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個笛子吹奏者都希望吹出優(yōu)美、甜潤的音色。那么,怎樣才能吹奏出如此美妙的音色呢?除了笛子的質量外,演奏者對于氣息的控制與運用,笛膜的選擇與粘貼等情況,也都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竹笛;音色;影響因素
一、氣息的控制與運用
竹笛同其它管樂一樣,具備“氣”、“唇”、“指”、“舌”四功,氣功居為首,可謂之根本。氣息的正確運用與控制是獲得良好音色的前提,民間常有“氣沉丹田”、“氣息滿胸”之說?!皻獬恋ぬ铩蹦苁挂羯珗詫崱喓?、不虛浮,但這僅僅是指演奏低音區(qū)時如此。要想使笛子各音區(qū)(高、中、低)得到統一而優(yōu)美的音色,就應當在演奏三個不同音區(qū)時,要有三個不同的氣息位置:即演奏低音區(qū)時氣息位置應沉到腹部“丹田”處,即我們常說的到“肚臍”以下。此時身體應放松,腹部呈松馳狀態(tài),人有下墜之感。而在演奏高音區(qū)時,應將氣息位置提到胸部,腹部收緊并頂住,胸腹部呈緊張狀態(tài)。在演奏中音區(qū)時,氣息的位置應在胸部與腹部(丹田)的中間,胸腹部呈自然狀態(tài)。應該注意的是,在實際演奏中,氣息的三個位置并不是絕對固定在某一點上,而是呈階梯式,上下變化。初練時也許對氣息位置不敏感,可用八度大跳來體會不同的氣息位置,待熟練以后,再慢慢縮小音程距離來練習。
能否熟練地掌握演奏時的氣息位置之變化,對于笛子的音色是非常重要的。在演奏竹笛過程中,如果氣息位置沒有變化,則三個音區(qū)的音色就不會統一,聽起來就有不通之感,就會導致音色虛浮,缺乏彈性,明亮度與清晰度都很差。如果吹奏者的氣力足,在掌握正確用氣方法的基礎上,吹出的音質就飽滿有力。反之,若氣力不足,吹出來的音必定軟而無力,微弱虛飄。但氣足還必須有很好的控制能力,若氣足而控制不住,那么吹出的聲音必定粗野刺耳,這種毛病叫作“直吹”。吹奏的力度是唇力和氣力的密切配合;控制能力則是唇部控制與氣息控制的密切配合,這是吹奏出美好音色的根本之功。具備此功夫,才能吹奏出潤而不虛、脆而不飄的音色,以及強而不高、弱而不低的音準。有的吹奏者吹奏的音雖然純凈,但氣、唇功力較弱,因而音色潤而不實,脆而不堅,在演奏富有激情和粗獷、潑辣的風格以及強弱對比分明的樂句時就難以勝勝地,顯得平淡無味,力不從心。所以氣息的控制運用是表現音色強弱和音準的先決條件。一個出色的演奏者,具備扎實的氣息控制與運用的能力,必然是經過長期苦練而獲得的。
二、笛膜的選擇與粘貼
竹笛的發(fā)音清脆、明亮、甜潤而優(yōu)美,主要是因為有笛膜的關系。這是中國笛子的一大特點,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在藝術實踐中取得的成果。笛膜對于笛子的音色、音量、靈敏度等都發(fā)生影響,選貼得當,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必須仔細選膜,認真粘貼。
用于笛子的膜有葦膜、竹膜等多種。從質量上說,以葦膜為好。笛膜應選擇嫩而柔軟、薄而透明、繃拉無聲并有一定韌性的葦膜為佳。笛膜通??稍跇菲鞯曩徺I,有條件的地方,也可親自動手進行采制。采制的季節(jié)在每年的端午節(jié)前后,選擇水塘邊、樹蔭下、成長良好的蘆葦,截取所需部分,分節(jié)切斷,然后用刀象削鉛筆一樣削去蘆葦一端的葦皮使膜露出。再將露出的膜用手指捻成一小團,用一支比葦管稍細、稍長的竹筷,頂住小團順葦管捅過去,待留有二、三公分時停住,取出竹筷,從削過的一端向葦管內吹氣,使葦膜呈圓筒狀,再用刀片將膜面上乳白色的雜質除去,最后,將膜拉出來。用小剪刀將膜裁開,立刻用有色紙包好存放備用,放在陰涼處,切勿風吹日曬,以防變硬而失去彈性。用發(fā)黃或又老又厚的笛膜是吹奏不出美好音色的。
笛膜的粘貼方法有橫貼和豎貼。橫貼是笛膜原有絲紋與笛子的竹紋垂直,粘貼后原膜紋與人造皺紋一致。這種貼法雖有抗振性強、發(fā)音厚實的優(yōu)點,但音色不夠純潤、清脆。豎貼是笛膜原絲紋與笛子竹紋一致,粘貼后原笛膜與人造皺紋是垂直的。這種貼法效果較好,吹奏時氣到音出,反應靈敏,常能奏出“水靈靈”的聲音。目前我國專業(yè)及業(yè)余笛子演奏者大多采用此法粘貼。
