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人心政治論

        2020-09-15 02:14:00唐亞林
        理論與改革 2020年5期
        關鍵詞:政黨建構政治

        唐亞林

        現(xiàn)代政治是以政黨、政府為核心的政治主體運用政治權力,調配政治資源,調節(jié)政治關系,分配公共利益,建立政治秩序,推動政治發(fā)展,實現(xiàn)政治價值,建構美好生活的過程。而主導現(xiàn)代政治過程的政治主體,從理論上說是可以由多元主體來充當?shù)模劝⒎ǎㄗh會)、行政(政府)、司法(法院)、政黨這些傳統(tǒng)型政治主體,又包括利益集團、市場組織、非政府組織、社會組織、公民等新型多元主體。

        在現(xiàn)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關于公共利益的分配,明面上似乎是通過民選的政府上臺進行政策實施,可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資本與政治的聯(lián)姻,并形成了由議會、政府與利益集團相互勾連的政治“鐵三角”現(xiàn)象[1]。在社會主義的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執(zhí)政黨和國家將全體人民的利益作為政治的最高原則來對待,由此便形成了超越黨派利益的使命型政黨與使命型政治[2],以及由使命型政黨統(tǒng)合并引領的人民群眾高度信賴與廣泛認同的人心政治新形態(tài)。

        一、問題的提出:重構人類政治形態(tài)發(fā)展的理論基礎

        現(xiàn)代政治是對傳統(tǒng)政治的超越,通過代議制的方式實現(xiàn)人民主權。密爾認為,“理想上最好的政府形式就是主權或作為最后手段的最高支配權屬于社會整個集體的那種政府”。[3]而人民主權的實現(xiàn),需要通過人民選舉自己的代表組成代議機關,人民再通過表達意見和監(jiān)督等方式間接地行使公權力,即通過代議制的方式。這是因為現(xiàn)代政治走向了超越狹小地域范圍和較小人口規(guī)模的規(guī)模國家政治時代。代議制從形式上是“一種間接民主,不是由公民直接行使其主權權力,而是以只能選舉代表的行為將其權力委托給一定的代議機關”。[4]也就是說,支撐間接民主式代議制運作的原理是委托代理制,而支撐委托代理制實現(xiàn)的現(xiàn)代政治機制主要靠公開選舉制和多黨競爭制,以及與此相配套的言論自由制、財產公開制等機制。

        現(xiàn)代西方政治制度體系是建立在“分權發(fā)展導向型”基礎之上的,與立基“合力發(fā)展導向型”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治制度體系有著本質的區(qū)別。[5]到了20世紀之后,基于“分權發(fā)展導向型”的現(xiàn)代西方政治制度體系的運作,愈來愈依靠政黨政治與選舉政治來支撐,而且代議制所孕生的“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三權分立式政治制度架構的重心也越來越呈現(xiàn)出從以議會為中心走向以行政為中心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現(xiàn)代西方政治制度體系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均日益被簡化為一種熊彼特式“程序性民主”,即“某些人通過爭取人民選票取得作決定的權力”的方法,是“為了達到政治——立法與行政的——決定而作出的某種形式的安排”。[6]簡言之,就是通過競爭的方式挑選領導人的過程。

        透視通過競爭方式挑選領導人的“程序性民主”的本質,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民主選舉的功能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變異過程[7]:第一,歷史上,選舉的首要功能是被用來為相互對立的權力集團而不是為普通人提供了一個和平解決沖突的機制。按照恩格斯的說法,就是“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相互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8]在現(xiàn)代國家穩(wěn)固之后,為相互沖突的權力集團解決矛盾沖突的機制演變?yōu)槊扛魩啄暌淮蔚倪x舉制度。第二,在達成穩(wěn)定的權力分享協(xié)定的背景下,選舉讓普通公民來幫助決定相互對立的權力集團中哪一個將會在政府中扮演主導角色,即通過公民的投票與定期的公開選舉來決定哪一個統(tǒng)治集團上臺執(zhí)政,哪怕最終被證明這不過是一種表演式的“換湯不換藥”。第三,在企業(yè)(資本)主導的各種職業(yè)、宗教和種族團體所構成的選舉聯(lián)盟中,公民的作用蛻化為僅僅是對某些特定的經濟和社會議題發(fā)揮影響,比如有關失業(yè)者、殘疾人、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的政策議題。第四,當極端的國內問題導致社會大規(guī)模分裂時,選舉是引入新政策的一種重要途徑。也就是說,選舉又開始成為轉移社會矛盾焦點、暫時平息各類政策紛爭的一種有效工具,因為接受所謂大眾投票的結果是選舉民主的內在要義。

        基于“程序性民主”的選舉民主,首先轉移了普通民眾對輪流坐莊執(zhí)政的資本與權力聯(lián)盟統(tǒng)治國家的實質的關注,模糊了真正的國家主人即普通公民對國家權力的最終決定權這一焦點問題,形成了選民可以“反政府”但無法“反國家”的選舉民主實質;其次,讓普通選民將關注重點放在對各種碎片化的政策性議題的爭論與選擇之上,形成一種莫名的“權利擁有與權利行使”錯覺,忘記被資本與權力聯(lián)手統(tǒng)治的真實本質,進而忘記起來抗爭的使命,以致讓不合理的政治制度體系得以長久地被穩(wěn)固和被傳承;最后,形成了只顧及眼前對己有利的形勢判斷與政策取舍的功利性選舉文化,而忽視將個體與代際的永續(xù)發(fā)展、社會的公平正義、國家的長治久安、世界的和平發(fā)展等有機結合,其結果必然導致建立在“程序性民主”基礎之上的選舉民主愈來愈劣質化、短期化與紛爭化,最終導致國家發(fā)展始終處于一種內在緊張、斷裂乃至崩潰的狀態(tài)。

