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 盧志
處理學生問題是班主任常態(tài)化工作,需要得到家長的支持進而共同參與其中,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教育功能的最大化。班主任善于從問題中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處理學生問題、借助家長力量共同合作育人的智慧之舉,有助于增加彼此信任感,形成有效的家校共同體,共同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班主任在工作中會面對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性格的家長和學生,若處理不當可能會引起家長誤會,班主任與家長之間鬧矛盾,甚至出現(xiàn)家長投訴班主任的現(xiàn)象,影響二者之間和諧的關系,導致家校配合和教育效果不佳。筆者自擔任班主任以來,也曾遇到學生問題和家長問題,針對于此,總結和梳理出了一些有效方法,為有效進行家校共育提供一些參考。
一、有禮:與家長溝通學生問題的前提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說:“尊敬別人,才能讓人尊敬?!卑嘀魅闻c家長之間本無血緣關系,更多是因學生而認識、相處,又因未長時間的面對面相處和了解,缺乏長期的情感基礎,雙方不能較為全面地了解彼此性格,可能因語言、眼神、肢體動作等方面產生矛盾。
在一次班主任培訓會結束后,A班主任找到我,請我?guī)兔Ψ治鲆患?,究竟問題出在哪兒。A班主任給我講述了一個劉同學頂撞數(shù)學老師的事例,由于劉同學在課堂上講話、傳紙條,數(shù)學老師批評劉同學,然而劉同學矢口否認并頂撞數(shù)學老師,導致數(shù)學老師非常生氣。課后,數(shù)學老師直接把劉同學交給A班主任,把課堂中發(fā)生的事情給A班主任說了,并表示如果劉同學以及家長不道歉就不要上數(shù)學課了,或者自己不再教這個班??粗鴶?shù)學老師如此生氣,A班主任也很是生氣,直接給劉同學家長打電話要其來學校處理此事。
家長一到,A班主任直接就開始表達內心的氣憤?!澳氵@孩子沒辦法教了,課堂上居然和老師頂撞,拒不承認自己講話、傳紙條,謊話連篇,一點lL誠信都沒有。如果他不喜歡我們班就轉班,轉校也可以……”家長一聽,頓時就與A班主任在辦公室吵了起來。后來,學校德育主任出面才解決了這個問題,但該家長與班主任、數(shù)學老師就此產生了隔閡,常常各種小摩擦不斷,家長并不太配合相關工作。
其實,學生課堂講話、傳紙條等這類現(xiàn)象還比較常見,班主任積極協(xié)助科任老師處理事情本來是一件好事兒,但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局呢?就事件本身而言,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家長到辦公室后,班主任就開始各種表達學生的不足,話語也有些過,特別是類似“沒辦法教”“一點兒誠信沒有”“轉班、轉?!钡茸盅?,讓家長實在有些接受不了。我們不否認班主任或許是因為有些情緒,或者并無惡意,只是為了教育學生讓其懂得事件嚴重性而隨口而出那些話語,但并未與家長做好事先溝通,家長感受到班主任對自己的不尊敬和不友好,也就無法理解班主任的真正意圖。自然,在交流前缺乏必要的禮貌,也就妨礙了彼此的溝通,更影響處理問題的進程。筆者認為,班主任可以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對到來協(xié)助處理的家長禮貌對待,通過“請坐”“請喝水”“感謝支持我們的工作”“這件事兒是這樣的……”等接待方式和說話方式,讓家長感受到班主任的友好與禮貌,以班主任的禮貌來讓家長更積極配合。由此可見,禮貌對待家長既體現(xiàn)了班主任的素養(yǎng),又是班主任與家長進行進一步溝通的技巧和智慧。
二、有理:與家長分析學生問題的關健
印度哲學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說:“不摻雜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痹趯W生與學生發(fā)生矛盾或問題事件中,班主任要清晰自我角色,及時了解事件過程,做到不偏不倚、公正公平,按照相關程序或相關規(guī)定進行,這是處理學生事件及與家長有效溝通的關鍵。筆者在分析一些班主任的困惑案例時發(fā)現(xiàn),班主任或對學生事件了解不及時、不全面,或處理問題有所偏見、具有個人情緒,或不按相關規(guī)定處理,造成了在一些學生事件中,家長對班主任的處理問題能力產生懷疑,乃至不信任,進而引發(fā)家長與班主任之間的矛盾,造成班主任工作十分被動。
B班主任處理的一起學生打架事件中,學生林某平時是一個愛惹是生非、脾氣暴躁的學生,學生顧某是一個平時性格溫和、比較愛學習的學生,二人發(fā)生了矛盾,在教室還大打出手。B班主任很是生氣,把二人叫到辦公室后,基于平時對顧某的好印象,認為此事肯定是林某一手造成的。于是,在沒有了解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的情況下,就對學生林某各種指責,并直言要算總賬,讓學校德育處直接開除該生。林某一氣之下,直接說不讀書了,并表示不喜歡B班主任,更是讓班主任暴跳如雷。家長來了后,班主任也直言不諱地說問題肯定出在林某身上,以前也犯過不少類似問題,嚴重影響班級發(fā)展,并稱林某對自己不敬,已經達到開除的條件……