粘貼笛膜的松緊度要適當。過松,笛膜振動過大,發(fā)音、刺耳,高音難吹出,且易破裂;過緊,笛膜振動太小,發(fā)音呆悶無色彩。一般來說,曲笛的笛膜粘貼得稍松些,梆笛的笛膜粘貼得稍緊些。在這諸多因素中,應重點考慮樂曲的風格、速度、力度,以求更好地表達樂曲內容。至于到底多松多緊,要靠演奏者根據具體情況自行選定。試吹后不合適,還可隨時加以調整。同時注意粘貼笛膜時,手指一定要干凈,不要把膜面弄濕、弄臟,以免笛膜變質,影響音色、音量及靈敏度。
三、演奏者的樂感與竹笛音色的內在聯系
吹奏者的樂感對音色的要求是自身潛在的重要因素。演奏者的樂感不僅決定抒發(fā)樂曲感情的表現力,同時與音色聲息相關。吹奏者的樂感強,必然對音色有美好的追求,講究聲音的優(yōu)美動聽。反之,樂感差,所吹奏的音色是不會令人滿意的,甚至會吹出雜、燥、悶、虛的聲音。竹笛演奏中音樂的美感及所蘊涵的內容、情感和意境,必須通過音色的變化這一特殊感性材料來加以表達,演奏者和欣賞者通過情感化樂音這一藝術媒介共同獲得完美的審美體驗。根據不同的藝術表現需要,通過一定的演奏手法而奏出不同色彩的樂音,它不僅能表現情緒的緊張與松馳,而且還能表現情緒的激動與平靜,飽含了多種不同的感情因素。所以,吹奏者的樂感與吹奏出的音色有著極其重要的內在聯系。
在表現堅定、剛毅的情緒時,適宜采用剛的音色,音頭清晰,保持較強的力度,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笛子曲《秦川抒懷》(馬迪曲)引子的第一句,運用此種音色,表現了西北人民豪邁、倔強的性格特征,使得樂曲風格獨特,倍添情趣。相反,表現委婉、細膩的情感和優(yōu)美形象時,則要采用柔的音色。音頭較軟而潤,一般用中弱或中強的力度,具有流動性和抒情性。技術上要求重心相對靠后些,力量傳遞較慢;呼吸速度平和,氣流較緩。笛子曲《姑蘇行》(江先渭曲)的引子,采用柔和的音色,描繪了一幅晨霧依稀,樓臺亭閣若隱若現的誘人畫面。
若表現豁達、開朗、歡快的情緒,就要選用明亮的音色,聽起來清晰、明快。笛子曲《我是一個兵》(胡結續(xù)改編)運用此種音色,表現了年輕戰(zhàn)士威武雄壯的英雄形象和勇敢堅定、一往無前的精神風貌。反之,表現內在情感和憂傷情緒時,則要采用暗淡的音色。技術要求與柔的音色相似,但在用力上應更深沉、含蓄些。笛子曲《妝臺秋思》(詹永明訂譜)就使用此種音色,更加突出了惆悵、憂郁的情緒,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當樂曲表現飽滿情緒和敦厚形象時,演奏的音色則要濃厚、豐滿,共鳴充分,立體性強,富于張力和動感。笛子曲《農民翻身》(馮子存編曲)就采用了此種音色。以極其強烈的對比,形象地表述了舊社會農民的悲慘境況和翻身后的喜悅心情。在表現回憶的情感和幽靜的意境時,薄淡的音色更為適合,其特點是頻響范圍窄,無須豐滿渾厚和太多的立體感,而更側重清淡、平和。技術上要求發(fā)音位置靠前,重力相對減少;口風變小,氣流較緩,指上無過多的修飾。笛子曲《老工人講的故事》(吳華曲)采用此種音色,表現一種人世滄桑、悲歡離合的情感。
四、音量的大小對竹笛音色美的影響
音量的大小,對于管樂器而言就是氣流量的大小,這對笛子的音色美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同人的噪子一樣,每件樂器都有其最佳的共鳴點,超過或達不到這個最佳共鳴點,都不能使音色達到理想的標準(特殊效果需要時除外)。達不到最佳共鳴點,容易使笛子的音色虛浮、發(fā)悶。而超過了這個最佳共鳴點,就會使音色變噪,造成“聲嘶力竭”的效果,同時也影響正常演奏時的氣息運用。所謂“強不噪、弱不虛”。在演奏實踐中,在笛子共鳴范圍許可的情況下,加強音量的對比,以增強竹笛藝術表現力。
作者簡介:
陳俊,江蘇省演藝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