        因此,重思人類社會政治形態(tài)的建構,就必須對人類社會政治形態(tài)建構的委托代理制基礎進行重構。在承認代議制不可或缺的基礎上,引入基于國家硬實力、軟實力和信心力三者有機結合的委托信任制新型理論范式,創(chuàng)建人心政治新形態(tài)。

        二、硬實力、軟實力與信心力“三位一體”:人心政治形態(tài)的理論分析框架建構

        基于委托代理制的代議制的理論基點,一是權力來自人民的授予,由人民選舉代表組成代議機關,并產生政府,實行責任制;二是“人性是惡的”(經濟人或理性人假設),權力也是惡的,因此需要將最高權力進行三分(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交給不同的部門和人來行使,實行監(jiān)督制;三是通過定期的選舉,由人民決定由誰上臺執(zhí)政,并讓政府接受人民的檢驗,實行選擇制。

        這種基于委托代理制的代議制,在實際運行中不得不接受被資本利益綁架的黨派利益的干擾;同時隨著現(xiàn)代傳媒的興起,它又不得不接受被資本操縱的媒體的特定輸出影響,從而導致現(xiàn)代西方社會呈現(xiàn)從議會-政府-利益集團的政治“鐵三角”向議會-政府-利益集團-傳媒的政治“鐵四角”變遷的格局。而且,這種政治“鐵四角”現(xiàn)象又因為每隔幾年大選的短期選票效應,讓以政黨政治運作的現(xiàn)代西方政治無法內生出可以改變基于委托代理制的以代議制為中心的政治制度框架的根本性力量。

        一般而言,現(xiàn)代政治體系模式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價值層次的理論,二是操作層次的理論。價值層次的理論確定政治體系模式的基本原則和政治取向,而操作層次的理論將價值層次的理論化為具體的步驟、程序和規(guī)范,使價值層次的理論得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運行。這兩方面的理論相輔相成,缺一不可。[9]有鑒于此,本文從價值層次的理論層面對基于委托信任制的人心政治形態(tài)的建構①至于操作層次的理論有待在后續(xù)文章中進一步論述。,提出一個基于硬實力、軟實力與信心力“三位一體”的理論分析框架。

        超越被日益簡化的以選舉民主為中心的現(xiàn)代西方政治制度體系的話語敘事,基于主權國家長存于民族國家之林的“國格”以及發(fā)展于地球之上的“資格”問題,以推動國家發(fā)展與人民幸福為根本出發(fā)點,就必須重構人民與政府的關系,將展現(xiàn)國家硬實力與軟實力、體現(xiàn)民眾對政府高度認同與政府全心依靠民眾的交互信心力三者融為一體,通過使命型政黨的引領,創(chuàng)建超越委托代理制、基于委托信任制的人心政治新形態(tài),從而為人類政治形態(tài)的發(fā)展開辟新的理論空間與實踐模式。

        所謂硬實力,是指“可用于要求他者改變其地位”的權力,可依賴勸誘(“胡蘿卜”)和威脅(“大棒”)來實現(xiàn),軍事權力和經濟權力是硬實力的核心,通常以強大的物質實力表現(xiàn)出來,并與控制力聯(lián)系在一起。所謂軟實力,是指“一種常常源于文化和價值觀念并在太多情況下被忽略的吸引力”,它往往“與無形的權力資源相關,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政治價值或政治制度、被視為合法的或有道義威信的政策等”,[10]常常與同化力關聯(lián)。“軟實力與硬實力密切相關,都是通過影響他人行為,進而達到自己目的的能力。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其行為的性質,以及資源的有形程度??刂屏Γ锤淖兯诵袨榈哪芰?,以強迫或利誘做手段;同化力指的是影響并塑造他人意愿的能力,依賴的是文化和價值的吸引力,或者操縱議程令人知難而退的能力??刂屏屯χg涵蓋了多種行為:從強迫到經濟誘惑,從議程設置到純粹吸引。軟實力資源與同化力密切相關,控制力資源則通常與強勢行為相關聯(lián)?!保?1]

        傳統(tǒng)上認為,硬實力與軟實力共同構成了一個國家的總體實力。但是,這種理解往往是將其放到國際關系的視域去把握的,且?guī)в袑⒃猩谖鞣降默F(xiàn)代政治制度體系作為人類政治制度形態(tài)的范本予以普遍化的認可之西方中心主義的偏見,其內在不足在于既忽視了一國內部民眾在長期的實踐比較過程中形成的對政治體系的自覺認知、高度認同與熱切預期所產生的巨大威力,也忽視了一國政治體系的多元主體中作為主導力量的政黨所內蘊的使命感所激發(fā)的引領力量,更忽視了將國家實力與人民美好生活有機對接所建構的人心政治形態(tài)的整體合力。

