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權英
【摘 要】 目的:探究人文關懷式護理模式應用于核磁共振成像檢查中的效果。方法:擇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間接受核磁共振成像檢查的92例患者開展RCT研究,將其使用隨機數(shù)表均分為兩組。研究組患者接受人文關懷式護理,常規(guī)組患者接受普通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研究組患者接受檢查前后焦慮情緒分值均低于常規(guī)組患者,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舒適度評分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患者,組間分值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人文關懷式護理模式應用于核磁共振成像檢查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焦慮情緒,提高患者身心舒適度,具有臨床借鑒意義。
【關鍵詞】 人文關懷式護理;核磁共振檢查;舒適度;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7-123-01 ?核磁共振成像檢查不會對人體造成創(chuàng)傷,檢查精度高,但是患者對于該種檢查方式了解程度低,加上該項檢查耗時長、設備噪音大,檢查空間較為狹小,患者極易形成負面情緒,過度緊張焦慮影響到檢查結果的準確性[1]。本文旨在分析核磁共振成像檢查中應用人文關懷式護理的效果,現(xiàn)將研究內(nèi)容整理后作以下詳細報道: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92例核磁共振檢查患者開展RCT研究,劃分為研究組與常規(guī)組。研究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4∶22,年齡上限值為74歲,年齡下限值為29歲,患者平均年齡為(45.2±5.9)歲;常規(guī)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5∶21,年齡上限值為75歲,年齡下限值為28歲,患者平均年齡為(45.1±6.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加以比較后差異較小,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同期研究比較。所有患者均已同意將個人診療資料用作公開研究,均正式簽署ICF文件。本次研究項目已通過臨床審核,核發(fā)有正式文件。
1.2 方法 常規(guī)組患者接受普通護理,護理人員在患者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前需要重點說明檢查注意事項,提前除去身上的金屬物件,詳細詢問患者過往病史,體內(nèi)植入血管支架和心臟起搏器的患者不能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研究組患者應用人文關懷式護理,護理人員與患者交流的過程當中要用輕柔的語氣,讓患者感受的關愛與尊重,當患者有負面情緒時,護理人員需要及時引導患者說出自己內(nèi)心的顧慮,護理人員需要全程協(xié)助患者進行檢查,幫助患者順利完成檢查。針對過分緊張的患者,護理人員可在其接受檢查前半小時讓其服用安定片,盡量縮短檢查時間。護理人員需要為患者創(chuàng)造一個溫馨舒適的檢查環(huán)境,在患者檢查過程中耐心詢問患者的各項感受,當患者有昏迷呼吸和困難的癥狀,護理人員需要及時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護理人員可為患者準備眼罩,避免患者對密閉空間產(chǎn)生過度的恐懼感??筛嬖V患者若檢查過程中有任何的不適,可隨時舉手進行提示。待患者完成檢查后需要觀察一段時間,無不良癥狀可讓患者離開觀察室。
1.3 觀察指標 (1)于檢查前后使用SAS焦慮評分量表評測患者焦慮情緒嚴重程度,分值超過50分提示患者焦慮情緒較為嚴重;(2)從心理、生理、精神以及環(huán)境四方面評價患者舒適度,分值為100分,分值與患者舒適度成正比。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軟件包運行處理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焦慮情緒評分、舒適度評分)使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測,當檢測后的P值小于0.05時認為組間對比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接受檢查前后焦慮情緒評分 研究組患者接受檢查前與檢查后的焦慮評分較常規(guī)組患者更低,組間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研究數(shù)據(jù)如下文表1所示。
2.2 兩組患者舒適度評分比較 研究組舒適度評分為(89.5±1.9),常規(guī)組舒適度評分為(73.2±3.5)。研究組舒適度評分高于常規(guī)組患者,兩組間分值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T=9.5825,P<0.05)。
3 討論
核磁共振在臨床上的應用面較高,其針對人體組織病變的診斷準確率較高,但是核磁共振檢查所需要花費的時間較長,患者在檢查時需要待在密閉狹小的空間內(nèi),檢查過程中的噪聲也較大。為數(shù)不少的患者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前和檢查過程中會產(chǎn)生非常明顯的負面情緒。當患者自身患有幽閉恐懼癥的情況下,很難獨立完成檢查[2]。人文關懷式護理是基于患者視角出發(fā),在患者正式檢查之前與患者進行充分的交流,幫助患者了解核磁共振檢查的各項注意事項,說明核磁共振檢查過程中有可能出現(xiàn)的異常反應,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有了充足的心理準備后,患者在檢查過程中的應激反應將會降低,情緒能夠保持相對平穩(wěn),對于檢查結果的精密度提升具有較大的作用。應用人文關懷式護理模式,護理人員需要注重與患者進行溝通,溝通的過程中要多從患者角度出發(fā),不要取笑患者,要真心實意地認同患者,讓患者感覺到被接受和被關愛,從而獲得患者的信任,促使患者配合臨床護理工作[3]。
綜上,人文關懷是護理應用于核磁共振成像檢查中,對于患者的負面情緒改善和舒適程度提升具有較大的作用,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陸海燕.人文關懷式護理在核磁共振成像檢查中的心得體會[J].數(shù)理醫(yī)藥學雜志,2014:81.
[2] 劉立紅,胡雅瓊.人文關懷及心理護理在核磁共振檢查中的應用[J].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2018,27(08):299-300.
[3] 鮑海燕,周慧.人文關懷及心理護理在成人核磁共振檢查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v.3(21):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