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蕙姿
摘要: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不同地區(qū)的人群,依據不同的審美意識集體創(chuàng)作了本地區(qū)的民間音樂,形成了自己的音樂藝術“圈”,從而形成了不同地域特有的音樂風格,在這個“圈”內,表現著自己的文化特征。本文以中國湖南湘中地區(qū)——益陽的風俗音樂為對象,本文主要對端午賽歌會進行敘述和研究試圖挖掘其所獨具的文化性格、藝術特征和人文精神。
關鍵詞:湖南益陽;風俗音樂;傳統(tǒng)文化
音樂不是一個單純孤立的文化現象,風俗音樂本質上不是單純的音樂,而是一種附著在“民俗”內容上的文化手段,它與特殊的地方文化背景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tǒng)社會習俗,社會習俗是構成一個民族的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豐富著人民的精神生活。我國漢族某些習俗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甚至一直保持到今天而不衰,不少民歌是一定習俗的產物,它依附于特定的習俗而生存、流傳。
益陽境內南半部是丘陵山區(qū),北半部為洞庭湖淤積平原,一派水鄉(xiāng)景色。益陽也是個“小聚居、大雜居”多民族的地區(qū),居民以漢族為主,全市有回、土家、苗、維吾爾、滿、壯、白、蒙、侗、瑤、布依、黎、朝鮮族等45個少數民族成份,是湖南省典型的雜散居少數民族地區(qū)。益陽風俗音樂正是生長在這些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地理環(huán)境的土壤里,凸顯出了自身的文化個性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五月端午節(jié),江南的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等地,都有“賽龍船”的風俗?!百慅埓弊畛鮼碓从诠糯偧蓟顒?,后來有的地方成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習俗。北方在端午節(jié)有插艾草,驅邪去病的風俗。益陽居民多為漢族,益陽的端午正好是南北兼容,既賽龍舟、唱山歌,還插艾草,驅邪祛病。
但是益陽縣蘭溪鎮(zhèn)有端午楓林橋賽歌的習俗,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南卷》也曾有介紹:“山歌會是各地群眾集聚對歌的一種習俗,一般都在一定的地點和特定的日子里舉行。如益陽縣的蘭溪鎮(zhèn)楓林橋,每逢端午節(jié),群眾便集中在那里進行山歌比賽”。
益陽的賽歌會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據蘭溪七十多歲民間歌手湯宏雪敘述:蘭溪河曾是益陽抵岳陽的主航道。曾經是兩地茶商、放木排的人及運煤的毛板船等棲息之地,蘭溪遂成益陽第一大古鎮(zhèn),即為南洞庭平原經濟文化之中心。清咸豐三年,即公元1854年,蘭溪古鎮(zhèn)集資興建橫跨蘭溪河的楓林橋。該橋為花崗石單孔橋。橋合攏時一塊中心石怎么也無法填入。適時有村姑何氏為石匠送飯,唱一路山歌而來。一青年石匠心有靈犀,聽明白了村姑山歌的提點,再放中心石,楓林橋合攏成功。故說蘭溪山歌起源于斯,那村姑是八仙之一的何仙姑。但普查者查閱本地曹氏十三代族譜,曹氏有媳何氏,于清道光15年卒。何氏生前能唱山歌,于閨房輕唱,聲傳十里之外,其音之美,傾倒地方,乃天籟之聲。蘭溪鎮(zhèn)山歌會的地點選擇在楓林橋,既與蘭溪河賽龍舟有關,也與紀念修橋的小石匠和何仙姑有著緊密的聯系。
