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富剛
摘 要:詩歌到唐代迎來了巔峰時期,這一時期,群星璀璨,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流派紛呈。而中唐詩人李賀,劍走偏鋒,獨樹一幟。他的詩歌和他懷才不遇的身世有關(guān),想象豐富,構(gòu)思奇特,語言俏奇,詩境詭譎,后人常用“冷如秋霜,艷如桃李”來形容他的詩風。
下面我們從這首詩的藝術(shù)手法入手,來分析這首詩的藝術(shù)特點,分析它是如何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冷如秋霜,艷如桃李”這一特點的。
關(guān)鍵詞:詩歌;想象;渲染
首先,這首詩語言華美絢麗、想象大膽奇特,濃墨重彩地描寫音樂,寫得可說是驚天地泣鬼神,充分表現(xiàn)出了一種凄寒冷艷的特點。
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意象奇幻美妙,繁花似錦。詩人的想象非同凡響,大膽奇特,從天上的“神嫗”“吳剛”到具有美麗特質(zhì)的“鳳凰”“芙蓉”“秋雨”等,詩人一一捕捉而來,匠心獨運,構(gòu)成了一幅奇妙而恢弘的畫卷,這一幅畫卷,猶如大唐盛世,氣勢如虹,激情澎湃。隨著詩人的筆觸,我們似乎看到了湘夫人的悲凄哀愁,仿佛看著她把懷念舜的悲傷之情化作一長串的淚水,灑向那翠綠的竹子;也仿佛看到了生產(chǎn)玉石的昆侖山玉碎山崩的震撼場面;仿佛聽到了林蔭樹下鳳凰柔和的鳴叫;仿佛聽到了秋天的早晨,帶露的芙蓉花在輕輕哭泣;看到了春夏之交那優(yōu)柔的蘭花迎風而立,笑靨如花……
二是采用一系列表示消極情感的詞匯來渲染李憑所奏樂曲的悲傷清冷的氛圍。詩中采用了如“啼”“愁”“碎”“泣”“破”“濕”等詞語。這些詞語的大量運用,突出了李賀詩風的與眾不同,展現(xiàn)出了“冷如秋霜,艷如桃李”這一凄艷詭譎的風格特點。在李賀的筆下,一切景物都印上了詩人的主觀色彩,烙上了他不平的身世及冷眼看紅塵的傲人才華。詩中湘夫人的“啼”,素女的“愁”,使我們看到了音樂表演是多么的凄傷哀怨,令人愁腸百轉(zhuǎn),淚如雨下。“昆山玉碎”一個“碎”字,既有山崩地裂的激越之感,也有理想受挫心碎一地的不盡悲傷?!败饺仄丁币粋€“泣”字,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露滴殘荷”的意境,一個秋天的早晨,嬌艷的芙蓉花在輕輕啜泣,樂曲的哀怨、詩人的痛苦到底有多深呢?我們不得而知。
其次是運用通感的手法,化無形為有形,感覺間互相轉(zhuǎn)化描寫,往往對音樂的描寫能起到絕佳的效果。一方面把抽象的音樂描繪得具體可感了,一方面還增添了詩歌的文采。
通過《李憑箜篌引》中的兩個經(jīng)典名句就可以發(fā)現(xiàn),詩人李賀把這種通感手法已運用得出神入化。“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就是運用通感手法來直接描寫箜篌的音色和表情。有以形類聲,也有以聲類聲?!袄ド接袼椤保葘懗隽松奖赖亓训恼鸷掣?,又展現(xiàn)了樂聲乍起之間的宏偉壯觀景象?!败饺仄丁保浴奥兜螝埡伞钡男蜗蟾?,突出了樂聲的凄涼,讓人幽怨無比。而“香蘭笑”則以蘭花盛開時宛如少女笑靨的形象感,來突出樂聲的歡快和愉悅,意味雋永,給人一種美到極致的感覺。