        因此,回到人類政治形態(tài)建構的初心,首先要將現(xiàn)代政治的落腳點放到可以持續(xù)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國家實力的持續(xù)增長之上,這是人心政治形態(tài)建構的基石,它既包括以物質實力呈現(xiàn)的硬實力,又包括以文化價值實力呈現(xiàn)的軟實力。其次,要在硬實力與軟實力支撐基礎之上,通過為人民服務的使命型政黨的引領,將人民和政府二者間的相互信任所建構的強大信心力作為人心政治形態(tài)建構的關鍵,形成集硬實力、軟實力與信心力于一體的人心政治形態(tài)“三力”發(fā)展框架(見圖1)。

        圖1 人心政治論模型

        其中,政治體系的三大政治主體,包括人民、作為使命型政黨的執(zhí)政黨和政府三者之間的關系,不再是簡單地以人民向政府的單向度授權而建構的基于不信任的權力監(jiān)督與制約關系,或者是在授權之后人民對政府執(zhí)政績效高低的認同度問題以及在下一次選舉來臨時行使贊同或否決的選舉決斷問題,而是通過執(zhí)政黨的引領和政府的有效施政,以不斷提升的累積性績效創(chuàng)造,建構三者間交互信任、彼此承諾、持久合作、發(fā)揮合力的委托-信任-齊心關系,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上下齊心、同心同德、合作發(fā)展”。最后,通過發(fā)展目標的一致性追求,以美好生活政治觀指導下的人民利益作為使命型政黨推動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根本使命,充分發(fā)揮“將心比心”的情感治理模式的獨特情感力量,將融硬實力、軟實力、信心力于一體的人心政治形態(tài),貫穿于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之中,進而開創(chuàng)人類政治形態(tài)發(fā)展的新境界。

        三、美好生活政治觀:人心政治形態(tài)建構的制度基礎[12]

        古往今來,人類社會對于優(yōu)良政治形態(tài)的落腳點的追尋,都集中地歸結到一點——“至善生活”或“美好生活”的追求,這是以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和中國古代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外思想家試圖詮釋人類過“良善生活”的根本奧秘之所在。立基美好生活的政治觀,就是美好生活政治觀。

        雖然現(xiàn)代政治因解決了規(guī)模政治和權力政治的有效運行問題而超越了古代傳統(tǒng)政治,成為現(xiàn)代國家治理的主導范式,但其不足也顯而易見,即建立在人性惡與權力惡“雙重惡”假設基礎之上的現(xiàn)代西方政治制度設計,祛除了其倫理面向的價值,也日益失去了其生活面向的意義,最終演變成了赤裸裸的權力追逐游戲,并因其被當成可交易、可算計、可買賣的博弈游戲。此外,現(xiàn)代西方政治還被包裝成為一種科學的中立的工具知識體系,被廣為傳播,甚至被奉為人類政治發(fā)展的主流方向。毫無疑問,這種背離“至善生活”或“美好生活”追求的權術政治觀,最終讓西方發(fā)達國家與社會陷入貧富兩極分化境地。

        從“至善生活”或“美好生活”視角考察,首先,美好生活政治觀為人心政治形態(tài)建構了滿足個體及其家庭身心在內的多層次復合性需求基礎。

        對于個體及其家庭來說,美好生活需求是一個復合性的概念,它既包括滿足人身體需求的物質產品,又包括滿足人心理需求的精神產品,同時還包括基于共同體而生的對家國和世界認知與認同的文化情懷。筆者曾經將此概括為圈層包容共生式“四層次三十二字”需求觀:即保障個體與家庭的“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之生存需求;保障家族共同體血脈延續(xù)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之交往需求;保障國家繁榮發(fā)展的“國泰民安、政通人和”之發(fā)展需求;保障世界和平共處與共同發(fā)展的“天下為公、四海一家”之共榮需求。這四層次需求觀體現(xiàn)了相互依賴、依次遞進的特征,并一體化貫通于人的一生之中。[13]

        以往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政治發(fā)展實踐過于將關注重點放在公權力的分配與制約、公民權的維護與保障之上,忽視了公權力的有效行使還是一國繁榮發(fā)展與民眾生活幸福的源泉。黨的十九大報告站在美好生活政治觀的視角,提出了全新的論述,即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14]這就意味著美好生活需要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滿足和實現(xiàn)、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的過程。

        其次,美好生活政治觀為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過程提供了體系化的公共產品,從而為人心政治形態(tài)建構提供了體系化的公共制度基礎。

        “現(xiàn)代的人是在政府資助的醫(yī)院里出生的,是在公立的中小學、大學中接受教育的,他的很多旅行時間是在公共交通設施中度過的,他與外面的聯(lián)系則是通過郵局或半公共性質的電話系統(tǒng)進行的;他喝的是公共生產的飲用水,讀的是公共圖書館的書;他用公共排污系統(tǒng)處置垃圾,他在公園中野餐,他受公共治安、消防、衛(wèi)生部門的保護,最終,他又在醫(yī)院里離開人世,甚至被埋葬在公共墓地??傊?,不管人們在意識形態(tài)上多么守舊,現(xiàn)代人的日常生活總是同政府關于提供上述和許多其他地方服務的決策聯(lián)在一起,這種聯(lián)系是掙不脫、割不斷的?!保?5]