20世紀90年代初以前,每年端午節(jié)蘭溪人民必在楓林橋舉行山歌比賽。賽歌內容就是蘭溪山歌高腔、平腔、低腔、快板等山歌。蘭溪的高腔山歌高亢遼闊、感情奔放、拖腔較長、襯字較多并帶有升降半音、裝飾音等特色音;快板山歌(連八句)是境內獨特的曲調,節(jié)奏緊湊,樸實流暢,給人以高山瀑布一瀉千里之感。賽歌場面熱鬧,伴隨著楓林橋河上激烈的賽龍舟,氣氛十分壯觀。鼎盛期蘭溪山歌的楓林橋賽會,有歌手數百人,觀聽者逾30萬。
蘭溪山歌歌詞內容廣泛,除表現愛情之外,大多緊貼現實,具有強烈的時代感,由人民群眾自編自唱。揭露封建社會生活的如:“牛耕田,吃的草;我種田,吃不飽;財主光搖鵝毛扇,山珍海味嫌不好;老天太不講公道!”“十個村莊九個窮,十戶農民九戶空;剩下一個單身漢,年年要去做長工?!狈从趁駠辏?927)農民運動的如:“紅旗上面繡金犁,豪紳見了把頭低,泥腳桿子掌大印,犁頭也上了大紅旗?!鼻姨m溪山歌有很深的內涵,不同于其它的一般唱法,具有蘭溪地域的獨特之處。50年代初,中國唱片公司曾經在蘭溪挖掘整理山歌,其中蘭溪鎮(zhèn)孫云臺唱的《綠鳥姐綠肚皮》一首,已制成唱片,在全國發(fā)行。1987年5月31日,縣文化局在蘭溪鎮(zhèn)舉辦端午山歌對唱賽,天成垸鄉(xiāng)、千家洲鄉(xiāng)、蘭溪鎮(zhèn)20多名歌手參賽,觀眾兩萬多人。湖南電視臺《八百里洞庭》系列片攝制組于現場進行攝錄。1993年,蘭溪鎮(zhèn)還被湖南省文化廳譽名為“山歌之鄉(xiāng)”。賽歌會上,各鄉(xiāng)各村的龍舟橈手及來自河邊觀看賽龍舟的農民歌手們除了唱山歌,龍船歌是必唱的歌。龍船歌的演唱內容跟龍舟比賽有關,但往往會帶上有關愛情的句子,在船頭鏗鏘有力鑼鼓聲、喜慶的嗩吶聲中,凸顯出熱烈、火辣、激情的場面。如流行于桃江的《龍船歌》,歌曲為兩句體的單樂段結構,湘徵調式。以小聲韻la do mi為主構成全曲。全曲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以“徵”音開始和以徵音煞尾,而中間則完全進行在la do mi三個音上,有典型的湘徵調式特點。全曲節(jié)奏短促、明快、自由,第一句5小節(jié)為遞增的三個片段構成,緊張度一步步增強,在前面沒有出現的商音上形成“呼”而后句仍為5小節(jié),是前一句的展衍,材料仍為la do mi三個音的組合,材料集中,其結構則變成前短后長的兩個片段形式加上“意外”的結束到“徵”音上,與音樂的開始統(tǒng)一起來,形成“應”,使音樂具有湘徵調式的特有韻味。
益陽的龍船歌一般都唱好幾段,而且都采用2/4拍子,這與船橈手們劃槳的過程和動作十分吻合。龍船歌的結尾部分往往是無音高的喊腔“劃閃—哦哦”,前面四句一般由領頭擊鼓的歌師唱,每唱完4句,眾撓手就齊聲呼喊結尾處的“劃閃—哦哦”,效果氣勢如虹,舟行似箭。龍船歌一般都用打擊樂伴奏演唱,以增強節(jié)奏感和吸引力。常用的打擊樂有鑼、鼓、鈸、小鑼。
參考文獻:
[1] 呂慶懷.益陽風采[M].湖南美術出版社[長沙].1989。
[2] 尹質斌.益陽民俗大全[M].中國文聯出版社[北京].2000。
[3] 汪國忠 陳莫智. 益陽名人[M].岳麓書社出版社.2002。
[4] 蘭溪地方志.湘益新出準字(2007)第32號
[5] 徐慧.益陽方言語法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6] 袁靜芳.中國傳統(tǒng)音樂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本為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2019年一般研究項目《“湘”字品牌傳統(tǒng)音樂的產業(yè)融合研究》成果,課題編號XSP19YBZ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