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蒙盛
〔關鍵詞〕入學適應;新生家長;一年級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25-0072-02
新學期開始,不少小學一年級新生家長的心里不免忐忑起來:孩子能適應小學生活嗎?孩子會喜歡學校嗎?他能獲得老師的重視、同學的喜歡嗎?參加幼小銜接班有必要嗎?確實,從幼兒園到小學,對孩子來說是個重大的轉折,對家庭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梢哉f,小學一年級入學適應是否良好可能影響到他今后的學習成績、人格發(fā)展。因此,家長對孩子小學一年級的生活怎么重視都不為過。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和建議。
第一,適應比分數(shù)重要
幼兒園的孩子回到家,家長一般會問:寶貝,今天在幼兒園開不開心???中飯吃得好不好?午睡睡得好不好?有沒有跟同學吵架?開水喝了嗎?等等。孩子讀小學了,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家長拿這樣的問題問孩子:別人都會你為什么不會?別人考100分你為什么只考90分?別人上課回答問題你怎么不舉手?老師為什么不像喜歡小明那樣喜歡你?孩子就會很困惑:以前只要我吃得飽、睡得好,玩得開心,就夸我聰明、能干、聽話,是爸爸媽媽的好孩子,現(xiàn)在怎么不斷地指責我、要求我,我做什么你們似乎對我都不滿意呢?在家長不斷地指責與質疑下,孩子覺得這一切的不愉快、父母對自己的失望都是上學帶來的,都與學校相關,他怎么還會喜歡學習、喜歡學校呢?
確實,孩子上了小學以后,分數(shù)就開始與他的生活形影不離。分數(shù)反映著孩子的學習情況,反映著孩子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所以家長關注孩子的分數(shù)可以理解。但是,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入學適應遠比分數(shù)重要得多。試想一下,孩子要每天按時上學,要記住老師布置的事情,要學會與同學共處,要學語文、數(shù)學、英語……一下子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如果處理不好,過不了多久,孩子就會不喜歡上學,焦慮。這種不適應如果不消除,可能持續(xù)很長時間,就像我們成人曾到過一個讓自己很不愉快的地方、遇到讓自己害怕的事情,就再也不想去一樣。所以,家長應當更關注孩子對于學校的生活是否適應,是否能夠跟上老師講課的速度,會聽課;是否理解并遵守學校的校規(guī),知道上課該做什么;能否交到一兩個好朋友;是否能夠理解老師的一些指令,等等。起步的重點不在分數(shù)而在適應,讓孩子愛上學是小學一年級家長最大的任務。所以我們家長不要只關注孩子的成績,要通過多種途徑,特別是與老師多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和適應情況;幫助孩子找到喜歡上學的原因,幫助孩子交朋友,與孩子分享學校中快樂的故事,讓孩子喜歡上學。
第二,習慣養(yǎng)成比分數(shù)重要
每次帶小學一年級,我都會問家長一個問題:孩子讀小學一年級對你們最大的挑戰(zhàn)是什么?不少家長跟我反映:就怕孩子跟不上老師和同學的節(jié)奏。總覺得孩子基礎較差,語文識字量少、數(shù)學口算能力不強、英語單詞記不住,一看到孩子的這些問題暴露出來,心里就很擔憂,生怕孩子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其實家長在幼小銜接的準備上,眼光不能只盯著一年級,至少要看未來的12年,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習慣、自主意識、自控力、理解力和適應能力、自理能力等,三年之內能夠基本適應都是正常的。小學一、二年級是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對一年級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學習習慣有三個:緊跟老師、自己做、不拖拉。
1.緊跟老師。不僅眼睛跟著老師,思路更要跟著老師的,這是保持高效率的學習習慣。一般來說,小學一年級孩子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且穩(wěn)定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如果明顯不足,家長就要注意到這個問題,把提高孩子的專注力水平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目前國內出版的專注力訓練游戲書籍種類很多,適用對象為3~8歲的兒童。家長選用適當?shù)挠柧毥滩?,堅持每天帶領孩子完成10~15分鐘的智力游戲,并注意方式方法和訓練時間的掌控,防止孩子因強制性訓練而出現(xiàn)厭倦情緒。另外由于這個階段的孩子有意注意較差,無意注意較強,很容易從老師所講的抽象或不感興趣的內容轉移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所以家長給孩子準備的學習用品不要太新奇、別致,現(xiàn)在市面上有各種各樣形狀各異功能復雜的橡皮、尺子等,有的還散發(fā)出香味,孩子很喜歡,但這樣的學習用品太容易使孩子分心,孩子上課聽著聽著就會不由自主地去玩弄一下。我個人建議學習用品不要太“花哨”,簡單實用就好。