“鳳凰叫”以鳳凰孤獨哀鳴的形象感,來突出了樂聲的幽怨,既有竊竊私語的溫馨,又有如怨如慕的纏綿。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這句同樣運用了通感的手法,寫樂聲穿透力之強,竟然把女媧所煉之石都震破了,從而天空破裂,一場急促的秋雨漫天而來,形神兼至?!扒镉辍边@一連綿不絕的憂郁形象,突出了樂聲的急促、憂郁。秋雨刷刷落地的聲響,恰如繁復急促的樂聲,這種感覺間的轉(zhuǎn)化描寫,使抽象的音樂表現(xiàn)得既是一種視覺盛宴,又是一種聽覺盛宴,更有動態(tài)之美。
三是運用側(cè)面烘托的手法,通過大肆渲染音樂效果來烘托音樂的感染力演奏技藝的高超絕倫。
首先是演奏環(huán)境的烘托?!皡墙z蜀桐張高秋”,一個“高秋”,點明了演奏時間是深秋時節(jié),場合是“秋高氣爽”,可以看出準備者對這場音樂會的精心籌備。環(huán)境之好,時間之佳,聽者之雅,而“高秋”也更利于發(fā)揮箜篌這種樂器的演奏效果??傊?,一場精彩紛呈的音樂盛宴就在這樣拉開了帷幕。
其次是運用周圍事物來烘托。一開始演奏,“空山凝云”就“頹不流”了,既用了擬人手法,賦予了“凝云”情態(tài),寫出了它們?yōu)闃芬粑?,凝神靜聽,忘卻了飄動,從側(cè)面突出了音樂的感染力。再寫湘夫人及素女的反應,她們也被這箜篌音吸引住了,凄哀的旋律擊打著她們脆弱的心懷,傷心往事歷歷在目,湘夫人揮淚向竹,素女黯然泣下。接著,長安十二道城門融于一片“冷光”之中,這種感染力,這種奇妙的音樂,肯定感染了人間的皇帝感受到了,甚至進一步驚動了天皇。詩歌的意境一步步拓展開來,詩人的想象大范圍展開,仿佛天上人間都在開這樣一個音樂會,李憑無疑是最出彩之人,整個時空飄蕩的都是箜篌的美妙旋律。
詩歌還利用仙界神靈的反應來烘托音樂的感染力。李憑美妙的樂聲一步步感染著天界的神靈,神山上的神嫗聽了也甘拜下風,趕緊拜李憑為師,求學彈箜篌之技。天河里本來困倦乏力的老魚和瘦蛟,今天竟然來了精神,隨著樂音在波濤上翩翩起舞,可以說這種描寫很新奇,令人耳目一新,烘托了箜篌無形而美妙的特點。甚至于,詩人還進一步描寫月宮中的吳剛和陪伴他的那只玉兔的表現(xiàn),吳剛本來一直砍樹不止,可以說他干的都是體力活,怎么會懂“音樂”。無奈李憑太厲害了,竟然能叫這樣一個人停下工作,欣賞起音樂來。玉兔呢,它也似人一般,因這美妙奇幻的音樂而“乖乖”在桂樹下不動了,本來蹦蹦跳跳的現(xiàn)在竟然露水打濕了全身都不知道。詩人李賀這是具有這一種超凡脫俗的想象,細致生動地描繪出了仙界神靈的癡迷狀態(tài),從音樂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了樂曲的美妙,手法可說是高超至極。
總之,《李憑箜篌引》是李賀的代表之作,這首詩通過描寫李憑彈奏箜篌的藝術(shù)效果,突出了音樂強烈的、動人心魄的藝術(shù)魅力,表達了對李憑技藝的由衷贊美之情,可說是描寫音樂詩歌中精品的精品了。
參考文獻
[1] 何昕.以“神思物游”解讀李賀《李憑箜篌引》創(chuàng)作思維[J].商,2015(04):106.
[2] 武美玲.一曲箜篌貫古今,萬點愁緒漫心間——讀《李憑箜篌引》有感[J].內(nèi)蒙古教育,2015(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