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凱,王春麗
(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北京 100039)
頸性眩暈主要是由頸椎病引起的以頭痛、惡心、眩暈、心悸、耳鳴、視覺障礙、上肢麻木等癥狀為主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征。其具體發(fā)病機制尚不確定,與腦部血流不足密切相關[1]。頸性眩暈的病因主要是頸椎椎間序列發(fā)生紊亂導致頸椎承受應力和生理力線發(fā)生變化,隨著患者頸椎承受應力發(fā)生減弱,在頸部交感神經或受壓刺激下,椎動脈發(fā)生痙攣變細,雙側椎動脈出現供血不足,從而引起眩暈等癥狀[2-3]。在臨床上西醫(yī)多采用解除血管痙攣、改善微循環(huán)等藥物治療頸性眩暈。頸性眩暈在中醫(yī)上屬于“眩暈”范疇,針灸治療頸性眩暈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4]。本研究聯用“調理脾胃”針法和風池穴針刺觀察治療頸性眩暈的療效。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頸性眩暈患者118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51例,平均年齡(52.49±5.89)歲,平均病程(5.74±1.95)個月。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59例,對照組男性34例,女性25例,平均年齡(52.53±5.94)歲,平均病程(5.78±1.98)個月。治療組男性33例,女性26例,平均年齡(52.45±5.84)歲,平均病程(5.70±1.92)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具有臨床可比性(P>0.05)。
1.2.1 納入標準 均符合頸性眩暈的診斷標準[5];均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惡性腫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意識障礙等疾??;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外傷導致頭暈;出現眩暈癥狀,但是頸項部沒有出現明顯壓痛,TCD檢查或X線片提示沒有異常者;頸椎有結核、骨折、脫位等;顱內占位性病變、感染或中毒引起的眩暈及耳源性眩暈。
1.3.1 對照組 患者入院后給予風池穴針刺治療,選穴:風池穴(雙側),保持患者處于俯臥位,充分暴露頸項部皮膚。采用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型號:0.25 mm×40 mm),酒精進行常規(guī)消毒,在雙側風池穴上直刺進針,進針深度約15 mm左右,提插捻轉手法,平補平瀉,1次/d,1個治療療程為7 d,兩組患者治療4個療程。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調理脾胃”針法,取穴:取曲池(雙)、中脘、足三里(雙)、血海(雙)、合谷(雙)、豐隆(雙)、陰陵泉(雙)、太沖(雙)、三陰交(雙),保持患者處于俯臥位,采用酒精進行常規(guī)消毒,采用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0.30 mm×75 mm)針刺上述穴位,進針深度為50 mm,緩慢進針,當得氣之后施以平補平瀉手法,以患者局部出現酸脹感為度,每隔10 min行針1次,留針時間為30 min,1次/d,1個療程為7 d,兩組患者治療4個療程。
1.4.1 臨床療效 臨床治愈:眩暈癥狀總積分比治療前減少>70%,X線頸椎曲度接近正?;蛘?,寰椎齒狀突與左右側塊距離相等;顯效:眩暈癥狀總積分比治療前減少50%~70%,X線頸椎曲度接近正?;蛘#咀谍X狀突與左右側塊距離基本相等;好轉:眩暈癥狀總積分比治療前減少30%~50%,X線頸椎曲度出現異常,寰椎齒狀突與左右側塊距離不相等;無效:眩暈癥狀總積分比治療前減少<30%,X線頸椎曲度出現異常,寰椎齒狀突與左右側塊距離不相等[6]。
治療有效率=臨床治愈率+顯效率+好轉率。
1.4.2 生活質量評分 采用FACT-G自評量表評價患者生活質量,本量表包括社會活動、日常生活、軀體生理功能狀態(tài)、心理情緒狀態(tài)、自覺狀態(tài),每項20分,該量表滿分為100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好[7]。
1.4.3 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采用TCD超聲檢查測定兩側基底動脈、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
1.4.4 臨床癥狀評分 根據《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評價患者臨床癥狀,該量表滿分30分,眩暈16分,心理及社會適應4分,日常生活與工作4分,頸肩痛4分,頭痛2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癥狀越明顯[8]。
1.4.5 安全性 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9.0軟件處理。臨床癥狀評分、基底動脈、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和FACT-G評分等計量數據采用配對資料t檢驗,臨床療效和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等計數資料進行卡方檢驗,當P<0.05時表示進行比較的兩者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3.05%,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92%,治療組總有效率較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總有效率對比 [例(%)]