2.自己做。由于父母的包辦代替,很多孩子在上學前自理能力沒有得到發(fā)展,不會系鞋帶、不會整理書包、穿脫衣服慢,做事情往往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家長往往遷就孩子,以為這些問題都是生活小事,與學習沒有關系,但是這樣的孩子在上學之后,往往不太適應按照老師的要求做事,進而影響學習。比如在小學一年級教室,動作不利索的孩子很被動,老師叫拿出筆來做練習,別的孩子已經(jīng)寫了一兩行字,他們才開始寫;寫完練習老師叫坐端正,又開始講課了,動作慢的孩子還沒有放好筆,書包還沒有收進抽屜,本子沒合上,手忙腳亂的,一看便知是家里不大“自己做”的孩子。體育課后鞋帶散了,也不會系鞋帶,等系好了,下一節(jié)課又要打鈴了,還沒上廁所。這樣的情況經(jīng)常出現(xiàn),孩子的情緒會受影響,處于緊張狀態(tài),學習的節(jié)奏也會被打亂。所以,好多學習跟不上進度的孩子,其實跟他的自理能力比較差很有關系。如果家長忽視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那么在孩子入學前一定要及時補上這一課。
3.不拖拉。一般來說,拖拉的孩子往往比較被動,始終是被安排的。還有一種拖拉的可能性是學習任務比較多,孩子覺得棘手,有畏難情緒。剛上學時家長可以協(xié)助,但一定不要催他,要相信孩子,凡是孩子自己能安排的就交給他安排。有的家長可能不放心。確實,小學一年級孩子的時間知覺還沒發(fā)展起來,他們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樣? 估測一小時有多長時間、10分鐘有多長時間,按時的觀念大概要到八周歲以后才能逐漸發(fā)展起來,那我們可以給他買個沙漏幫他計時,協(xié)助他制訂每日的計劃清單,然后一樣一樣去完成,哪怕他剛開始安排得不夠好,也要少批評多鼓勵,只要好一點兒就不要吝嗇表揚,盡可能在一到三年級之內基本糾正孩子拖拉的毛病。
第三,遵循成長規(guī)律比超前學習重要
心理學界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即心理學家格賽爾的雙胞胎爬梯實驗。實驗中,雙胞胎中的一個,在他出生48周起,每天做十分鐘的爬梯訓練,連續(xù)六周,到54周時,他能熟練地爬5級樓梯。在此期間,雙胞胎中的另一個不做訓練,而是到他53周時才開始練習爬樓梯,結果,兩周后他也能爬到樓梯的頂端。由此看來,超前訓練和循序漸進訓練一樣,最終都能夠達到理想的要求,但需要幼兒付出更大的意志、努力去學習以后輕而易舉就能學會的知識。
我在小學任教,與我的同事們一起對我們的學生進行了跟蹤研究。發(fā)現(xiàn)入學前系統(tǒng)學過拼音的孩子第一次月考(拼音教學結束后)成績平均分96.6分,簡單接觸過拼音的孩子為94.9分,沒學過拼音的孩子在一開始成績確實比前兩者低,但差距并不大。一學期后,他們的語文成績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入學前系統(tǒng)學過拼音的孩子期末成績平均分為94.7分,簡單接觸過拼音的孩子為94.9分,沒學過拼音的孩子為94.8分??梢钥闯?,入學前系統(tǒng)學習的優(yōu)勢幾乎看不到了,而沒學過拼音的兒童進步幅度很大。
在這方面,國內外很多研究也得出了趨于一致的結論,過早讓幼兒接受知識教育,剛入學時的所謂“優(yōu)勢”在未來的2~3年里會消失殆盡,甚至一些過早接受機械訓練的孩子還會出現(xiàn)厭學、學業(yè)滑坡現(xiàn)象。因為當幼兒不易理解超越他們年齡的知識時,特別是因孩子理解和接受很慢而發(fā)出嘆息或責怪時,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真的很笨。這種“習得性愚笨”一旦產(chǎn)生,非常不利于兒童的后繼學業(yè),導致他們在入學以后容易對學習產(chǎn)生被動、排斥、反感的情緒,遇到學習上的困難也會懶得動腦、輕言放棄,甚至會認為自己永遠都學不好。所以,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做適合他年齡特點和符合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事,多讓他們在游戲中體驗成功,獲得經(jīng)驗,對學習永遠充滿樂趣。
希望每位家長都主動學習一些科學育兒的知識,入學準備是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快樂旅程,而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征途。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新城第一實驗學校,寧波,315040)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張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