重要論斷是,市場范圍決定著分工的廣度和深度。分工的廣度和深度,又決定著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和增進前景。對外貿易通過擴大市場范圍,因而能夠促進分工深度和廣度,進而提高生產率,進而增加國民財富。對內貿易或區(qū)際貿易方面,斯密舉了中國的例子,認為中國內貿不發(fā)達是導致經(jīng)濟停滯的一大原因?!爸袊鶈T是那么廣大,居民是那么眾多,氣候各種各樣,因此各地有各種各樣的產物,各省間的水運交通,大部分又是極其便利,所以單單這個廣大國內市場,就能夠支持很大的制造業(yè),并且容許可觀的分工程度?!保ㄏ戮淼?47頁)

        在目前,在我國外貿發(fā)展受中美貿易摩擦沖擊的情形下,斯密論斷的現(xiàn)實意義是,必須盡快降低各種進口壁壘,大力推動國內區(qū)際貿易,以維持和深化我國業(yè)已發(fā)展或深化了的分工。

        值得指出的是,若要讀懂斯密,須有些歐洲尤其是英國經(jīng)濟史知識鋪墊。以歷史知識為鋪墊去讀《國富論》便會發(fā)現(xiàn),斯密所肯定的許多制度安排,都是他那個時代英國已經(jīng)實施或者正在實施的,同時得到了思想界和實業(yè)界的普遍贊同。斯密是一位博學的綜合家,他實際上提煉了當時英國知識界已經(jīng)形成的許多新思想和新認識。熊彼特的說法很有道理:“《國富論》中所包涵的分析思想、分析原則或分析方法,沒有一個在1776年是全新的”約瑟夫·熊彼特:《經(jīng)濟分析史》,朱泱等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一卷第280頁。。斯密的創(chuàng)意,多半在于把大衛(wèi)·休謨、哈奇森等眾多思想家的某些思想整合在他的體系之中,由以建立了一個完整的政治經(jīng)濟學體系。據(jù)此確立了他作為科學的經(jīng)濟學奠基者的歷史地位。

        斯密之所以被認為具有劃時代意義,主要在于他所鼓吹的各項經(jīng)濟政策——自由貿易、自由放任、殖民政策等等,都與那個時代英國知識界和工業(yè)界的期盼相一致。斯密最偉大的貢獻,當在于最先提出了天賦自由原則。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自由作用,不僅不會導致社會混亂,反而會帶來邏輯上所決定的井井有條的秩序。

        《國富論》最大的“賣點”是強調自由放任和自由貿易。熊彼特認為,斯密的這種好惡適應了當時的社會風尚。斯密還強調地主不勞而獲,是冷酷無情和懶惰的,雇主聚在一起就會搗鬼,商人只知道自己享樂,窮苦的勞動者養(yǎng)活著社會其他成員過奢侈生活。

        最后,有一點必須強調,斯密提出的政治經(jīng)濟學兩大目標即裕民富國的順序是,裕民在前,富國在后。斯密的邏輯很清楚:政治修明,市場廣大,分工充分,工商業(yè)繁榮,民眾的普遍富裕,系政府或國家財政收入的保障。這個順序不能顛倒。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自晚清以來,幾乎所有中國學人,都有意無意地把這個順序搞顛倒了,把斯密的裕民富國變成了富國裕民。何以發(fā)生這樣的謬誤,有待考證。

        (責任編輯:石洪斌)

        猜你喜歡
        斯密分工資本
        “分工明確”等十四則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時代郵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12
        資本策局變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2
        第一資本觀
        商周刊(2017年25期)2017-04-25 08:12:18
        亞當·斯密道德理論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題解
        VR 資本之路
        傳銷案件查處認定存在部門分工
        “零資本”下的資本維持原則
        商事法論集(2015年2期)2015-06-27 01:18:54
        需求、天性與產業(yè)發(fā)展——來自亞當·斯密的啟示
        從原始情感到道德基礎:關于亞當·斯密同情理論的思考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午夜福利理论片高清在线观看| 性一交一乱一乱一视频|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 青青草极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无套内谢的新婚少妇国语播放|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仑| 亚洲国产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区别在线观看| www射我里面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粤语 |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百度|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 亚洲成av人片在www鸭子| 台湾佬自拍偷区亚洲综合| 丁香婷婷色| 在线亚洲精品中文字幕美乳色|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 激情五月天伊人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 国产内射爽爽大片| 牲欲强的熟妇农村老妇女| 免费国产一级片内射老| 亚洲av本道一本二本三区| 国产后入清纯学生妹|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人妻网址| 亚洲中文av中文字幕艳妇| 国产女人高潮叫床视频| 男人的天堂在线无码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亚洲国产精品日本无码网站 | 毛片免费全部无码播放| 国产女主播免费在线观看| 手机免费在线观看av网址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无码绿巨人|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 天天天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