        這種整個人的出生、成長和發(fā)展過程與現(xiàn)代政治須臾不可分的現(xiàn)實,讓現(xiàn)代政治的內涵被深深地打上了生活政治的烙印,其后果是改變了傳統(tǒng)政治對權力、法律、支配權等的追逐,轉而關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的生活的有效滿足與社會秩序的有機建構,并通過儀式化生活化的日常交往方式、多樣化的生活方式選擇以及體系化的公共制度安排,讓現(xiàn)代政治戴上了脈脈溫情的面紗,展現(xiàn)日常生活政治的美好。換句話說,如果現(xiàn)代政治只是墮落成一種對權力支配權的追逐,恰恰忘了生活的本真意義,忘了這個世界本應是溫情脈脈的世界,乃至把政治泛化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通過政治塑造美好的生活,那么,這種現(xiàn)代政治都是不合格不人道的政治,更談不上是美好的政治。

        最后,美好生活政治觀為人心政治形態(tài)的建構提供了一種積極的行政觀。

        現(xiàn)代西方政治只是初步解決了公權力被制約、公民權利被維護這兩大問題,但對于公共利益是否得到有效分配、物質生活是否得到有效保障、社會生活的精神品質是否得到有效提升這三大與美好生活政治觀密切相關的問題,即使建立了體現(xiàn)一定福利水平的國家與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也始終難以達到其所宣稱的“平等公平正義”的美好狀態(tài),甚至暗中始終奉行的是“弱肉強食”式社會達爾文主義法則。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提出了美好生活政治觀的基礎上,看到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即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社會生產力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基于美好生活政治觀的積極行政觀,一方面強調對公權力進行有效監(jiān)督和制約,防止行使公權力的機構、團體與人員出現(xiàn)腐敗和墮落的現(xiàn)象,這是人類社會政治制度演化幾千年來的基本經驗之結晶;一方面強調在劃清公權力邊界的同時,積極履行行政職責,集中高效且有保障地行使公權力,積極利用公權力促進國家和社會的繁榮與發(fā)展;另一方面強調通過問責與激勵方式,推動行政能力建設,發(fā)揮政府、市場、社會三只手的合力,形成整個社會的共生共進共榮局面。

        基于美好生活的政治觀主張恢復現(xiàn)代西方政治中被長期遮蔽的,實際上是政治的基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的真正面目,即政治本身就是為追求美好生活而來,是為建構美好人心而生,而不是為追求權力而來,進而把長期被顛倒的現(xiàn)代政治觀給恢復過來。

        基于美好生活政治觀的人心政治形態(tài),雖然遵循公權力的現(xiàn)代運作規(guī)律,但必須回到公權力運作的初心,即現(xiàn)代政治是關于人生、人口、人民、人心“四人”的生活、生命與共同體之學問建構,其立足的根基是民眾的日常生活,其所要建構的政治是促進人與人日常交往、友好相處、共榮發(fā)展的政治。它既是一種生活政治,又是一種關系政治、共榮政治,還體現(xiàn)出政治對人、人生、人情的關懷的情感,因此也是一種人情政治,當然更是一種人心政治。

        四、用使命型政黨肩挑“人”與“制度”:人心政治形態(tài)的主體理性力量的鍛造

        現(xiàn)代政治因為確立了人民主權原則,并通過作為國家代表的政府的運作,獲得了對傳統(tǒng)政治的超越,使得人類政治形態(tài)的發(fā)展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F(xiàn)代政治又因利益表達的多元性與政府運作的有序性之需,被引入了政黨政治,以讓規(guī)?;瘡碗s化的公共事務得到更順暢更有機的運作。

        在現(xiàn)代資本主義國家,由于始終存在由議會、政府與利益集團相互勾連的政治“鐵三角”現(xiàn)象,導致被權力和資本聯(lián)合主宰的政治難以有效回應民眾需求并公正地分配公共利益,進而導致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社會階層固化的極化現(xiàn)象日益突出。建立在人性惡與權力惡“雙重惡”的不信任文化基礎之上的現(xiàn)代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體系,其著力點在于“分權發(fā)展導向型”政治制度體系的建構,進而實現(xiàn)從人治制度向法治制度的嬗變。然而,這種“見物(制度)不見人”的制度建構后果,其弊端也是很明顯的,即無以發(fā)揮本來應該成為現(xiàn)代政治運作“主心骨”的政黨的作用,反而長期陷入利益紛爭、資本侵擾、政黨惡斗的泥淖而不可自拔。

        雖然在英文中,“institution”既可作為“制度”理解,又可作為“機構”理解,還可作為“習俗”理解,甚至可以互換,但在中文中,“制度”是“制度”,“機構”是“機構”,“習俗”是“習俗”,三者各有不同的涵義。更為重要的是,對于一國政治制度體系的理解,英文“institution”是將“制度”“機構”“習俗”三者合一,充其量發(fā)展出一種被稱為“政治文化”的深入理解,但是忽視作為“機構”是由一群人組成的,且是可以通過諸如特定的組織(如工會、政黨)將這群人有機集結并團結在一起,并賦之以特定的組織人格、組織情感、組織生命和組織力量。在中文語境中,作為制度的制度、作為機構的組織、作為習俗的文化或者精神,完全呈現(xiàn)不同的內涵,并一旦被組合在一起,將發(fā)生強烈的“化學變化”,產生不可名狀的力量。

