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雅瓊
思辨能力,即思考辨析能力,能幫助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對問題作出層次分明、條理清楚的分析和清楚準確、明白有力的論述。下面,筆者就以《雷雨》為例,談談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一、引導學生把握作品的主題。培養(yǎng)思辨能力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主題立意。因此,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把握作品的主題,深入地解讀作品,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思辨能力。
引導學生探究作品的主題通常是教學中的“重頭戲”。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上,教師往往會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走,要求他們按照“標準答案”來理解作品。這顯然是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的。在講解《雷雨》的過程中,筆者就改變了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來分析作品的主題。于是,有的學生認為,《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劇,是不平等的社會里命運對人殘忍的捉弄,讓讀者看到了周樸園的專制、冷酷和偽善,周沖的熱情和單純,以及被侮辱、被捉弄的魯媽……有的學生認為,《雷雨》是在批判資本家的無情,揭露了舊中國舊家庭的種種黑暗現(xiàn)象以及地主資產階級的專橫、冷酷與偽善。還有的學生認為,《雷雨》歌頌了以魯大海為代表的青年勞動者的反抗精神……無論學生得出的結論是否正確,教師都要給予鼓勵。
二、引導學生品味作品的語言,培養(yǎng)思辨能力
語言本身就是一門藝術。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值得細細研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品味作品的語言,讓他們學會在閱讀中分析與判斷,從而培養(yǎng)思辨能力。
例如,在《雷雨》中,無論是舞臺說明還是人物對話都頗有深意,值得深思。尤其是周樸園試探魯侍萍身份的過程,兩個人之間的每一句話都“暗藏玄機”。此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細細品味作品的語言,讓他們在品味的過程中揣摩兩個人的心理變化和情感變化,以及語言的層次與邏輯背后體現(xiàn)出來的兩個人的心理特點與情感層次。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通過剖析兩個人的對話,總結人物的性格特點。如周樸園前后的語氣有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反映出他的心理活動經歷了一個怎樣的變化過程?面對周樸園的追問,魯侍萍答話的語氣發(fā)生了哪些微妙的變化?潛臺詞是什么?周樸園和魯侍萍的見面是偶然的。魯侍萍認出了周樸園,但是周樸園并不知道。在這特定的情境下,兩個人開始了對話。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發(fā)現(xiàn):隨著劇情的發(fā)展,周樸園的心理從奇怪、猜疑到緊張,再到不知所措,心理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周樸園的謊言,魯侍萍欲說還休,一步一步巧妙地顯露出自己的真實身份。這欲言又止中既有單純的幻想,又蘊含著積聚了三十多年的悲憤之情。
三、引導學生分析作品的結構。培養(yǎng)思辨能力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在整體布局上是十分巧妙的,情節(jié)合情合理,結局卻出人意料。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作品的結構,培養(yǎng)他們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講解《雷雨》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一下什么是“三一律”。三一律是西方戲劇結構理論之一,亦稱“三整一律”,是與戲劇結構相關的一種規(guī)則?!叭宦伞币髴騽?chuàng)作在時間、地點和情節(jié)上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戲所講述的故事發(fā)生在一天(一晝夜)之內,地點在一個場景,情節(jié)服從于一個主題,這可以使劇情更加集中、嚴謹。之后,學生就能發(fā)現(xiàn),《雷雨》全篇也使用這樣的結構,即時間、地點、情節(jié)集中。從第一幕到第四幕,只有短短不到一天的時間,而場景也大多是在周公館的客廳,因此達到了時間、地點和情節(jié)的高度一致,從而構成了嚴謹縝密的“三一律”。該劇以1925年前后的中國社會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的悲劇。劇中有兩個家庭、八個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作者把周、魯兩個家庭近三十年的恩怨糾葛集中在了“一個初夏的上午”到“當夜兩點鐘左右”,集中在了周家的客廳,集中在了雷雨之夜,在敘述家庭矛盾糾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頑固的同時,反映了更為深層的社會問題及時代問題。在分析作品結構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辨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只重知識傳授、不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方式,充分引導學生挖掘作品中值得思考的元素,使他們在思辨中獲得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丹陽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