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佳蕙
摘要:2013年4月19日,黨中央召開會議,決定在全黨范圍內自上而下、分批次舉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場具有教育價值的實踐活動圍繞“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而展開,通俗的語句背后折射出這場活動及其重要的地位和現(xiàn)實意義,一直是學術界的研究旨趣所在。從它的提出到黨的十八大,群眾路線像一條紅線、一條工作線、一條生命線,貫穿于黨的理論和方針政策之中,成為黨員干部想問題、辦事情的基本準則。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黨在各個時期都對群眾路線有深刻的體會,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群眾思想和群眾工作路線,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堅持以人為本成為貫穿其中的主線。雖然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群眾思想是發(fā)展變化的,但在不斷變化中始終保持不變的,則是我們黨的先輩們用生命換來的永恒真理,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
關鍵詞:中國化;群眾路線;人民為中心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是檢驗黨一切執(zhí)政活動的最高標準?!崩碚摻嵌纫呀?jīng)為群眾路線做好了定位,下一步就要讓群眾路線落地,在黨內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叭罕娐肪€”概念的使用和思想萌芽較早,但群眾路線的完全成熟則經(jīng)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在全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為常態(tài)化的情況下,對群眾路線進行簡單的梳理,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順群眾路線的由來和內涵,增強自信與認同感。
考察群眾路線的提出和科學內涵,首先要區(qū)分好概念的提出與思想的形成,其次,要辯證的、歷史的看待群眾路線的形成。事實上,“群眾路線”的這一詞匯的使用和思想萌芽階段出現(xiàn)比較早,但群眾路線思想的基本形成以至具備完整的理論形態(tài),則經(jīng)歷了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一般來說,概念的提出要早于思想的形成,并且,思想的形成、理論的完備是以概念為基礎,以實踐為手段,經(jīng)過長時間探索,在向前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不斷豐富、反思和凝練,最終形成的黨的工作和思想理論。
一、“群眾路線”的提出
我們在閱讀馬列原著中不難發(fā)現(xiàn),諸如“民眾”、“群眾”“群眾觀點”等字眼的出現(xiàn),可見,這一概念頻繁地被使用,變相地肯定人民群眾在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進步作用。馬克思獨創(chuàng)的歷史唯物主義從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基本原理出發(fā),得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一科學結論。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群眾路線”的提出和思想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堅實理論基礎。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早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些關于群眾路線的思想因素,可是在具體文本中尚未明確使用“群眾路線”這一概念。但提出群眾路線概念并創(chuàng)立群眾路線理論的是中國共產黨,這一點基本在學術界是沒有爭議的,然而,具體是由黨內哪位領導人提出的,就頗具爭議,學界主要存在兩種說法:
第一種觀點:李立三最早提出群眾路線的概念。持此觀點的學者施光耀指出,“1928年10月李立三根據(jù)六大路線同江浙地區(qū)負責人談話時,比較明確提出“群眾路線”概念。他說:‘在總底爭取群眾路線之(下),要竭最大努力到下層群眾中去”。[1]
第二種觀點:周恩來最早提出群眾路線的概念。1929年9月,陳毅代中央起草并經(jīng)周恩來審定了《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在信中多次使用了“經(jīng)過群眾路線”以及“由群眾路線去找出路”的提法。[2]在黨內早期文本中,這是第一次提出“群眾路線”并科學使用其內涵的情況。
我認為,第二種觀點的依據(jù)要比第一種觀點的依據(jù)更充實,更加符合邏輯習慣,并且學術界總體對于周恩來最早提出“群眾路線”的觀點持肯定態(tài)度。雖然這一階段提出的“群眾路線”沒有對其內容和科學內涵做界定,但它所想要表達的思想已經(jīng)包含理論和實踐的意義。
二、“群眾路線”的科學內涵
對于“群眾路線”的科學內涵,這是思想問題、哲學問題,它的形成需要時間和理論積淀,不是一蹴而就的。早期“群眾路線”這一概念的提出為理論指明了方向,周恩來功不可沒。但對于群眾路線的科學內涵,學界普遍認為,毛澤東最早闡釋了群眾路線思想的內涵,具體表現(xiàn)為“將群眾的意見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等表述[3],這種內含群眾思想的具體表述在毛澤東的原作中頻頻出現(xiàn),成為群眾路線思想內涵的早期來源、主要來源。
“群眾路線”的思想內涵也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學界認為,最為全面具體地表述“群眾路線”思想內涵的,則是1956年黨的八大會議上,鄧小平對其科學內涵的概括,他指出群眾路線“包含兩方面:一方面,它認為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另一方面,黨的領導工作能否保持正確決定于能否采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在這一科學內涵里,從群眾和黨兩個角度出發(fā),闡述了群眾路線的科學內涵。對于群眾來說,黨的任務和領導作用主要體現(xiàn)為全心全意服務于人民,為人民的斗爭運動指明方向,幫助人民由“自在”轉變?yōu)椤白詾椤保{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組織性,“自己動手”創(chuàng)造美好的幸福生活;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黨的價值在于領導是否有用,作用幾何,衡量成效的標準就是貫徹“群眾路線”程度。
由此可見,“群眾路線”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真實反映,同時,他作為黨的一個理論,又對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革命運動起著指導作用,是帶領中國人民實現(xiàn)中國夢的重要法寶,他是歷史的產物,時代的產物,“群眾路線”不僅具有科學的內涵,還擁有豐富的時代內涵,是隨著歷史發(fā)展而不斷擴大與充實,凝練與升華的科學理論體系,因此,“群眾路線”的科學內涵將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時俱進、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1]轉引自《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 第546頁.
[2]轉引《周恩來選集》上卷,第36頁、39頁、40頁.
[3]王暉:《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內涵和啟示》,《黨史文匯》,2013年08期.
山東交通職業(yè)學院