        把握中英文語境下“制度”“機構”“習俗”三者的涵義及其疊加組合在一起的不同后果,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即以往在西方政治制度體系建構的歷史進程中,通過將機構的制度化進程,慢慢地放棄或者忽視了機構本身作為一種組織的特殊角色和力量,忘記了“正式組織成為現(xiàn)代經濟體系與政治體系活動中的主要角色,法律制度和官僚制度在當代生活中也占據了主導地位”這一基本現(xiàn)實。[16]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制度還是機構抑或是習俗,都需要有一個“主心骨”即“使命型政黨”去統(tǒng)合,進而通過“使命型政黨”所擁有的“主體理性力量”去保障制度與機構的穩(wěn)固建立、秩序與生命力的經久不衰以及人民利益、國家利益與人類利益的有機統(tǒng)一①關于“institution”作為制度、機構和習俗的背后公約數(shù),即“制度與機構的穩(wěn)固建立、秩序與生命力的經久不衰”之觀點,受華東理工大學羅建平教授啟發(fā),特此鳴謝。。

        中國共產黨作為有著崇高政治理想和遠大發(fā)展目標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一直致力于建構超越資本主宰、發(fā)揮多方合力、及時回應需求、公正分配利益、反映民心民意的人類社會政治發(fā)展新形態(tài)。為此,中國共產黨通過發(fā)揮政黨組織的主體理性力量,日益成為“融性質、價值、地位、功能、使命于一體的一種使命型政黨(Mission-oriented Party),其所致力于建構的政治已經成為一種使命型政治(Mission-oriented Politics)”,[17]其目的在于形成激發(fā)全體社會成員(機構)多方合力的作用機制,并由此鍛造出“用‘使命型政黨’肩挑‘人’與‘制度’”發(fā)展格局,開創(chuàng)人類政治形態(tài)發(fā)展的新境界。

        如何理解“使命型政黨”的特質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六大相互連接又整體配套的方面來認識。

        第一,使命型政黨是立基黨性人理論原理之上的。

        人類政治制度的設計離不開一定的理論假設,但更看重立基長期社會歷史實踐所形成的理論原理的內在規(guī)定性?,F(xiàn)代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設計是立基不信任文化的“理性人假設”,而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設計則是立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實現(xiàn)人類偉大解放的歷史使命這一歷史實踐與理論基礎,并由此建構了通過先進分子組成的先進政黨組織引領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黨性人理論原理”。

        使命型政黨的“黨性人理論原理”,立基“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以及由此體現(xiàn)的“現(xiàn)存的階級斗爭、眼前的歷史運動的真實關系的一般表述”[18]這一根本理論原理。中國共產黨代表的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是現(xiàn)實利益和長遠利益的有機結合。因此,中國共產黨是建立在超越自私自利性質、只是為部分人與團體利益服務和負責的“理性人假設”基礎之上的新型政黨組織。它是由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一群先進分子組成的、擁有崇高政治理想與遠大發(fā)展目標的先進政黨組織;它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公共機構組建原理的革命性變革,即立基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黨性人理論原理”這一新型理論原理基礎,實現(xiàn)了人類政治發(fā)展形態(tài)從“為私”到“為公”的歷史性飛躍。

        第二,使命型政黨是立基嚴密的政黨組織體系之上的。

        現(xiàn)代社會是由不同的組織組成的。其中,最為重要的政治組織就是政黨組織和國家機構。政黨組織、國家機構與人民利益的結合程度,決定了一國政治制度體系的根本性質,也最終決定一國政治制度體系的根本績效。使命型政黨的歷史性任務是引領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這就決定了中國共產黨需要將執(zhí)政黨的利益、社會主義國家的利益和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并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根本動力。

        為此,中國共產黨不僅從上到下建立了分工合作、高度嚴密的組織體系,實施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發(fā)展目標奠定組織與人力基礎,而且在國家政權組織體系、市場組織體系、社會組織體系等中均建立起相應的領導與引領的組織機構,發(fā)揮著領導核心作用,并建構了包括政治領導力、組織覆蓋力、群眾凝聚力、社會號召力、發(fā)展推動力和自我革新力在內的強大組織力體系,以確保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第三,使命型政黨是立基服務與引領功能之上的。

        傳統(tǒng)西方現(xiàn)代國家的政黨只是發(fā)揮連接國家與社會的作用,只是起到代表與表達的功能,如薩托利所說的那樣,“政黨首先且最主要的是表達的手段:它們是工具,是代理機構,通過表達人民的要求而代表他們……伴隨著政治民主化過程,政黨成為表達的手段”。[19]

        中國共產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沒有自己私利的政黨,在長期領導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歷史進程中,發(fā)展出了既有代表與表達功能,又有整合與分配功能,即不斷整合公共需求,不斷豐富發(fā)展成果,不斷增值社會價值,不斷公平分配公共利益,還有服務與引領功能,即服務于各類組織和人民的功能,引領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功能。這種復合性功能的核心本質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功能。

        第四,使命型政黨是立基民主集中制之上的。

        使命型政黨的活動原則,一方面需要充分發(fā)揮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的作用,汲取民意、集中民智、匯聚民心;另一方面需要充分發(fā)揮各級黨組織的中樞作用,實行個人服從組織、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

        中國共產黨不僅在黨內生活中實行民主集中制,而且在國家生活中同樣實行民主集中制。這是因為“思想的統(tǒng)一、政治上的團結、行動上的一致是黨的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的根本所在”。[20]在有關黨和國家重大戰(zhàn)略與決策等問題上,始終秉持走群眾路線的方針,認真貫徹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負責制,形成了“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議事與決策制度。這是確保黨和國家的決策與執(zhí)行活動始終能夠立基廣泛民意、能夠集中集體智慧、能夠保持高度責任心的根本制度保障。

