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芳,林 芳,卜秀娟
(山東省青島市膠州中心醫(yī)院,山東 青島 266300)
冠心病是心腦血管的高發(fā)疾病,大多數(shù)的醫(yī)院會采用藥物療法,但是治療周期較長,治療患者容易出現(xiàn)焦慮或者抑郁等消極情緒,所以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1-2]。本文重點分析對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后的心理狀態(tài)與心功能狀態(tài)的變化。
選擇2017年9月~2018年9月醫(yī)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共80名,根據(jù)入院時間分為D組和G組,每組40例。G組患者年齡45~78歲,平均(58.75±4.37)歲;病程2~10年,平均(5.6 7±1.3 5)年;D 組患者年齡4 3 ~7 5 歲,平均(57.62±6.85);病程1~10年,平均(5.24±1.76)年。兩組病程、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物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所有患者皆自愿入組,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者皆提供臨床治療的常規(guī)藥物。D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定時檢查并注意飲食。G組在D組的基礎上予以心理護理干預,與患者多溝通,保持病房里空氣流通,定期消毒。
(1)對比兩組的護理效果(2)通過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干預時產(chǎn)生的負面情緒進行評估,負面情緒越嚴重,分值越高。(3)針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6分鐘步行距離進行測試患者護理前后左心室的射血分數(shù)(LVEF)。
將80例患者的一般資料通過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SAS、SDS評分及心功能評分行t檢驗,通過(±s)表示,心理護理干預的總有效率行x2檢驗,通過n(%)表示,P<0.05表示數(shù)據(jù)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心理護理干預的總有效率,G組總有效率好于D組總有效率,差值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理護理干預的總有效率[n(%)]
兩組患者心理護理干預的SAS、SDS評分,G組評分明顯優(yōu)于D組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理護理干預的SAS、SD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心理護理干預的SAS、SD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SAS SDS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G組(n=40) 63.69±5.78 28.15±4.95 67.23±6.96 30.59±5.98 D組(n=40) 62.91±8.24 36.58±5.96 65.82±6.54 38.67±7.56 t 0.4901 6.8816 0.9337 5.3015 P 0.6254 0.000 0.3533 0.000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功能情況,G組干預后患者6分鐘步行距離明顯優(yōu)于D組患者步行距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護理前后左心室的射血分數(shù)G組明顯好于D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心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3 干預前后心功能評分比較(±s,分)
組別 6分鐘步行距離/米 LVEF/%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D組(n=40) 358.27±58.91 398.65±85.25 44.56±4.75 50.96±4.68 G組(n=40) 353.75±59.67 463.85±72.52 43.21±5.42 54.67±7.78 t 0.3409 3.6843 3.2031 2.5843 P 0.7341 0.0004 0.2397 0.0116
冠心病是我國臨床醫(yī)學上的非常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救治該病癥時需要患者的高度配合,所以無論是醫(yī)護人員還是患者家屬都應該幫助患者從心理上樹立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念,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3]。本文研究表明,對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的G組總有效率、SAS/SDS評分及心功能評分均優(yōu)于D組。此數(shù)據(jù)表示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有效地防止患者產(chǎn)生負面情緒,提升患者的心臟功能狀態(tài),讓患者在心理上配合治療,并增加患者掌聲病魔的信心。
綜上所述,對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可以通過護理效果,減少患者的負面情緒,并提升心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