面對B班主任的話語,家長反問了幾個問題:“我的孩子和顧某之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這件事情是不是全部是我的孩子的間題?”“目前我孩子犯的錯誤達到非常嚴重的地步了嗎?對于開除,是你決定的還是學校決定的?”……B班主任面對家長的幾個反問,突然懵了,無法回答家長的每一個反問。而這時B班主任才開始了解間題,但家長已經認為B班主任帶有偏見,對其不信任,并直接去找了校長理論,學校也處于被動之中。
我們知道,班主任既承擔了繁重的教學任務,又承擔了煩瑣的班級工作。在班級中難免遇到在性格、習慣、品德等方面存在一定問題的學生,平日里這些學生出現(xiàn)間題的頻率也比較高。對此,班主任容易出現(xiàn)刻板印象,乃至出現(xiàn)煩躁心態(tài),不管是在語言上還是行為上都容易“出格”,從“講理”變“無理”,讓自己陷人被動之中。筆者認為,班主任每次為了學生事件與家長溝通時,特別是學生要接受處罰或者處分時,務必要了解事件原委,不憑經驗辦事、不帶情緒和刻板印象辦事,講事實、不評論,有理有據(jù)、依法依規(gu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既按規(guī)則辦事,又要多些耐心與愛心,讓學生與家長感受到班主任的公平與溫暖。這樣,有理、有據(jù)、有力地處理問題,班主任才會化解學生之間的矛盾,也才能讓不同家長感受到公平公正,使家長更好地了解與配合班主任工作。
三、有利:與家長處理學生問題的落腳點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對于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于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卑嘀魅巫鳛閷W生成長的領路人,更要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善待學生家長,讓師生之間、家校之間更和諧。綜觀部分處理學生問題的案例可以發(fā)現(xiàn),盡管學生知道自己有錯該受到處罰,但對于班主任的話語與處理方式并不認同,學生與家長不能感受到班主任處理問題時對自已的好,心理比較排斥,不能從內心很好地理解并達成共識。
C班主任是一名工作一年多的班主任,她一直困惑為什么自己用心處理學生間題,認為幫助了學生,但學生與家長并不高興,乃至一點感謝之情都沒有。筆者經過了解發(fā)現(xiàn),C班主任在處理間題時,一般都是了解雙方各自錯在哪兒,然后批評、互相道歉,就完事兒了,學生只是接受簡單的說教或者訓斥,并沒有從內心感受到班主任對自己的好,反而認為是挑剔或者多管閑事,雙方學生并未真正解決實際問題。另外,當班主任找家長處理學生問題時,同樣語言或行為比較直接,經常說出諸如“你孩子把別的孩子的筆弄壞了,該賠償就賠償”“你孩子罵了人,該給別人道歉就道歉”“你孩子作業(yè)沒有完成,你們家長是怎么監(jiān)管的?”等話語。雖然自己孩子有錯,但因班主任的語言與處理方式不當導致家長不能感受到班主任的好意。有的家長盡管賠償或者道歉,但內心極其不高興。還出現(xiàn)家長頓時火冒三丈,直接與班主任爭論,從想配合解決到蠻橫無理,將問題復雜化。
一線班主任處理學生問題時,用心處理不等于有效處理。在處理學生問題時,對學生雙方采取簡單了解原因、批評錯方、相互道歉等方式,對問題學生家長采取抱怨,乃至語言傷害等,在很大程度上讓相關學生和家長不能接受和配合,出現(xiàn)學生或者家長口服心不服的現(xiàn)象。于是,常常出現(xiàn)學生表面上認識到錯誤并互相道歉,但內心并未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雙方關系仍存在對立的“后遺癥”;家長表面上配合班主任工作,但內心并不接受班主任的處理方式,還可能因為班主任語言與行為的不當導致家長直接語言回擊或者各種投訴。筆者認為,在處理學生問題時,以及與家長溝通中,班主任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選取合適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幫助學生理清問題,幫助家長認識到孩子的問題給自己、給他人帶來的影響,以及站在學生成長的角度進行交流與引導。在交流中尊重對方、表達善意,讓學生和家長不僅僅知道自己(孩子)錯在哪兒,更要通過班主任的智慧引導,讓學生懂得如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更懂得這是班主任對自己的寬容和幫助,進而通過站在有利于孩子成長的角度與家長平等溝通,家長也才能從內心感受班主任對孩子的愛,也才會以同樣善意的理解去支持班主任工作,家校之間才能形成相互信任的合作關系。
處理學生問題是班主任常態(tài)化工作,需要得到家長的支持進而共同參與其中,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教育功能的最大化。班主任善于從問題中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間題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處理學生問題、借助家長力量共同合作育人的智慧之舉,有助于增加彼此信任感,形成有效的家校共同體,共同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袁成,四川省成都棠湖外國語學校,高級教師;盧志,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孫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