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琳琳 程變巧
【摘要】目的:研討行為干預運用于艾滋病防控工作中的效果。方法:擇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我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所屬社區(qū)的120名居民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調查、健康知識講座、咨詢指導等方式對其進行艾滋病預防行為干預,對比行為干預前、后居民對艾滋病預防知識的知曉率及對艾滋病患者的態(tài)度。結果:實施行為干預后,120例調查居民的艾滋病健康知識知曉率顯著高于行為干預前,且行為干預后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率顯著降低(P均<0.05)。結論:通過有效的行為干預能增強群眾對艾滋病健康知識知曉率,同時有助于轉變其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態(tài)度,在艾滋病預防控制工作中起到良好效果。
【關鍵詞】艾滋病;預防控制;行為干預;效果
【中圖分類號】R51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0)12-124-02
艾滋病蔓延對于人類健康而言,具有極其嚴重的危害性。艾滋病屬于行為性傳染病,其傳播方式與人的日常行為、生活方式等存在著密切關聯,因此,實施行為干預會對艾滋病預防控制的效果形成直接影響。大部分學者認為,對群眾實施艾滋病預防行為干預,有利于控制艾滋病的傳播及流行[1]。為了掌握行為干預對艾滋病防控工作的積極作用,此文擇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我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所屬社區(qū)的120名居民為調查對象,采用多種方式對其進行預防行為干預,并取得了較好成效,現詳述內容如下:
1.對象、方法
1.1對象
擇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我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所屬社區(qū)的120名居民為調查對象,其中男性69例,女性51例,年齡介于17-60歲,平均年齡(37.6±6.29)歲;教育程度情況: 小學及以下31例,中學38例,???6例,大學本科及以上25例;對所有調查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和行為干預,均屬自愿參加該項研究,配合意愿良好。
1.2方法
1.2.1基礎預防干預
成立專項艾滋病防控小組,結合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設計制定調查問卷、評估方案、評估標準、指導手冊等,問卷內容參照《中國艾滋病防治督導評估指標》進行設計,涵蓋包括艾滋病病因、傳播途徑、臨床表現、高發(fā)(易發(fā))人群、自我防護措施等在內的艾滋病健康知識,同時調查群眾對于艾滋病患者的態(tài)度。向120例調查居民發(fā)放問卷結束后,收集并準確統(tǒng)計、分析調查結果。定期進行相關知識健康教育及健康知識講座,向群眾廣泛普及艾滋病知識與防控方法,將艾滋病知識手冊和計生工具免費發(fā)放給居民,開設艾滋病咨詢服務,為有需要的群眾提供與艾滋病診斷、治療有關的咨詢服務。
1.2.2高危人群行為干預
①吸毒人員是感染及傳播艾滋病的高危人群。目前,我國針對注射吸毒人員主要采取的艾滋病干預措施是加強禁毒宣傳力度、轉變吸毒人員吸毒方式及交換針具等,在實施過程中,還需強化吸毒人員健康知識教育,告知吸毒人員繼續(xù)吸毒對感染艾滋病的高風險性,對其給予相應的心理干預,提供一定的戒毒幫助,協(xié)助吸毒人員戒除毒癮,回到正常生活,以預防、控制艾滋病傳播。
②加強專業(yè)從事性服務工作人員的艾滋病知識宣傳,使這些性服務人員知曉艾滋病的發(fā)病誘因、傳播途徑等知識,并向其講解安全套在艾滋病防控過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向性服務人員免費發(fā)放一些安全套,增強其對艾滋病的防制,提升自我保護意識。
③同性戀人群(特別是男性同性戀人群)也屬于艾滋病高危人群,針對這類人群,首先應加強健康性教育,引導其糾正性觀念,同時普及使用安全套的方法和優(yōu)點,給予艾滋病預防知識的宣教指導。
1.2.3易發(fā)人群行為干預
青壯年屬于艾滋病高發(fā)人群,針對青少年應開展健康性教育,在教育干預中,不提倡過早性行為;針對已婚人群,要盡量避免不良性行為,減少艾滋病感染風險。對于有意向參加艾滋病檢測、診斷的人員予以相應咨詢指導,并提供免費檢測和診斷等診療服務,使群眾增強自身對艾滋病的重視程度,進而自覺防控艾滋病傳播。
1.3評估指標
通過上門回訪、問卷調查等方法,了解調查居民在行為干預前、后對艾滋病健康知識的知曉率,并調查其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率。
1.4數據處理
使用SPSS22.0軟件對各項數據予以計學分析,計數數據表達為 (n/%),數據對比經x2檢測;對比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時以P<0.05來表示。
2.結果
行為干預后,120例調查居民的艾滋病健康知識知曉率顯著高于行為干預前,且行為干預后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率顯著降低(P均<0.05),詳細數據如表1所示:
3.討論
艾滋病主要通過3種途徑實現傳播,即母嬰傳播、血液傳播、性行為傳播;當前,尚未研發(fā)出針對艾滋病的特效藥及預防疫苗,一旦患病死亡率極高。另外,由于艾滋病的傳染性很強,即使群眾對艾滋病傳播途徑和健康知識有一定了解,也無法正確接納艾滋病患者,甚至對其產生恐懼、排斥、憎惡、歧視等心理,如此一來,給艾滋病患者及家屬帶來沉重心理負擔[2]。鑒于此,開展艾滋病預防控制工作具有十分關鍵的積極意義。該研究中,我中心通過健康知識宣教、提供免費檢測與咨詢服務,加強艾滋病高危人群、易發(fā)人群的行為干預,使群眾知曉艾滋病的致病原因、傳播途徑,并掌握如何預防和控制艾滋病傳播的方法,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防控艾滋病意識,從源頭上切斷艾滋病流行的可能性。持此之外,使群眾了解艾滋病并不會通過觸碰而傳播,減輕普通群眾對于艾滋病患者的歧視感,并向艾滋病患者提供相應幫助,使其積極面對病魔,建立治療信心,杜絕在不知情的條件下成為艾滋病傳播者[3]。
該項研究結果指出:實施行為干預后,120例調查居民的艾滋病健康知識知曉率顯著高于行為干預前,且行為干預后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率顯著降低(P均<0.05);這驗證了,通過有效的行為干預能增強群眾對艾滋病健康知識知曉率,同時有助于轉變其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態(tài)度,因此,行為干預在防控艾滋病流行中發(fā)揮著顯著作用。
【參考文獻】
[1]葉彩霞,楊婉娟,梁嫚卡,等.行為干預在艾滋病傳染病預防控制的效果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7,28(16):3053-3054.
[2]金新.行為干預在艾滋病預防控制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8,13(07):181-182.
[3]唐曉榮,梁紅麗.預防干預在控制艾滋病流行中的作用[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7,24(36):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