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娟
閱讀對開闊中學生的眼界、提升綜合素養(yǎng)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們鼓勵學生對不同的文本進行比較閱讀,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以及文本的創(chuàng)作背景,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在此,筆者就簡要談談如何開展比較閱讀教學。
一、引導學生比較主題相同的文本
面對同一種景物,由于個人愛好或是欣賞角度不同,作者筆下的景物也會大不相同。比如,同樣是寫“牡丹”,有的人寫出了“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的句子,表達了對牡丹花的贊美之情;有的人卻認為“牡丹花好空入目,棗花雖小結(jié)實多”,認為牡丹花是華而不實的。同樣是寫“秋”,有的人寫出了“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認為秋天是蕭瑟的;有的人卻寫出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詩句。其實,即便是同一作者,他在不同心境下對同一事物的情感態(tài)度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把多篇主題相同的文章放在一起,引導學生比較閱讀。
例如,同是寫“勸諫”,《鄒忌諷齊王納諫》《諫太宗十思疏》兩篇文章卻大不相同。《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刻畫了一個善于思考、勇于進諫的賢士形象。鄒忌設喻巧妙,規(guī)勸委婉,以切身經(jīng)歷設喻,諷諫齊王除蔽納諫,以小見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國君的受蒙蔽,這種現(xiàn)身說法的方式具有較強的說服力??稍凇吨G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卻是直言不諱、開門見山的。鄒忌和魏征使用的勸諫方法雖不相同,但從不同的角度展現(xiàn)了說話的藝術。二者可謂殊途同歸、異曲同工。此外,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比較閱讀其他類似的文章,如《召公諫厲王止謗》《觸龍說趙太后》《寡人之于國也》等。在比較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就會懂得:在勸說別人時既要注意說話的技巧,也要了解勸說的對象,剖析他們的心理,找到讓他們樂于接受的方式來勸說。
二、引導學生比較同一作者的作品
人們常說,有比較才會有鑒別。作品的藝術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作者的境遇、經(jīng)歷、情感等多種因素影響的。因此,同一作者在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往往也不相同。比如,李清照在南渡前后詞風變化很大。南渡前,她的詞多描寫少女、少婦的閨中生活及情趣,詞風活潑明快、清新自然;南渡后,生活的苦難使她的詞風由婉約趨于含蓄深沉、激情豪邁,作品多寫家國之痛、身世之幽,情調(diào)低沉。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同一作者在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放在一起,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
例如,在講解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比較閱讀他的《游山西村》《卜算子·詠梅》等,讓他們更加了解陸游的人生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風格。很多學生都知道,陸游一生筆耕不輟,有很高的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郁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后世影響深遠。其實,陸游性格豪放,胸懷壯志,在詩歌風格上追求雄渾豪健,而鄙棄纖巧細弱,形成了氣勢奔放、境界壯闊的詩風。在比較的過程中,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他的詩大致有三種類型:第一類是從少年到中年(46歲)入蜀以前,存詩僅200首左右,比較注重形式,內(nèi)容不夠深刻。第二類是入蜀以后,到他64歲罷官東歸,存詩2400余首。詩歌寫了他從軍南征的經(jīng)歷,充滿戰(zhàn)斗氣息及愛國激情,如《書憤》。詩人一心報國卻壯志難酬,詩句昂揚豪壯中帶著蒼涼悲愴,既是他個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運的縮影,是這類作品的典型代表。第三類是長期蟄居故鄉(xiāng)山陰一直到逝世,現(xiàn)存詩約近6500首,表現(xiàn)了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并不時流露出蒼涼的人生感慨,如《臨安春雨初霽》,描寫江南的春天,虛景實寫,細膩優(yōu)美,意韻十足。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就能更加全面地了解陸游其人,欣賞到更多不同類型的作品。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嘗試把多篇文章或作品放在一起,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邊閱讀邊思考,深入分析各個作品在句式、結(jié)構(gòu)、內(nèi)容、主題、情感等方面的不同,用心揣摩,仔細體會,進而提高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河南省濟源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