        第五,使命型政黨是立基與時俱進的自我更新文化之上的。

        在長期革命、建設與改革的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要實現(xiàn)引領國家和社會朝著推動人類社會偉大發(fā)展、實現(xiàn)人類社會偉大解放的宏偉目標邁進的歷史任務,就需要增強執(zhí)政本領,加強執(zhí)政能力建設。而注重理論學習和加強自我改造,提高道德修養(yǎng),增強學習本領,不斷強化擁有高度主體理性的政黨對世情國情、人事人心的能動反映與自我建構的能力,是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必由之路。

        這種超越故步自封、保持開放胸襟、擁有與時俱進能力的自我更新文化的政黨,不僅是一個生物體意義上的組織,而且也是一個生命體意義上的組織,還是一個文明體意義上的組織。這是由使命型政黨所擁有的強大自我進取的使命感和責任心驅動并塑造的。

        第六,使命型政黨是立基高度人格魅力與豐富情感之上的。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國家是有豐富歷史文化傳承的。人是具有豐富情感、復雜思維、多樣需求的物種。由人組成的組織、社會和國家,都具有各自所屬的特性,比如組織特性往往突出專業(yè)互助性質,社會特性往往突出多元異質性質,而國家往往突出族群地域人口性質。貫穿人、組織、社會和國家的同一元素,就是建立在共同生活、共同情感、共同信仰、共同發(fā)展基礎之上的相互關愛之心和惺惺相惜之情。這種基于高度人格魅力與豐富情感的組織人格、組織情感、組織生命,將個體的力量有機融入組織的力量、社會的力量和國家力量的洪流之中,使其得到盡情釋放和乘數(shù)效應的放大,并日益內化到人的生命體和日常行為之中,成為推動人、組織、社會和國家有機連接并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

        雖然現(xiàn)代政治組織為確保國家制度與機構穩(wěn)固建立、確保社會秩序有序建構、確保共同體生命力經久不衰,需要將其建立在層級化、專業(yè)化與非人格化基礎之上,可它從來都不排斥身處其中之人以及作為一級組織充分施展其人格魅力,設身處地地為他人和社會主體著想,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的美好情懷。這種“通過制度(組織)的道德性與公共官員的道德修養(yǎng),結合現(xiàn)代民主制度的基本程序”的做法,[21]將政黨組織的先進性、人的組織性與制度的生命力三者有機結合,是可以將使命型政黨所內生的情感力量發(fā)揮到極致,進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充滿無限生機、給人無限關愛和希望的情感共同體。

        作為組織的使命型政黨所承擔的角色、功能,作為先進分子集合的精英團體的引領作用,作為擁有高度主體理性的能動行動者,作為具有崇高使命與遠大理想的社會價值塑造者,作為令行禁止、上下同心、服務人民的美好情懷踐行者,這五者的有機組合,共同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經由政黨組織和國家政權這一統(tǒng)合平臺,將一個個孤立的個體組織起來,充分發(fā)揮將人與制度有機連接的作用,進而實現(xiàn)超越黨派利益,致力發(fā)展使命,全心投入服務,展現(xiàn)美好情懷的偉大目標,最終開創(chuàng)人類社會“良心+良制+良治”的文明發(fā)展之路。

        五、“以心換心”的情感治理:人心政治形態(tài)建構的獨特模式[22]

        現(xiàn)代社會講究人與人的交往以尊重個體隱私和權利為前提。但是,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助人為樂、扶危濟困、善于替他人著想、急他人之所急,總會換得被幫助之人以及旁觀者的熱情歡迎和高度贊許。人們到政府機關去辦事,不僅希望“門好進”“事好辦”,而且希望“臉好看”“話好聽”,更希望在一個賓至如歸的面對面服務環(huán)境中,充分感受“以心換心”的情感服務。

        然而,現(xiàn)代政治的運作又是講究規(guī)則首位、程序第一、照章辦事的,這就導致了去人情化的后果,即立基層級化、理性化、制度化、去人格化等現(xiàn)代法理規(guī)則與程序而構建的科層制體制,容易在工作中出現(xiàn)讓身在體制之人被動地照章辦事,進而導致程序至上而缺乏變通、繁文縟節(jié)而運作死板、規(guī)則第一而沒有人情味等現(xiàn)象比比皆是,更談不上身在體制之人為行政相對人提供主動服務、靠前服務、暖心服務、以心換心服務等等。

        對此現(xiàn)象,西方有學者一反去人格化的科層制立場,從政府是人性機構的視角進行了剖析:“政府是一個人性的機構……它自始至終都是有人性的;它不僅依賴于正式的安排、技術和數(shù)字,還更多地依賴于態(tài)度、熱情和忠誠。它當然不是一部能夠依據機械規(guī)律來分拆、重新設計和重新組裝的機器。它更像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政府的重組不是一個機械的任務。它是一項人性的任務,必須被當作一個有關士氣和人事的問題來加以處理,就像一項邏輯的、管理的任務一樣?!保?3]只可惜這一深刻認識,無以在政治制度層面通過有使命感的政黨和政府得到有效反映,也無以深刻地體現(xiàn)在政府機構日常運作的活動之中。