兩組患者治療前FACT-G量表各條目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社會活動、日常生活、軀體生理功能狀態(tài)、心理情緒狀態(tài)、自覺狀態(tài)評分顯著升高(P<0.05);并且治療組評分升高較多(P<0.05)。見表2。
表2 兩組FACT-G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基底動脈、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基底動脈和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顯著升高(P<0.05);并且治療組升高較多(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基底動脈、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比較
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顯著降低(P<0.05);并且治療組降低較多(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例(%)]
中老年人多因頸椎動脈扭曲、椎間隙變窄及椎間盤退變等原因導致狹窄從而導致供血不足,或因椎間盤發(fā)生退變從而繼發(fā)鉤椎關節(jié)增生,或因頸椎發(fā)生退變不穩(wěn)從而誘發(fā)斜方肌痙攣,較長時間低頭容易導致斜方肌發(fā)生勞損痙攣,從而刺激壓迫椎動脈及其周圍交感神經叢,致使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出現緊張而引發(fā)供血不足,從而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尤其是迷路、前庭、小腦等部位出現供血不足[8]。頸性眩暈在中醫(yī)上屬于“眩暈”范疇,病因主要是饑飽勞倦、嗜酒肥甘、健運失司,傷于脾胃,導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濕生痰,痰濕中阻,則濁陰不降、清陽不升,從而引起眩暈[9]。風池穴是頸部的一個要穴,是足少陽膽經,又是陽維脈與手足少陽的交會穴 ,針刺風池穴能夠升發(fā)陽經之氣血,使氣血上注于腦部,髓海得養(yǎng)則消除眩暈。對風池穴施以針灸,其針感之力能夠通過毫針直達椎動脈及椎動脈周圍組織,有助于緩解炎癥反應,減輕軟組織對椎動脈壓迫,緩解椎動脈的痙攣,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從而消除眩暈等癥狀[10]。張智龍等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出“調理脾胃”針法,所選諸穴具有祛痰止眩和健脾和胃的功效[11]。足三里是胃氣之大會,胃經之合穴,補臟腑之虛損,補之益脾胃、升陽舉陷,瀉之能降濁陰、升清陽,引胃氣下行,助胃氣水谷之運化;中脘是六腑之所會,胃經之募穴,胃經之精氣聚集之處,具有調升降、助運化、健脾胃的功效;曲池是大腸經之合穴,能調胃降逆;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具有健脾生陽運中焦的功效,化濕滯從而開通水道;三陰交是足少陰、厥陰及太陰三經的交會之穴,與足三里、中脘相伍,具有調理氣機、益氣養(yǎng)血、健脾滋陰的功效,使?jié)釟饨?、清氣升;與陰陵泉相配,具有開通水道、健脾利濕的功效;合谷穴性能輕清走表,瀉而能降、升而能散,與曲池相配伍具有掃蕩邪穢、通降腸胃的作用;豐隆是胃經之絡穴,具有降胃氣、化濕祛痰的功效;太沖是肝經所注之原穴和輸穴,善于平肝、調肝、疏峻開導;血海是血液匯集之海,具有理血、活血的功效,瀉之能祛瘀通脈、疏通氣血,有助于血液運行,并能理氣降逆、調理脾胃[12-13]。諸穴合用具有健運有常、升降有序、明目止眩、祛痰除濕的功能[14]。
本研究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較高,提示聯用“調理脾胃”針法能夠提高治療效果,可能是由于“調理脾胃”針法具有健運有常、升降有序、明目止眩、祛痰除濕的功效;兩組患者社會活動、日常生活、軀體生理功能狀態(tài)、心理情緒狀態(tài)、自覺狀態(tài)評分顯著升高(P<0.05),且治療組評分升高較多(P<0.05),提示聯用“調理脾胃”針法能夠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治療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聯用“調理脾胃”針法能夠改善眩暈等癥狀;兩組患者基底動脈和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顯著升高(P<0.05),且治療組升高程度較大(P<0.05),提示聯用“調理脾胃”針法能夠改善基底動脈和椎動脈的血液循環(huán),從而在根本上緩解眩暈等癥狀。于頌華等研究表明采用“調理脾胃”針法能夠加快血流速度,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11]。
研究“調理脾胃”針法和風池穴針刺聯用治療頸性眩暈能夠提高臨床療效,改善基底動脈和椎動脈的血液循環(huán),并且能夠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生活質量,有助于患者預后,安全性較高,且療程短、見效快、費用低、痛苦少。綜上所述,采用“調理脾胃”針法聯合風池穴針刺治療頸性眩暈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