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胤然
摘 要 校園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校園文化建設可以促進高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此同時,校園文化也是高校內涵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它的建設無論是對學生價值觀念的樹立,還是品格的形成都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然而,以往高校在對校園文化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并沒有對指向性進行明確,與此同時,大多數(shù)的高校因為受到專業(yè)問題等方面的影響也沒有建立統(tǒng)一且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不過,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在我國教育領域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網絡媒體等形式更是成為當代學生進行溝通的重要途徑,而這對于我國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和傳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信息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1信息化校園文化的含義
校園文化不是一個新課題,但它卻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因為只要有學校,就必然有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建立在物質文化之上的非物質文化,是一種精神、素質的凝練與提升。校園文化不是靠金錢打造,而是依賴于集體智慧的營造。教育技術學專家桑新民認為,信息化校園文化包括三層含義:首先,是表層文化,比如學校的校園網站的形象、特色、風格,學校信息化地設施和環(huán)境。其次,深層文化,信息化資源建設以及管理人員的信息化領導力、師生的信息化素質。最后,是制度文化的創(chuàng)新,比如數(shù)字化校園的結構、功能、管理和服務水平[1]。
2信息化對高校校園文化的影響
高校校園文化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物質條件、環(huán)境氛圍和激勵因素。伴隨著信息時代的發(fā)展, 尤其是計算機網絡的發(fā)展,校園文化中以校園基礎設施為主要內容的物質文化發(fā)生了改變,教師和學生的工作、學習方式及思想觀念也隨著物質文化的改變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從而對校園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2.1 信息化使校園的制度文化面臨威脅
信息時代,計算機網絡帶給人們的是一個虛擬的環(huán)境。網絡的虛擬性使網絡主體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人們在網絡上可以自由創(chuàng)造自己的身份,隨心所欲的發(fā)表言論, 人與人的交流只是基于純文本的交談,甚至不知道網絡的另一頭是敵人還是朋友。正是網絡的虛擬性使網絡主體的行為具有極大的自由度,網絡上的虛假信息、污言穢語、封建思想會嚴重干擾校園的精神文明建設。對于長期接觸網絡并追求個性獨立的當代大學生來說,網絡具有很大的誘惑力,一些價值觀未正確建立的學生必將不知不覺間受到網絡信息垃圾地污染,導致道德意識弱化,自由意識泛濫,法律意識淡薄。如在一些高校的校園網上,有些同學甚至攻擊黨的領導和社會制度,宣傳反動信息,漠視社會規(guī)范和社會道德。
網絡的發(fā)展,使得校園內外的界限逐漸消失,而學生的主觀意識卻在急速增長,必將給校園的組織制度的建設帶來威脅。
2.2 網絡交流的符號化對師生之間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帶來負面影響
多媒體教學中,老師事先把教課內容輸入電腦,上課時間只需要動動鼠標就可以了,遠程教育中以前面對面教課的老師也被一臺電腦所代替。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情感溝通和思想交流受阻,就會變得越來越疏遠,有些同學甚至認為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已經過時了[2]。
網絡沒有時空的限制,人們容易產生錯覺,現(xiàn)實和虛擬容易混淆。計算機網絡所傳遞的只能是計算機自己能夠識別的符號, 因此,在網絡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被簡化為人與計算機之間的“交流”, 校園文化以情感作為媒介的滲透功能將會受到影響。大學生的理想化追求可能會促使他們非常熱衷于與世界各地的陌生人交流,而忽視了身邊現(xiàn)實中的親情和友情。人與人之間的網絡交往因為帶著“面具”少了面對面的感情交流而產生信任危機,導致孤獨,冷漠,缺乏責任感的性格甚至心理疾病的產生信息內容的廣泛性沖擊了校園的主流文化。
3信息化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的機遇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的高校校園文化是一種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全新的文化形態(tài),網絡的開放性、融合性和便捷性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
(1)信息化提高校園文化吸引力:互聯(lián)網平臺是一個富有吸引力、誘惑力和感染力的信息傳播和交流工具,其影響力的深度、廣度和力度比起以往任何一種文化傳播工具都要強大。信息化時代之前,人們獲得信息的主要通過圖書、報紙、雜志、廣播、電視、課堂以及講座,如今,學生可以利用電腦、手機以及平板等移動客戶端介入互聯(lián)網,即可獲得海量信息并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流。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學生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積極地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當中[3]。
(2)信息化加快校園文化傳播速度:信息化時代信息傳播的最大優(yōu)勢就在與速度快,通過發(fā)達的因特網,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網絡前端工具獲取大量的知識和信息,與時俱進,并通過WeChat,Line,F(xiàn)acebook以及Twitter等App與他人進行交流。廣義來看,交流的過程也就是信息傳遞和文化傳播的過程。依托信息化時代的先進技術,校園文化的交流和傳播也必將具備前所未有的高速。
(3)信息化提高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效率:信息網絡的普及和運用,大大提高信息傳播速度,校園文化建設所需要的資料可以通過因特網快速獲得并傳遞給受眾;包括音頻、視頻和動畫等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給學生帶來更直觀、更好的感官享受,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學生參加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大大提高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成效和效率。
(4)信息化擴大校園文化建設的廣度:由于全球互聯(lián)網突破了地理上的局限性,使得國與國之間、校園與校園之間的圍墻和界限被打破,處在地球兩端的高校師生可以利用網絡進行文化交流,互相取長補短;網絡資源的開放共享特征有利于校園文化建設吸收更多的成員參與到文化建設當中,學生家長和社會團體都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發(fā)展添磚加瓦[4]。
參考文獻
[1] 郇玉龍,徐素旋,崔維響.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J].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2015(15):23-24.
[2] 蘇瑩.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視角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6):46-47.
[3] 馮立元,孫維娜.高校校園文化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9(2):21-25.
[4] 劉鑫,師吉金.淺談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錦州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7(2):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