        一個社會如果僅靠冷冰冰的制度和規(guī)則體系來維持運轉,不僅整個社會運行成本巨大,而且如機器人般公事公辦的環(huán)境會讓人與人之間失去基本的信任和溫情。而自古以來中國社會所內蘊的“仁者愛人”“推己及人”的思想以及道德教化與道德感召的情感力量,可以讓整個社會充滿溫情,更充滿希望。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生活在地球的東方,形成了一個個通過情感依托、情感連接、情感寄托的生活共同體、體驗共同體、關系文化共同體,由此構成了中國人獨特的家園文化、家國文化。而且,這種獨特的家園文化與家國文化在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熏陶、充實、指導與引領之下,通過微笑服務、結對子、送溫暖、無訟社區(qū)、談心、調解、對口支援、扶貧脫貧、共同富裕等情感治理方式,將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有機結合,不僅建構了人心政治形態(tài)的情感治理模式,而且建構了人心政治形態(tài)的持久發(fā)展根基和獨特情感魅力。

        (一)情感治理的內涵及其特征

        所謂情感治理,是指在包括行政事務與生活事務在內的日常人情事理處置過程中,主事組織與主事人運用“以心換心”的思維、以情換情的方式、以德報怨的方法、以情感人的境界,在遵循既有科層制法理規(guī)則與程序基礎上,心平氣和地推動涉及人情事理的多方主體就共同面對、相互爭執(zhí)的事物事件、矛盾糾紛等問題相互體諒、共同商議、各自退讓、彼此合作,進而促成整個社會的人情事理得到有效處置、人心民風得到教化熏陶、社會秩序得到安定保障、發(fā)展績效得到有機提升的和睦和諧和合目標和狀態(tài)。

        1.情感治理首先反映的是一種態(tài)度情緒。體現(xiàn)在當事人等多方主體待人接物、行為舉止中的情緒情感。它往往表現(xiàn)出人際關系親密程度與連接狀態(tài),因此,情感治理模式首先是一種人情化連接方式。作為主事者,尤其是黨政部門和事業(yè)單位及其工作人員,首先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辦事人容易感知和熟悉辦理所需事項的規(guī)章、流程、程序,并盡量簡化各種手續(xù)規(guī)則,改變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局面。

        2.情感治理體現(xiàn)的是一種行為方式。在政務事務處置過程中,各級公務員對待行政相對人的實際作為,往往表現(xiàn)為一種人際關系交往狀態(tài)。因此,情感治理模式是一種人情化事務處置方式。在尊重規(guī)則和程序的基礎上,不論親疏,不論好惡,有事好好說,有事好商量,有事好辦理。

        3.情感治理是一種工作方法。當事人在處置人情事理過程中所呈現(xiàn)的人情練達狀態(tài)。它往往表現(xiàn)為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急當事人所急,想當事人所想。因此,情感治理模式是一種人心換人心的工作方法。比如對待突發(fā)急事的處置,在可以補交非必要附加證件的情況下,以重要事項優(yōu)先辦理為第一原則,讓辦事者心安;比如各地安排各級黨政干部下基層宣講政策,住農家認親戚,促生產幫發(fā)展,這就是典型的“以心換心”的工作方法。

        4.情感治理是一種治理機制。情感治理反映的是一種柔性治理機制,與照章辦事的冷冰冰的剛性治理機制相對,它表現(xiàn)為“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的噓寒問暖狀態(tài),體現(xiàn)為處理人情事理的人際聯(lián)絡機制。因此,情感治理模式是一種內嵌于科層制,但又超越科層制的社會心理治理方式,它去除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縟節(jié),追求人情事理處置程序簡單化、成本最小化、情感溫暖化。

        5.情感治理是一種價值觀。情感治理不僅反映的是科層制治理體系下事主雙方地位平等的狀態(tài),而且展現(xiàn)的是主事者對待服務對象時的態(tài)度和情感,以及在處理人情事理時所秉持的“將心比心”的公道心。因此,情感治理模式是一種與科層制理性化治理方式相輔相成的德性化治理方式,它體現(xiàn)在國家治理過程中就是依法治國模式與以德治國模式的有機結合。

        6.情感治理是一種關系共同體。情感治理建構的是一種信任關系和關懷之情,它既連接孤立的個體之間的關系,又連接不同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還連接不同的組織、不同的區(qū)域、不同的民族之間的關系。這種不同類型的關系共同體的建構與疊加,是情感治理所體現(xiàn)的一種最深層文化模式,最終為構建人心政治形態(tài)奠定包括信心力和情感力在內的社會心理文化基礎。

        (二)情感治理的實踐模式

        情感治理是中國共產黨超越資本主導的資本政治、體現(xiàn)人民利益至上的人心政治形態(tài)的獨特模式。這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是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這一質的規(guī)定性,決定了執(zhí)政黨要將“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作為密切黨和人民關系的根本遵循,并把人民的需求、冷暖和利益放在治國理政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之上,這也是決定人心政治形態(tài)根本成色的基本判斷標準。

        在長期的治國理政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黨組織、政府組織和其他組織結合各地的實際,以扶危濟困、情感慰藉、服務保障、秩序維護、共同繁榮、強化認同為重點,創(chuàng)建了各具特色的情感治理實踐模式,如個體關心、人群溫暖、組織關懷、家國情懷塑造等做法。一是,通過訪貧問苦、結對子、對口聯(lián)系人、談心活動,推進組織及其主要負責人對出現(xiàn)家庭和生活困難、自身發(fā)展困難之人以及對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重要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各類人才,進行幫扶、關心、慰問和支持,盡力解決實際問題。二是,通過包括工會、聯(lián)誼會、議事聯(lián)盟、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各類正式與非正式組織,推進對弱勢群體、特殊群體、新階層群體等的保護、關愛和支持,推進群體成員之間的交往,了解群體實際需求,關心群體社會心態(tài)。三是,通過逢年過節(jié)、重大節(jié)日等特定時機,推進對老年人群體、生活困難群體、離退休人員群體、特定年代做出獨特貢獻的群體的“送溫暖”行動,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展現(xiàn)組織關懷,體現(xiàn)同志溫暖。四是,通過加強對口支援、實施扶貧脫貧、促進民族團結、推進共同富裕等方式,推進不同地區(qū)、不同部門、不同人群間互幫互學、共建共享、共同進步共同繁榮,縮小地區(qū)發(fā)展差距,強化國家認同意識,塑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家國情懷。

        (三)情感治理的制度化形態(tài)

        作為人心政治形態(tài)的最富有愛心、最富有生命力、最富有傳承性的情感治理,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度化形態(tài),內嵌于當代中國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全過程,成為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和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柔化科層制治理、提升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績效的情感力量。

        從分類視角察之,情感治理的制度化形態(tài),從組織制度來看,主要包括專職從事特殊團體與區(qū)域的服務與關懷的工青婦、關心下一代和革命老區(qū)等“群團式制度形態(tài)”;從國家制度來看,主要包括以經濟援助、醫(yī)療援助、教育援助、人才援助為核心,以東中部較為發(fā)達地區(qū)和國家有關部門對口幫扶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對口支援制度”;從行政制度來看,主要包括注重從源頭預防和化解諸如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糾紛,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區(qū)和諧穩(wěn)定的人民調解制度、行政調解制度、司法調解制度等;從工作制度來看,主要包括如批評與自我批評制度、組織成員內部相互談心制度、工作經驗交流制度等;從工作作風制度來看,主要包括下基層制度、實地調研制度、征求聽取意見制度、集中接訴接訪制度等;從日常交往制度來看,主要包括促進廉潔自律、規(guī)范從政的各類生活規(guī)范制度、提倡移風易俗、轉變生活方式的村(居)規(guī)民約等。

        結語:開創(chuàng)超越時空、與子偕行的人心政治形態(tài)的新境界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人類棲居在同一星球,同呼吸,共命運。可不同區(qū)域、不同國家、不同族群因為各種歷史與現(xiàn)實原因,發(fā)展有快有慢,生活有好有壞,問題有多有少,唯一不變的是同一個蒼穹之下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毋庸諱言的是,目前人類社會正處在“一球多制”時代,而帶有標桿意義的制度競爭就是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制度和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制度之間進行。長期以來,以美式民主為代表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模式的傳播被建構為一種普世價值,而以中式民主為代表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模式雖然在改革開放短短四十多年的歷程中創(chuàng)造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奇跡,但卻在國際上遭遇話語權分量不夠的問題,而且在國內也面臨話語體系、知識體系傳播不力的問題。這實在是讓人非常遺憾的事情!

        這種“墻里開花,墻里墻外都不香”的狀況,在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境內得到成功控制,而在以美國為代表的發(fā)達國家至今還在繼續(xù)肆虐的關鍵時刻,得到了根本性扭轉——人類社會兩大政治制度類型防控重大疫情的競爭績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人類政治制度類型面對同一難題的大試驗大比拼,究竟誰優(yōu)誰劣,答案不言自明。

        雖然對于作為使命型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來說,帶領中國人民實現(xiàn)社會主義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仍然漫長,可其以政黨組織的先進性為紐帶,以人的組織性、組織的情感性和制度的生命力為核心,開創(chuàng)出的以美好生活政治觀為指導,以使命型政黨為引領,以情感治理模式為特色,融國家硬實力、軟實力和信心力三者于一體的人心政治形態(tài),必將為人類社會闖出一條基于委托信任制的集“良心+良制+良治”于一身的新型政治發(fā)展道路,進而開創(chuàng)超越時空、與子偕行的人心政治形態(tài)的新境界。

        我們完全有理由和信心相信并期待著!

        猜你喜歡
        政黨建構政治
        “帶領人民過上好日子的政黨”
        布達拉(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政治攀附”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純”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當代陜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黨制度的“三個新”
        建構游戲玩不夠
        緊抓十進制 建構數(shù)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數(shù)的認識》例談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一区二区久久精品66国产精品| 隔壁的日本人妻bd高清中字|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50岁熟妇大白屁股真爽|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久久| 日本在线视频二区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又粗又硬又黄又爽的免费视频| 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av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亚洲 小说区 图片区 都市| 精品国产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级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二区精品婷婷久久精品|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妺妺窝人体色www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麻豆|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人妖| 男女猛烈拍拍拍无挡视频| 国产性猛交╳xxx乱大交| 日韩精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av手机在线观看不卡| 18禁真人抽搐一进一出在线| 在线人妻无码一区二区| 97超碰中文字幕久久| 成人片黄网站a毛片免费| 香蕉久久久久久久av网站| 谁有在线观看av中文| 97成人精品视频在线| 影音先锋男人站| 国产精品白浆视频一区| 96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秒播 |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少妇av| 日本一区二区免费在线看| 欧美俄罗斯40老熟妇| 97福利视频| 女人18毛片aa毛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